隨著鄉村文化建設風生水起,長豐縣楊廟鎮的農民兄弟,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豐富的“文化大餐”——
循著熱鬧的腰鼓聲,穿過翩翩起舞的人群,10月12日上午,在長豐縣楊廟鎮綜合文化站前廣場,記者分明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鄉村文化活動熱烈、醉人。
“政府給了我們這么多的文化設施,組織了這么好的文化活動,而且所有項目都是免費的。這樣的‘文化大餐’,我們真的非常享受,倍感快樂!”正在跳舞的陳賢蘭大媽笑呵呵地告訴記者,“我們農民的文體活動也不比城里差!”這邊正聊著,那邊身著橘色彩衣、手持大紅手絹的腰鼓隊員們又舞開了。看著這些銀發老人在激昂的鼓點聲中,個個精神矍鑠,我們又何嘗不樂呢。
“十一五”以來,我省加快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了有效保障。楊廟綜合文化站作為我省首批三星級鄉鎮文化站,就是其中一個精彩的縮影。眼前的白墻、黛瓦、馬頭墻,面積達1300多平方米、投資規模過200萬元的徽派建筑就是見證!
楊廟,一個地處江淮分水嶺算不上富裕的農村鄉鎮,為什么舍得花這么多的錢來搞文化建設呢?鎮黨委書記陶程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在溫飽之后,農村最缺的就是文化。種田人需要科學技術,留守兒童需要校園外的文化生活,農村的文化生活絕對不是天黑就抱著電視呀!例如,三年前,鎮老年大學學員只有幾十人,而今年僅一屆招生就達170多人,而且這其中80%是農民。這是多么大的需求呀!”
2009年,我省基層文化站建設被列入民生工程。楊廟鎮黨委、政府順勢而為,把價值200多萬元的商業用地無償劃撥給了文化站;并投入資金200多萬元,通過資源整合,把文化活動中心、革命歷史紀念館、留守兒童活動室和科技培訓中心等合并,使實至名歸的綜合文化站具有了聚集更多人氣的能量。
走進文化站寬敞的回廊式四合院,只見每一個活動房間都在開展不同的文化活動。圖書室內,年輕人正在認真閱讀;電腦房里,村民們在通過互聯網學習知識;棋牌室中,兩位老人顯然是棋逢對手,鏖戰正酣;書畫展覽室、烈士紀念館,參觀者駐足流連……正在音樂廳排練節目的張家華大娘告訴記者:“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而且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現在,吵嘴打架的人少了,學習的人多了。老人中孤獨的少了,快樂的多了。我年過八旬的老母親也經常來文化站玩呢。”
如今,楊廟鎮的文化活動開展得風生水起,天天有活動,月月有聯歡,電影、網絡、圖書送進了每個村莊。去年,楊廟鎮綜合文化站代表我省接受全國婦聯留守兒童活動室的檢查,得到了高度贊揚。
“群眾的需要,是我們工作的壓力,更是動力!如何讓每一位農民都能經常性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讓公共文化普惠全體農民,還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結束采訪時,陶程書記自問自答的問題也引發了我們長久的思考。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