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我國創業板市場在2009年10月23日正式開板,創業板的推出不僅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的渠道和便利,也豐富和完善了我國的資本市場,另外,也為風險投資的退出增加了一種更為便捷和有效的方式。但是由于我國創業板發展時間過短,并且其各種制度也是處于不斷的探索和完善的過程當中,故其IPO抑價與主板相比就更加嚴峻,這一點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可以得到驗證。短期的發行抑價通常能給新股發行市場各主體帶來一定的利益,過高的抑價則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和不良后果。IPO 的高抑價不僅會使一級、二級市場低風險與高收益不匹配,發展不均衡,而且會降低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不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然而由于創業板本身開板時間較短,這一方面的文獻則相對較少,而且伴隨著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增加,以往文獻的樣本數據則顯得略為單薄。時至今日,創業板的IPO抑價是否依舊存在,如果存在,其影響因素又是什么,這就是本文著重探討并研究分析的內容。
二、理論和文獻概述
20世紀70年代,IPO抑價這一現象才被金融學界所關注。西方金融學界關于IPO的抑價研究主要歸于三個流派,分別為非對稱信息流派、制度成因流派和非理性行為流派。
非對稱信息模型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來解釋IPO抑價現象的原因,其假設為IPO抑價率與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正相關,IPO抑價實質上市對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風險的一種補償。制度成因流派的IPO抑價理論包含三個假說:規避法律成本假說、價格支持假說和內部股鎖定假說。非理性行為流派是基于行為金融學角度的分析,認為市場不再有效,市場中的相關者因認知的偏差而造成的理性偏離是IPO抑價的原因。
國內關于IPO抑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檢驗國外學者提出的理論在我國資本市場的適用性;對我國的IPO抑價現象從計量經濟的角度進行實證研究;結合我國資本市場特有的制度解釋IPO抑價現象。
三、實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的樣本為2009年10月30日至2011年8月31日在深圳創業板首發公開上市的258家公司,主要數據來源于同花順軟件公開財務數據以及國泰安數據庫,其余數據來自深圳交易所和中國證監會網站,同時使用Excel軟件和Eviews3.0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回歸統計和分析工作。
(二)研究思路
選取IPO抑價率為因變量,并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性的統計分析,選取出影響較大的因素作為自變量,根據描述性分析,對每個變量做出假設,建立回歸方程,最后對整體方程和各個參數的顯著性進行檢驗并說明其意義。
(三)變量選取
1、因變量的選擇
本文里因變量的選擇為IPO的抑價率,國內外對于其定義基本一致。國外文獻大都選擇經調整的抑價率衡量模型IPOL=■-■來計算抑價率,其中 P1和P0分別表示目標股票上市首日收盤價和發行價,I1和I0分別表示目標股票上市日和發行日股票市場收盤指數。而在本文中,使用的衡量模型為未調整模型IPOL=■×100%,原因在于我國的創業板指在2010年6月1日才推出,之前上市的股票沒有對應的指數。該模型中P1和P0表示的含義與調整模型一致。
2、自變量的選擇
通過回顧和參考國內外關于IPO抑價的相關文獻,本文從信息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兩個方面分別提出幾個影響IPO抑價的主要因素,并針對每項因素做出假設。
(1)AFR(實際募集金額)。實際募集金額是發行價格與發行數量的乘積,表示上市公司實際募集到的資金數目。相比較大的公司而言,在創業板上市的規模較小的公司往往風險更大,不確定性更高,同時投資者的投機動機也更強,希望在二級市場上獲得更高的回報。因此,從公司自身特點來看,發行價格一般比較偏低,而從投資者心理來看,上市價格一般偏高,二者共同導致了創業板IPO的抑價水平比較高。所以,本文假設AFR與抑價率負相關。
(2)D/A(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的計算公式為(負債/資產)×100%,是表示公司資本結構的一項指標。根據中國資本市場的特點,傳統觀點認為,高負債往往昭顯公司營運困難,經營失敗。由此而導致發行價格的偏低,從而IPO抑價的提高。所以本文假設D/A與抑價率正相關。
(3)ROE(凈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的計算公式為(稅后利潤/凈資產)×100%,反映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傳達出能夠給股東帶來的收益。顯然,該指標越高,表明投資該公司可以獲得的收益越高,投資者認可度也就更大,則其股票上市后的市場價格也越高,這表明抑價率也就越高。因此本文假設ROE與抑價率正相關。在這里為了統一,納入回歸的D/A和ROE為上市前一年披露的財務報表中的的數據。
(4)OSR(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創業板市場是全流通市場,其申購時網上申購與網下申購的中簽率不同。由于網下申購中簽率更高,因此具有一定期限的鎖定期,非控股股東為1年,控股股東為3年,限售期后均為可上市流通股。OSR比例高的公司其股東越分散,而為了防止控股權的集中,往往會選擇抑價發行以維持其原有控股權分散的結構。因此假設OSR與抑價率正相關。
(5)P0(發行價格)。理論上來看,發行價格越高,二級市場上的投資者追買的欲望越低,則其上市價格越低,其抑價率也越低。所以我們假設P0與抑價率負相關。
(6)IPE(發行市盈率)。發行市盈率是發行當天市價與每股盈利的比率,較高的IPE意味著投資者對公司的未來增長有較好的預期,并且對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所以這里假設IPE與抑價率正相關。
(7)LR(中簽率)。中簽率的計算公式為(發行量/有效申購量),該指標反映的是投資者對新發行股票公司的認可程度。一般來說,投資者對一個公司的基本面認可度越高,則越愿意購買該公司股票,因此申購量也就越大,而看好的股票其市場價格也會因為需求旺盛而高漲。因此本文假設LR與抑價率負相關。
(8)TR(換手率)。換手率的公式為(成交量/流通總股數)×100%,衡量的是一定時間內股票轉手買賣的頻率。換手率越高的股票表明上市首日市場炒作程度也越高,投機情況越嚴重,股價往往也越高。因此我們假設TR與抑價率成正相關。
(9)INTERVAL(發行與上市時間間隔)。發行與時間上市間隔表示發行與上市之間的天數。在新股發行后,往往不能預測到在其上市之前二級市場的變化情況。該變量反映的是這種時間因素帶來的市場不確定性對抑價的影響。因為間隔時間越長不確定性越大,因此本文假設該變量與抑價率正相關。
(10)P1(上市首日收盤價)。理論上P1越大,表明投資者對該股票的認可度越高,越愿意去購買該只股票,那么其抑價率越高。因此我們假設P1與抑價率成正相關。
假設回歸方程如下:
IPOL=β0+β1×AFR+β2×D/A+β3
×ROE+β4×OSR+β5×LnP0+β6×IPE+β7×LR+β8×TR+β9×INTERV
AL+β10×LnP1
四、實證分析結果
(一)回歸結果
通過回歸發現,F檢驗的P值均為0.000000,兩個回歸方程都可以通過顯著性檢驗。同時,二者的R2都比較大,Adjusted-R2也比較接近,都近似為1。說明模型解釋IPO抑價的能力非常好,基本能夠完全解釋IPO抑價的原因所在。而通過刪除不顯著的變量之后,Adjusted-R2變化不大,并且剩余變量均為顯著的,說明IPO抑價主要由這些顯著因素所解釋。
(二)對假設的檢驗
1、β0為0.197745,為截距項,不具有經濟意義,但估計結果顯著。
2、β5為1.666375,t檢驗P值為0.0000,顯著不為零,表明P0與IPO抑價負相關。這與之前所做的假設一致,符合我們的猜想,即發行價越高,二級市場上購買的欲望越低,抑價率越低。
3、β7為0.007667,t檢驗P值為0.0027,顯著不為零,表明LR與IPO抑價正相關。這與之前所做的假設不一致,我們認為這可能與我國投資者存在一定的盲目跟風所致。即處于普遍追求打新股的投資氛圍中,很多投資者可能并不看好某一公司,而跟風到打新股的行列中去,這與IPO抑價之間呈現出一種相互促進的局面。
4、β8為0.002830,t檢驗P值為0.0000,顯著不為零,表明TR與IPO抑價負相關。這與之前的假設也不一致,本文認為這可能與投資者并不看好新股第二天的市場表現所引起的。投資者參與投標打新股的目的,大多并不是為了長期投資該發行公司的股票,而是出于投機的心理,希望獲得抑價的收益。因此在上市后首日,即急切出售所申購到的新股,以避免第二日股價下跌的風險。
5、β10為1.639024,t檢驗P值為0.0000,顯著不為零,表明P1與IPO抑價正相關。這與之前的假設一致,即上市首日收盤價越高,表明投資者對該股票的認可度也越高,希望持有該只股票,使收盤價退高,導致IPO抑價情況嚴重。
6、多元回歸的R2和調整的R2分別為0.976808和0.976442,接近于1,殘差圖如下:
圖1 殘差圖
由圖中可見真實值和估計值吻合程度非常好,殘差基本在±0.1之間。表明該模型對抑價的解釋程度很高,基本能夠說明IPO抑價的原因。
DW檢驗的值為1.555750,接近2,說明該模型的數據自相關程度不強。
回歸方程為:
IPOL=0.197745-1.666375LnP0+0.007667LR-0.002830TR+1.639024LnP1
五、結論
在對創業板2011年8月31日前上市的258個公司樣本的抑價研究中,我們看到這258家企業的IPO平均抑價率為38.6197%,表明我國創業板市場的確存在IPO抑價的現象,并且相較于世界平均15%的水平,創業板的抑價率偏高兩倍以上。
創業板的IPO抑價率過高對我國的資本市場將產生不良的影響。首先,過高的抑價率會導致一二級市場收益率的過大偏離,吸引大量資金向創業板一級市場流動,引起我國資本市場的波動。其次,過高的抑價率還會給上市公司的資金管理方面帶來挑戰。第三,抑價之后低迷的市場表現增加了創業板的風險狀況,打擊中小投資者的熱情,反過來抑制了創業板的發展。
因此,過高的抑價率須得到妥善的解決與調整,本文認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降低市場準入制度,讓更多的符合條件的公司獲得上市資格,避免資金過度集中在某一些股票上。另外需要加強對投資銀行的監督管理,防止為了使新股成功上市而人為的低估發行價格。最后,還需要加強對中小投資者的風險教育,減少其交易過程當中的投機意識。
參考文獻
①周運蘭,《我國創業板IPO抑價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商業時代》,2010(29):70
[②陳芳平、李宜澤,《我國創業板IPO抑價之謎》,《西部論叢》,2010(6):73
③蔡昌達、王藝明,《IPO抑價因素的實證分析:機遇創業板視角》,《經濟經緯》,2011(1):135
④尹龍杰,《創業板IPO抑價問題研究》,《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8):305
⑤李金棟、王建中,《創業板IPO抑價現象研究》,《財會通訊》,2010(10):15
⑥陳艷麗,曹國華:《基于隨機前沿分析的創業板IPO抑價來源研究》,《技術經濟》,2010(12):34
⑦蔣葵、向秀紅,《深圳創業板IPO抑價現象的實證研究》,《統計與決策》,2010(22):136
⑧頓雁峰,《我國創業板IPO抑價實證研究》,《商業時代》,2010(22):60
(作者:東北財經大學2010級金融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