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現代社會,新聞輿論處在意識形態的最前沿,對社會精神生活和人們思想意識有著重大影響。面對輿論環境深刻變化、傳播格局深刻調整,黨報必須增強權威性、提高引導力,才能鞏固主導地位、發揮主導作用。做到這一點,黨報工作者必須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了解改革發展的關鍵點,抓住黨委政府重視和人民群眾關注的交匯點,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對于黨報來說,“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堅守喉舌性質、堅持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是更好服務中心、服務大局、服務人民的根本途徑,是促進工作改革創新、推動事業健康繁榮的基本方法,是提升社會影響力、把握輿論主導權的重大舉措。
走基層,才能獲得“源頭活水”。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但國際環境愈加復雜,經濟成就舉世矚目但轉變發展方式任務繁重,人們收入普遍增加但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意識形態領域總體健康但價值觀念日趨多樣。黨報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走”下去,不當坐等來稿的“衙門記者”、掠人之美的“署名記者”,才能把握時代進步的主題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脈動,把握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從而胸懷大局而不一葉障目、準確定位而不劍走偏鋒,解疑釋惑,提振精神,凝心聚力,激發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
轉作風,才能抓到“真材實料”。改革開放使社會面貌和人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為新聞宣傳提供了豐富的報道資源。而因為物質生活的富裕、交通條件的改善等,一些采編人員恰恰不自覺、不同程度地脫離了群眾、遠離了生活。基層蘊藏著最豐富、最鮮活的新聞資源,接“地氣”才會有底氣、長靈氣,深入生活才能富有生活氣息,扎根群眾才能激發真情實感,黨報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轉”過來,不當面孔朝天的“老爺記者”、隔窗看景的“車輪記者”,才能抓到“真材實料”,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先入為主,反映生活而不是裁剪生活。深入到改革和建設第一線,掌握第一手材料,新聞報道就會有思想性和現場感,才會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才能讓群眾看得懂、認得上。
改文風,才能實現有效引導。黨報宣傳的根本目的是服務群眾、團結群眾、鼓舞群眾,人民群眾是新聞工作的服務對象和宣傳主體。但很多時候,一些新聞報道“寫誰誰看,誰寫誰看”,影響不大,效果不佳。改文風,是遵循新聞宣傳規律、提高新聞宣傳科學化水平的要求,也是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增強新聞宣傳效果的需要。只有真正“改”好了,不當照抄照搬的“文件記者”、復制粘貼的“電腦記者”,報道才能吸引人而不自說自話,才能感染人而不至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從百姓的視角看問題,以群眾的語言說事情,用大眾易于接受的方式作報道,才能力戒空洞性說教、模式化宣傳,群眾愿看想看,而且看了能得到啟示、受到啟發,才能達到宣傳、引導的目的。
二
中宣部等五部門部署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積極貫徹,認真落實。高標準要求:全員參與,全面覆蓋,促進全員素質和報道質量雙提升,在全省做表率,在全國爭先進。高起點推進:開辟“記者走江淮”主打專欄和“蹲點調研”、“一線聚焦”、“現場體驗”等8個分專欄,六個地方版每天至少推出一個專欄、刊登1—2篇報道;開展“百村行”等專項活動。高層次帶動:集團和系列報刊社負責同志以身作則,帶隊深入基層聯系點,調研問題,采寫稿件。
在“走基層”中融入群眾、學習群眾。“走基層”不能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不能是應付差事、完成任務。我們要求并堅持:走基層要“深下去”、“蹲下來”,融入群眾生產生活;要用眼用腦更用心,向群眾學習,走進群眾的心坎。采編人員紛紛離開電腦桌,走出編輯部,宿農家,鉆大棚,下礦井,擠市場,體會基層群眾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走進特殊群體,與農民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一起過中秋、度國慶、過重陽,了解他們的希望、需求;直面熱點難點,傾聽基層干部群眾的看法和意見,與他們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
在“轉作風”中發掘素材、激發靈感。到了基層不等于就轉變了作風,空間距離近了不等于與群眾的感情就近了。我們要求并堅持:轉作風必須“一身汗、兩腿泥”,捕捉鮮活素材;必須懷著感情、帶著思考,激發新聞靈感。采編人員改變過去那種直奔主題、要材料編新聞式的采訪,而是在與基層干部群眾拉家常、話收成、說希望中,細心觀察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群眾生產生活的新變化,細心體會經濟社會變革中群眾思想情感的新變化,細心感悟他們的憂愁與喜悅、焦慮與期盼,找準報道的新聞眼和引導的切入點。
在“改文風”中錘煉本領、提高質量。“改文風”決不是把說話的人由領導置換為群眾,決不是在新聞報道中簡單引用幾句方言土語口頭禪,決不能是觀光式采訪、見聞式報道。我們堅持并要求:改文風必須“有人物,有故事,有細節”,用事實體現思想、表現主題;必須講求主題、素材、語言相協調,做到思想性、鮮活性、可讀性的有機統一。采編人員在深入基層、融入群眾中受到教育,改變了獲取新聞素材的渠道,引起了情感深處與基層群眾的同頻共振,更新了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采寫出來的報道就有了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清新的語言,散發著泥土芬芳和生活氣息。
三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長期任務,不能“一陣風”,不能“運動式”,不能“時尚化”,必須來真的、干實的,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黨報應把“走轉改”作為隊伍活力之源、工作創新之本、事業發展之基,進一步升華思想認識,細化工作要求,建立長效機制,堅定不移、深入扎實地開展下去。
促進“走轉改”常態化。制度不要多,關鍵是真正管用、切實執行。將重點強化兩項制度:一是完善聯系點制度。聯系點要相對固定、相互穿插;相對穩定、適時調整。聯系點要常聯系,定期不定期深入聯系點、駐地采訪、蹲點調研,使之成為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檢驗宣傳效果的平臺、鍛煉采編隊伍的基地。二是完善考核制度,真考核、嚴要求,獎勤罰懶、獎優罰劣,把“走、轉、改”開展情況和實際成效作為采編人員職稱評聘、評先評優的必備條件,作為單位工作考核、班子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促進辦報理念再創新。牢記黨報使命,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群眾觀念,把廣大人民群眾作為黨報的服務對象和表現主體;確立群眾視角,雙腳扎根基層;注重群眾反映,筆觸伸入生活;運用群眾語言,版面留給群眾。多報道基層群眾身邊的新鮮事,多報道基層群眾的實踐和創造,多報道方針政策在基層的落實情況,聽民聲、寫民情、解民憂,充分發揮好黨報服務群眾、引導輿論的功能。
促進新聞報道上水平。把群眾喜歡不喜歡、接受不接受、滿意不滿意作為根本標準,全面推進新聞宣傳創新。創新主題宣傳,找準黨委政府關心、人民群眾關注的結合點、共鳴點和興奮點,進一步增強權威性;創新報道內容,回應百姓關切,解答百姓疑惑,進一步增強貼近性;創新報道形式,采用百姓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力求清新活潑、樸實自然,進一步增強可讀性,使黨報發出的聲音更響亮。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