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型體育賽事的開閉幕式報道幾乎決定了整個活動報道的成敗,《深圳特區報》對第二十六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開閉幕式的報道受到了讀者和業內人士的交口稱贊。本文具體分析了大運會開閉幕式報道中的版面布局、采訪技巧、寫作技巧等經驗,以期為日后體育賽事報道積累經驗。
【關鍵詞】大運會 開閉幕式 版面布局 采訪技巧 寫作技巧
2011年8月12日——23日,第二十六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深圳成功舉行。這是深圳首次舉辦國際級體育賽事,對于主辦城市的各家媒體而言,無疑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實力大考驗。根據過往參與奧運、亞運會報道的經驗,開幕式的報道精彩與否幾乎決定了整場戰役的成敗。尤其對于賽事關注度和選手競技水平不如奧運、亞運的大運會而言,更需要充分發掘開幕式亮點,以精彩的文藝報道來給體育賽事添彩。
為此,《深圳特區報》在總編輯陳寅為核心的編委會的領導下、在副總編輯張興文的具體指揮下,抽調政治、經濟、文教、綜藝等各部門記者組成了20人的報道小組,涵蓋了團市委(大運會志愿者)、經濟(舞美高科技)、教育(各國出席官員)、綜藝(文藝編、導、演)等開幕式的各個側面,對口分配采訪任務,圓滿完成了開閉幕式報道任務。多側面、全方位的報道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和讀者的稱贊。記者作為報道小組的一員,在此淺略談談報道經驗,以期為日后體育賽事報道積累經驗。
版面布局篇
就近取經。報社領導仔細研究了對亞運會報道同樣肩負政治任務的黨報《廣州日報》等的“作戰戰略”后,確定從開幕式舉行前一天開始推出專題報道,并在開幕式次日達到高潮,前后持續了三天。如此大規模的版面安排,足見開幕式報道的重要性。
8月12日。開幕式當天推出三個整版:“十大懸念”、“八大猜想”。此次開幕式,深圳給出的三個關鍵詞是綠色、科技、簡約,報道分別圍繞火炬如何點燃、不請明星大腕如何調動觀眾情緒、不放焰火如何制造氣氛、主舞臺最受矚目的“海之門”如何開啟等,展開了一番猜想和看點提醒。
8月13日。開幕式次日推出集束式報道。14個整版的報道涵蓋了開幕式側記、“世界之門”及@舞臺的創意和搭建過程、火炬燃點的創意之源和寓意、總導演等主創專訪、空中“小提琴女孩”專訪、推開“世界之門”的創意來源、大學生演員揭秘兩個月排練情況、圖片視覺專版等,既有“看得見”的精彩、也有觀眾“看不見”的幕后揭秘,既有人物專訪、也有亮點解析,層次豐富的報道占了當日大運會總體報道的四分之一篇幅,在各家報社中脫穎而出,打了一個漂亮的開場勝局。
8月14日。用3個整版報道了社會各界對開幕式的反響。包括外國友人、國內外媒體反響、文藝界人士評價等,讓開幕式余熱繼續。
采訪技巧篇
各種保密措施和宣傳紀律,成為開閉幕式報道的最大阻礙。直到開幕前5天,主創團隊名單仍處于高度保密狀態,報社上下沒有人知道總導演是誰。面臨這樣的采訪困境,我們使出了“全媒體”招數,從官方途徑、模擬演練、網絡報道、微博資訊等廣撒漁網。官方新聞發布途徑、從網絡公開報道尋找亮點這兩條無需贅言,以下主要談三點。
1、扮演觀眾“潛”入春繭
開幕式前舉行了多次模擬演練,需要從全市各單位抽調上萬市民和志愿者等,分別模擬普通觀眾、媒體、運動員、各級領導官員從各集散點經安檢后進入春繭,以使開幕式當晚萬無一失。這樣難得的機會被主管大運報道的副總編輯張興文抓住了,她把派到集團的演練門票幾乎全部分配給了開幕式報道小組的記者。
7月23日,一行近20人的報道隊伍浩浩蕩蕩開赴主場館——春繭。表面上我們是模擬媒體和普通觀眾進行演練,其實秘而不宣的任務就是“刺探情報”。大家都帶上了錄音筆、相機、網線、手提電腦等工具,順利通過了安檢。
事實證明,這次的首場演練收效甚豐!我們趁人群混亂之際登上了平日必須憑演員證才能去的主舞臺、后臺,與一些主創、演員有了初步溝通。還走近了火炬塔,經驗豐富的體育記者由此對點火儀式有了比較準確的判斷。我們還用手機錄下了演出視頻、用錄音筆錄下了解說詞,供制定報道方案和寫稿參考。
接下來,報道小組又分別參加了隨后的4、5次演練,見證了開幕式儀式和表演不斷在修改中完善的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閉幕式也如法炮制,3次演練我們都親身參與了。
2、“微博尋人”最有效
面對重重消息封鎖,平時文藝報道中積攢的人脈資源此次通過微博發揮了重大作用。開幕式演員由于簽訂了保密協議甚少透露參演內容,但在相對寬松的閉幕式,我們則從微博上找到了非常多實用的新聞線索,舉正反各一例。
首先是深圳高級中學百合合唱團的指揮老師胡漫雪發了這樣一條微博:“從申辦到接旗到開幕到閉幕,大運一路伴隨著百合花開啊,大家辛苦啦!”大家分析了一下幾次演練看到的節目后初步判斷,這支唱響世界舞臺的女聲合唱團應該是主唱了熄火儀式時的歌曲,舞臺周圍古希臘女神扮相的“圣女”就是她們。致電胡老師后果然證實了這一消息。第二天,我們便在場外的等候區采訪了她們。為了參演閉幕式,許多早已從高級中學畢業的老團員都特意從大學校園、從工作崗位、甚至從美國趕回來。這一感人的細節被寫進了《〈心中的圣火〉唱響大運尾聲》一文中,成為獨家報道。
其次是首次彩排出現的魚燈舞。沙頭角魚燈舞是深圳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登上閉幕式與世界各地的大學生親密接觸,意義重大。記者采訪了市非遺辦的主任詳解魚燈舞的來龍去脈,結果臨近閉幕式正式演出時卻發現:魚燈舞表演不見了!在導演婉拒采訪、主創團隊均說法不一的情況下,記者決定在微博碰碰運氣,搜索關鍵詞“魚燈舞”,結果還真找到了!一位資料顯示在深圳的博友說,自己作為演員和一群阿姨排演了大半月魚燈舞,誰知道節目取消了,很遺憾。記者火速與之取得了聯系,得知魚燈舞確實不在主會場和5個分會場表演。于是這個選題被剔除了,避免了再做無用功。
寫作技巧篇
1、“猜想”式報道巧避“泄密”
開幕式流程屬于高度機密,根據宣傳紀律是不允許提前泄密的,于是報道小組打了擦邊球——以“猜想”、“懸念”式報道既揭秘看點,又巧妙規避“泄密”風險。如點火方式,素材豐富的體育記者從此前的東京奧運會、漢城奧運會等前例猜測了4種方式,如大學生集體點火、多位運動員一同點火、“龍吐珠”中國式點火等。如“不放煙花”,猜測深圳將突出高科技的概念,點燃“電子焰火”。如“回歸儀式”,猜測開幕式會將儀式和文藝表演合二為一等。
2、預先寫稿輕松應對
直到8月11日開幕式前一天,官方才召開開幕式新聞發布會。如果開幕式當晚才寫稿,必定時間不夠。報道小組果斷地把大量功夫做在了前面,利用每次演練的機會積累素材、采訪演員、舞美總監、總導演等,在開幕式前2天已基本組稿完畢,個別無法預測的現場變化、如點火方式和運動員入場花絮等才留到當晚寫作。
當各方記者在開幕式后緊張地在發布會現場采訪主創團隊時,了解開幕式各環節的創意時,我們的記者已經輕松地到了最終檢查稿件、糾正個別小錯誤的階段了。這樣就給后方編輯留出了非常充足的時間來設計、排版。最終的“大運快報”圖文并茂,給許多國內外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常規”結合“意外”猛料十足
開幕式是一種有組織、有策劃、有充分準備的戰役,九成以上的稿件和刊發順序都是按計劃走的,但也有“意外”的收獲。如8月14日的報道中,除了此前安排好的各界反響稿,記者還抓住了兩個亮點:在入場儀式上打出“深圳,烏拉圭愛你”標語而轟動全場的烏拉圭代表團,請他們談談這個標語的創意始末,《“感謝深圳”發自內心》的報道奪人眼球;網友視頻中在入場儀式上引導觀眾互動、又唱又跳了整晚的志愿者李棟,也通過微博找到了,《“互動哥”找到了》的報道讓深職院乃至大運會所有80、90后大學生志愿者成為世界矚目的對象。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