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報相對于綜合性報紙,特別是“國”字頭的大報而言應屬“窄眾化”媒體,易于圈定讀者邊界,采編對象多是身邊人和事,這些優勢使其與讀者有著更親密的關系,容易形成身邊人看身邊事、身邊人寫身邊事的新聞互動格局,但事實好像并非如此。針對企業報如何做到“三貼近”,本文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企業報 新聞 三貼近
企業報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目前,我國由新聞出版部門登記在冊的企業報,大約有萬余家,未登記在冊的數目也不小。企業報是我國報業系統中發展最快、數量最多的一種報紙。如果按每家報紙發行量計算,全國企業報總發行量大約在一千萬份左右。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①毫無疑問,企業報已經成為新聞戰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辦好一份企業報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貼進實際、貼進群眾、貼近生活。這是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宣傳工作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也是新聞宣傳戰線一致的呼聲,它是報人無法回避且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企業報“貼近難”的原因
分析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定位難
企業報生在企業,服務于企業,容易把領導滿意作為辦報的惟一標準。采編工作的首要任務是采編能夠印證企業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為指導工作提供經驗、“樣板”的材料。③企業報的辦報指導方針是以企業生產經營為中心,起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豐富職工文化生活、推動企業文化建設的作用。業務上要兼顧新聞規律和企業宣傳實際。可以這樣說,促進企業生產經營的發展是企業辦報的最大政治。在這種情況下,贊揚的多,批評的少,即使發現問題也要掩藏起來,怕影響職工士氣,怕影響企業聲譽。報紙印出來,就出現了“誰寫誰關心,寫誰誰關心”的怪圈。
2、進入狀態難
企業報報人作為新聞人的角色意識不強,積極主動去發現新聞、用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表現新聞的素養不夠,而機關辦公室里養成的松散毛病也不少。業務本領、吃苦耐勞的品質和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意識都有待提高和加強。
3、自主性低
不少企業報缺少新思路和創新精神,輿論監督發揮與讀者的期望有距離,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報紙容易失去動力和鋒芒,落入平庸。
二、企業報實現“三貼近”的途徑
企業報要以絕大部分的篇幅,報道本企業的新成就、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新人物。要貼近企業,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本單位實際。一個企業的工作有方方面面,企業報要以生產和經營為中心,以思想和政治為統帥,全方位地為企業服務,成為一個忠誠的、可以為大家所信賴的“百事管”。
為此,筆者認為以下途徑可以嘗試:
1、創造一個和諧的辦報氛圍
企業報必須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與企業領導保持高度一致,與企業中心工作保持高度一致,這是毋容置疑的。企業大環境的作用是一種客觀的力量,它不以報人的意志為轉移,但報人主動對環境把握、適應、改造和程度顯然決定著環境對報紙組織作用的效果。所以,有必要變坐等條件為主動創造條件。企業報工作人員要努力與領導交流辦報思想,取得共識。要提倡企業領導學習新聞知識,掌握新聞規律,成為善于領導好一張報紙的內行和專家。企業報一定要多刊登群眾的“身邊事,心頭話”,讓群眾感到有話可以在報上說,有事可以在報上登;企業報是自己的報紙,可讀、可信、可親。
2、建立一套良好的宣傳機制
(1)暢通信息渠道。報紙的生產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和傳播的過程。沒有及時的、豐富的信息源,記者只是一味地隨著請柬轉,報紙易變得索然無味。要保證信息的暢通,需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重視通聯工作,促進與作者、讀者的聯系和溝通。另一方面對上建立一條通暢的信息渠道。筆者所在單位已建立了近300人的項目一線班組的兼職宣傳報道隊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競爭激勵機制。企業報要提倡競爭意識和創優意識,企業報工作人員不能滿足于寫得出、編得出、按期出版,這只是最低要求。辦小報,要花大力氣,精心采寫,精心編排,在業務上精益求精;要經常開展評好新聞活動,包括評好新聞、好文章、好標題、好欄目、好版面、好圖片等。
3、多在報紙信息量上下功夫
一張企業報,從編輯方針、組織宣傳到處理各方面的關系,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美術、校對發行到經營管理,這里有很多環節、很多學問!企業報周期長、版面少,如果一再要求增加信息量,而考核的標準多是每版的新聞條數。把稿件的條數等同于信息量,也是認識上的誤區。可以采取長稿短發的形式,為增加報紙信息量,在編發一些發生過的新聞中,注重摘取特點,舊中見新。如對諸多的動態新聞進行簡訊集納編發,大大增加了版面容量。一個企業活躍在一線的是廣大職工,最豐富的新聞資源在項目部。如果各項目點競相上報,報紙就豐滿、活躍、寬闊、豐富。如《中國企業報》的“企業報刊”專欄,稿件來自一線,新鮮,面廣,量多。黃旦先生在《新聞傳播學》中強調,“所謂新聞信息量就是指能夠消除接收者不確定性的新聞的數量。”以筆者所在的企業為例,水電人的事,水電人關心的事,社會中的水電問題及水電中的問題都應報道。所以企業報需要對讀者群進行市場細分,多在水電與社會的結合點上做文章,延伸新聞視野,拓展報道領域,強化服務功能,使報紙成為行業與市場聯系的橋梁,廣大讀者了解大千世界的紐帶。
4、辦一份讓職工喜愛的報紙
報紙是選擇產品,如果我們的報道內容隔靴搔癢,無的放矢,報道形式千篇一律,僅滿足于導向正確,則必然曲高和寡。新聞報道作為一種精神產品,要新鮮、好看、有用,要使讀者讀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用、有所樂,必須在操作層面下一番功夫。
(1)注重策劃。報紙要關注熱點、捕捉亮點。要注意報道內容的力度、密度、廣度和亮度,同時還要注意正確的引導。水電十一局在進入特級企業后,提出了國際強局的戰略目標,本報一方面就企業戰略目標進行解讀,另一方面推出了《“國際強局”訪談錄》、《國際強局,我們準備好了嗎?》等報道進行引導,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在三門峽陜縣支建煤礦“7.29”淹井事件中,為了69名礦工兄弟,十一局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投入到搶險救援中,體現了作為一個國有大型企業的風范。同時十一局新聞中心在突發事件面前,加強新聞策劃,主編坐陣,報紙電視記者全部出動,與在新聞現場的通訊員加強聯系,完成了通訊《為了69名礦工兄弟》和電視專題,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和社會效果。
(2)提倡“軟新聞”。要從企業報的實際出發,探索辦報的方法與技巧,探索通俗化、群眾化的技巧,探索通過新聞報道協調企業內部關系、樹立企業形象的正確途徑,探索企業的文化建設、人才培養等等。要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創造企業報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技巧、經驗和理論。企業報一般都是周報或旬報,新聞在時效性上無法與日報競爭,也無法與周二刊、周三刊競爭。但卻可以以報道的接近性、直接性見長,常以提出本企業獨特問題和深入反映本企業特有典型而取勝。要增加新聞的條數,不能老搞些時過境遷的東西。不能認為反正在時效上無能為力了而敷衍塞責。頭條新聞特別要力求做到新鮮及時。企業報的會議新聞要大力改革,要善于從一般會議中抓出有新聞價值的東西單獨報道,使報紙真正成為新聞報而不是工作簡報。要積極提倡現場短新聞,多寫第一線的剪影、掠影、一瞥、一幕等等。總之,在競爭中提高,在競爭中創優,不斷創新。 《水利水電工程報》是中國水電集團公司的報紙,這家企業報提出,頭條新聞往下走。有意識地大膽突破,一次安排好的頭條,是總經理參加會的講話,改換成《不帶車,不開歡迎會,不送禮311名八局干部周內調整到位》,逐漸地,稿件浮到了頭條位置,《公開透明,貨比三家,三方歡迎》等文章在編排中大調整,位置更換,群眾活動走上舞臺,報紙本身活躍了。如《水利水電工程報》和《今日十一局》都是水電職工的報紙,要增加報紙的親切感。辦好副刊就要反映普通水電職工的酸甜苦辣,富有情趣的生活小故事,要求生活氣息濃郁。從周邊感人的事情作文章,或者多角度,如拍攝一個景,取正、側、全、中、特、俯、仰各種角度的鏡頭,人們的感受就不同。
(3)用語通俗。企業報來稿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陌生的概念、專業術語,企業報常存在“外行看不懂,內行不愿看”的老問題。《人民日報》一位老總曾要求部下,“稿件有編輯不懂的地方不要上版,有記者不懂的地方要發回”。企業報要貼進實際、貼進群眾、貼近生活。需要勇氣、需要能力,更需要辛苦;需要有優良的機制、精良的隊伍;也許還需要厚德載物的氣度、悲天憫人的情懷。一句話,企業新聞的“三貼近”是企業報永無結尾的大文章,它需要記者編輯們真心投入,苦心經營,用心實踐——貼近者,貼心也。
參考文獻
①肖明超,《企業內刊,刊小作用大》,《中國統計》,2006(2)
②趙琳,《貼近讀者:慢慢地把心靠攏》,《新聞工作動態》,2003(12)
(作者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一工程局新聞中心)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