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場感是電視新聞報道的一大優勢。如何使現場報道更精彩、更精準,這對進行現場報道的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前期準備、報道角度的選擇、現場掌控能力等方面探討了電視記者如何做好現場報道。
【關鍵詞】電視記者 現場報道 電視新聞報道
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電視媒體在及時性、生動性上的優勢受到了沖擊和挑戰,這就要求電視新聞要走出傳統的播報模式,發揮電視媒體的優勢,在突出現場感上做出特色。當現場報道成為電視新聞的常態時,電視的傳播優勢就更加突出。這種新聞報道形式生動、迅速,大大縮短了記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也大大增加了新聞的可信度。那么怎樣使現場報道更精彩、更精準,這對進行現場報道的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前期準備——做好現場報道的“入門手冊”
人們經常說做個好記者,雖然不一定是個“專家”,但一定要是一個“雜家”。一個優秀的現場報道記者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豐富的聯想力,才能夠在現場采訪時挑選到好的報道角度。
在突發性事件的報道現場,要求記者到達現場后,要盡快進入角色,向知情人了解情況,觀察分析現場,了解事件發展情況,預測可能會出現的新情況。同時,記者還要在最短的時間里,構思整個報道的框架結構、主題與基調,重點采訪對象、表現現場特點和氣氛的場景,以及如何開頭、結尾,如何掌握采訪的進程等。處理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現場記者要有良好的新聞敏感。
以《安徽新聞聯播》為例,2009年8月8日,合肥四牌樓地下人行通道突然坍塌,造成地面馬路損毀嚴重,部分車輛掉進塌陷區,市區交通嚴重堵塞。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后,《安徽新聞聯播》的文字及出鏡記者迅速到達現場。在現場被封鎖,一時間不能了解到更詳細的情況下,記者通過現場觀察塌陷狀況,采訪目擊者和執勤民警以及尋找拍攝制高點等手段,展現了塌陷現場全貌,向觀眾大致勾勒了事件發生的輪廓。在這一過程中,出鏡記者的現場表現尤其重要,通過她層層遞進的現場報道和攝像記者對現場敏銳的捕捉,以最具現場沖擊力的語言和畫面,使觀眾渴求最新鮮最生動的新聞訴求得到極大的滿足。
另外,記者要做好現場報道,不僅要追求高潮效應,而且要把握住鋪墊。要把導致事件發生的大背景通過對事實、故事的陳述,告訴觀眾。以某檔新聞節目對今年高考開考第一天的現場報道為例,節目以現場連線直播的方式,原本在時效性上搶占了先機。但是在連線過程中,現場記者對走出考場的考生采訪,一直在“你考得感覺如何?”、“考試緊張嗎?”等淺層次問題上糾結了近5分鐘,而這中間幾乎沒有實質性內容,使得整體報道浮于表層。而當年是高中新課改后的第一年高考,也是安徽省全部科目首次實現自主命題,那么新課改后高考試題有怎樣的變化,自主命題的難易度如何?記者應該通過對現場的把握、對考生的采訪將問題引申至這樣的大背景,使報道的信息量更大、層次更深。
二、報道視角的選擇決定報道成敗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以其可視性和現場感,使報道內容更具客觀性和可信度。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以“現場”的優勢、進行式的播報方式反映著我們正在經歷的生活。那么,記者作為事件發生現場的重要一員,以何種角度、何種立場來探尋事件的來龍去脈,直接決定了現場報道能否出彩。
以《安徽新聞聯播》今年高考報道為例,高考的網上評卷備受廣大考生和家長的關注,而一般觀眾是無法進入評卷現場的,現場對他們來說是神秘的。那么記者在教育部門的安排下進入評卷現場采訪時,就選擇了“導游”的角度,以現場口述的方式,帶觀眾“參觀”卷庫、試卷掃描室、教師評卷現場,同時穿插對相關人員的采訪,讓觀眾可以對閱卷現場有直觀的感受,對評卷流程有詳細的了解,讓關心高考的考生和家長對評卷的公正性放心。在這樣的現場報道中,記者是主導者,將受眾渴望了解的內容一一講述,達到信息傳播目的。
在2007年安徽淮河流域大洪水發生時,王家壩行洪,蒙洼行蓄洪區里的群眾生活如何,救援工作又是如何開展的呢?同樣是現場報道,記者此時選擇的是“體驗者”的角度,跟隨前去莊臺的武警隊伍,一起在被洪水淹沒的鄉間道路上跋涉三個小時,體驗救援工作的艱辛,這樣的報道角度可以使現場報道更有沖擊力,也更具真實性。
而對于現場報道來說,“現場”不僅是指記者出鏡的場景、環境,它更應該是一個信息源,是讓受眾捕捉信息、感受氛圍的特定空間。這個現場應該與報道內容有著必然的聯系,依附于報道事件而存在,因而成為現場報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元素。目前,在電視新聞中,除突發事件外,許多大型的主題報道、成就報道都采用了“記者現場報道+傳統播報”的形式,在這樣的報道里,“現場”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場”不但要有現場的氣氛,還要能反映主題,襯托主題。2008年,《安徽新聞聯播》欄目推出了系列報道《聚焦泛長三角》,在這個原本很大的主題下,每一集報道都挑選了一個與主題契合的“現場”。比如在做“互補篇”的時候,記者在上海的一家蔬菜加工企業進行了現場報道,介紹了這里加工的蔬菜全部來自安徽,并跟隨運輸企業到了上海的某家超市,在那里報道了安徽農產品在上海很受歡迎,在上海市場上占了很大比重。正是通過這樣“小切口”的現場,將原本很大的主題變得貼近生活,也使得主題報道變得生動、活潑。
三、記者表現——新聞現場的“操盤手”
現場報道主要是由記者出鏡完成的,這不同于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播報。在現場,記者應該用現場發生的事件、氣氛、所見所感來感染自己,調動自己的情緒,然后組織好語言把這種感受準確無誤地傳遞給觀眾。在現場,記者的表情、神態、語氣和聲調甚至現場的背景和背景音都在傳達著信息。這就要求現場記者要善于挑選、捕捉最精彩的畫面,同時要將即時報道和即時評論結合起來,做到邊播邊評,夾敘夾議,所以這就要求記者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口齒清晰,層次分明。
現場報道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提問,提問能否獲得有效信息,直接關系到整個采訪的效果。因此現場記者通過對特定新聞人物的采訪,挖掘他的內心思想,與采訪對象理性探討等,都是深化新聞內容的重要手法。比如在采制《阜陽:農村劣質奶粉何時休?》這一條稿件時,記者在對當地工商主管單位的采訪中,就目前市場上還存在劣質奶粉的問題向工商管理部門負責人進行提問,而該負責人一口咬定市場上沒有劣質奶粉出售。隨即記者拿出了自己在市場上購買到的劣質奶粉,該負責人選擇了沉默。在這個過程中,記者的提問層層深入,最終將事實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現場報道中,除了語言以外,記者的肢體語言的傳播也同樣重要。服飾、妝容、體態語言都要符合現場的環境氣氛,這樣才能與現場融為一體。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