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舟曲特大泥石流中大學生王凱“微博”直播災情為案例,研究在特定事件中微博的傳播過程,并結合內向傳播、人際傳播、大眾傳播以及自我表露、符號互動等理論提出了描述特定事件微博的“3+2”傳播模式,對一般事件中微博傳播模式的解讀也有一定參考意義。
【關鍵詞】微博 3+2傳播模式 舟曲泥石流
近年來,微博已經成了一個炙手可熱的詞匯,學術界與業界對微博的關注持續升溫。有學者曾總結過目前國內傳播學界對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微博客的傳播特性、探討其對社會和人民生活的影響。二是針對知名微博網站的介紹、發展困境、盈利模式、發展模式和前景分析。①本文則主要研究災難性事件中微博的傳播模式。
一、微博直播的特定事件
微博發揮重要影響往往集中于特定事件,一般此類特定事件具有兩個特征:其一,主流媒體在第一時間客觀或主觀上無法獲得第一手信息并作出及時跟進報道;其二,事件本身有一定的新聞價值,是社會公眾急切想了解的新聞內容。如在地震中,交通阻斷,主流媒體無法趕到現場報道情況,但社會大眾對地震發生的情況、震級尤其是災區群眾的生活現狀等都非常關注。這種情況下微博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段時間內替代主流媒體成為主要信源。
2010年8月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中,19歲的大學生王凱被困在災區,他利用手機上的新浪微博客戶端,開始通過文字和圖片的形式不斷更新報道舟曲災區的情況,原本無人問津的微博短時間內就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僅其中的一條就被分享5198次,評論1161句。再如,在8月8日當天晚間21點,距王凱發布第一條有關災情的微博僅僅12個小時,他已經被新聞媒體主動聯系了解相關情況。事后,新華社甘肅站記者還專門采訪過王凱,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二、微博的“3+2”傳播模式
在分析王凱的微博災情直播事件中,我們構想了特定事件微博“3+2”模式,模式包括五個部分,如圖1所示。“3+2模式”中的“3”指微博傳播過程中包括內向傳播、人際傳播、大眾傳播三個層次;“2”指在三個層次之間的兩個重要的轉折點:自我表露與媒體人介入。
1、第一層:內向傳播
內向傳播是微博發布的最初階段,是發生在個人體內的一種信息交流活動,即主我(I)與客我(me)之間的信息交流,信息傳播的主體和接受信息的客體是同一個人。內向傳播的正常形式包括感覺、記憶、思維與想象等,是人們對影響人腦的周圍世界的對象產生的自然反應。微博就是將平時我們腦中的信息轉為了數字化的公開訊息,可以有利于保存、共享與交流。如在泥石流發生之后,外界自然環境的巨大變化與親人鄰居的言論舉動都給王凱以極大的沖擊。王凱的內心中信息交流也更為頻繁,而這恰恰是每一條微博最初的動力。
2、轉折點1:自我表露
當內向傳播進行到一定程度,往往就會產生自我表露行為。自我表露是一種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自身的情況、狀態、能力以及自身的所見所聞等信息傳送給他人的行為,包括語言或其他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多的自我表露行為主要是通過對話、電話、即時通訊工具、肢體語言等方式傳達信息,而微博的出現為自我表露行為提供了一種新的平臺。其優勢有二:一是之前方式的自我表露行為是一對一或小范圍群體,而微博的出現實際上既兼顧了之前的一對一或小范圍群體,同時也是一對多(幾乎是全體微博用戶),只要擁有微博賬號的網民對此條微博有興趣均可以觀看到。二是之前方式的自我表露行為,尤其是語言類和肢體語言是不易保存、復制、分享的,而微博在技術上可以快速及時的分享并收集反饋。
在我們選擇將內心所想的內容通過微博發表之時,也就是進行了自我表露,之后很自然的引起了人際傳播與后續的連鎖反應。這是微博傳播第一層內向傳播向第二層人際傳播過度的關鍵。
3、第二層:人際傳播
在自我表露的轉折點之后,微博的主要功能均實現在人際傳播階段。施拉姆認為“兩個人(或兩個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們共同感興趣的信息符號聚集在一起,就是人際傳播”。
這里所謂“共同感興趣的信息符號”,正如約哈里之窗理論表明的那樣,每一個人的認知都包括開放區域、盲目區域、秘密區域、未知區域四個部分。微博之初的自我表露行為,實質上就是在逐步放大個人自我開放區域的過程。同時,放大的自我開放區域可能就是他人盲目區域中的內容,“人們想了解更多自己所不知道的盲目區域,也可能分享和透露一些自己的內心秘密,同時也會對彼此所不知的未知區域充滿好奇”②,這也就是微博客火爆的原因之一。
人們在對同一信息進行解碼、譯碼之時,經常會產生分歧,不同人由于經驗范圍不同,如經歷、學識、立場等差異很大,所持有的觀點本身就不一致。但不管一致與否,當你對感興趣的一條微博發出評論之時,會產生共識或分歧兩種情況:若是共識將增大本條微博所傳遞信息的傳遞力度與強度,甚至產生多數人的共鳴;而若是分歧則可能有更多人“參戰”,進行辯論,達到類似于“爭鳴”的效果,也都促進了本條微博信息的傳播。
與普通的人際傳播不同,微博中的人際傳播往往因為在評論與傳遞時直接轉載對方的話語,而減少了信息傳遞過程之中信息本身損耗與扭曲,一條有新聞價值的微博往往會被迅速轉載,“微博客憑借著龐大的用戶群和高效的轉發機制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病毒式傳播”。而其中就包括媒體人,而媒體人最終將使微博進入大眾傳播階段,又再次加速了信息的傳播。
4、轉折點2:媒體人介入
媒體人是指從事媒體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士,與大眾媒體有著緊密的聯系。當他們從微博處得知有重要新聞價值的內容時,會主動聯系微博主進行采訪或報道,亦或是在自身的專題報道中引用微博上的一些精彩言論。
在采訪王凱后得知,8月8日上午8點57分,王凱發布了第一條與泥石流事件有關的微博的當天下午,新浪的微博小秘書首先與他取得了聯系,當天晚上《楚天都市報》就采訪了王凱,而后期許多媒體也多是通過微博了解他的信息并進行采訪的。
微博中媒體人的介入,對傳統大眾媒體報道而言,在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均產生了質的飛躍。第一,在時間上極大的縮短了從事件發生到大眾媒體報道中間的流程;第二,在空間上,由于網絡的便利性,在其他媒體還未進入現場獲得新聞的情況下,湖北的《楚天都市報》在極短的時間內了解到了甘肅省舟曲泥石流的一手資料與真實情況。一方面這是一種對現有新聞資料獲取途徑的革新與補充,另一方面對于實力有限的中小媒體無疑是一種福音。
此外,傳受關系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從過去傳播者向受眾傳播,受眾被動接受,變為了受眾借助傳播者的主動傳播方式。微博中,媒體人的特殊作用在于將微博從人際傳播之間推向了大眾傳播階段,產生了更廣大范圍內深遠的影響。
5、第三層:大眾傳播
在媒體人將微博內容引用入大眾傳播機構,微博客從某種角度講充當了如報社聘用的通訊員的職能。
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講,微博客時代大眾傳播的意義在于一種新的媒體的誕生——自媒體(We Media)。美國新聞學會在2003年出版了謝因波曼的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自媒體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
自媒體時代中,社會群眾特別是網民,以一種“草根”的形式基于互聯網的便利性、匿名性等特點暢所欲言。因此人們分享的信息具有了雙重身份,兼有私密性與公開性,尤其在微博傳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美國著作家丹吉爾默曾預言,“在自媒體時代,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資訊中,對事物做出判斷。”③
羅杰·菲德勒在《媒體形態變化》曾談到“當新的媒介形式出現,時過境遷的媒介形式不是自行消失,而是想方設法適應過來并且繼續在其媒介領域內不斷演進。”④新時期的微博引起的大眾傳播正證明了這一點,印刷媒介的報紙、雜志與電子媒介的廣播、電視以及網絡媒介幾乎不分先后地迅速轉載,再加上由于媒介模糊化而產生的多媒體聯動,不同媒介之間的媒體既是競爭關系,也是合作關系。
結語
綜上所述,特定事件的微博傳播符合“3+2”模式:即經過內向傳播——自我表露——人際傳播——媒體人介入——大眾傳播這五個過程。而事實上,微博的“3+2”傳播模式并不僅局限在特定事件的報道上,也適用與一般情況。對于一般事件而言,絕大多數微博的傳播因為沒有得到媒體人的重視而停留在第二層(人際傳播階段),我們將這種情況就做“3+2”傳播模式的中斷。
【本文是國際關系學院“起點杯”學生科研課題“災難事件中微博的傳播模式和功能”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梁賽楠,《微博客受眾的媒介使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②趙金、羅會祥等,《微博預測》[J].《青年記者》,2009(11)
③Dan G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