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補腎平喘湯聯合西藥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將9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8例,治療組采用補腎平喘湯聯合西藥治療,對照組以單純西藥治療。2組均以1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觀察2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肺功能主要指標、哮喘發作次數、哮喘控制測試(ACT)評分、嗜酸性粒細胞、免疫球蛋白IgE等變化情況以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近期有效率、中醫證候有效率分別為9167%、6667%和9583%、6458%,組間差異均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在肺功能主要指標、哮喘發作次數、哮喘控制測試(ACT)評分、嗜酸性粒細胞、免疫球蛋白IgE等指標的改善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等方面相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補腎平喘湯聯合西藥能多靶點有效地治療支氣管哮喘;顯著改善臨床癥狀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指標;并能減少治療中的不良反應。
關鍵詞:補腎平喘湯;西藥;支氣管哮喘;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61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1-0044-03
支氣管哮喘(asthma)是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是由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患[1]。表現為支氣管痙攣和可逆性呼吸道阻塞,其基本病理特點是一種呼吸道慢性炎癥[2]。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目前全球哮喘發病率為5%~6%[3],每年有180,000人死于哮喘,我國成人哮喘發病率為075%~15%,兒童為011%~203%[4]。且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斷上升趨勢。迄今為止,哮喘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且臨床上常以反復發作、病史遷延、難以長期控制、并發癥多而重為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目前,西醫治療本病常用激素、β2受體激動劑、抗過敏藥物等,全球哮喘防治會議(GINA)推薦糖皮質激素吸入是目前消除氣道炎癥的最有效藥物[5],但此類藥物仍難以對本病進行長期有效的控制,并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一系列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筆者于2007年7月~2010年11月用補腎平喘湯聯合西藥治療本病48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入選的96例病例均為自2007年7月~2010年11月期間宣威市中醫醫院門診或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8例。治療組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26~72歲,平均(478±72)歲;病程8~345個月,平均(946±218)個月;輕度9例,中度31例,重度8例;合并過敏性鼻炎29例,肺部感染23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24~68歲,平均(459±86)歲;病程6~311個月,平均(928±227)個月;輕度11例,中度30例,重度7例;合并過敏性鼻炎31例,肺部感染21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哮喘程度、合并癥等方面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符合《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6]的規定;②嚴重程度為2~3級(輕度持續~中度持續)的患者;③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治療哮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規定;④中醫辨證屬腎虛痰熱瘀血證;⑤年齡18~75歲;⑥預計生存期3個月以上;⑦入試前獲取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①支氣管哮喘屬緩解期,或病情屬重度或極重度者;②對試驗藥物過敏者;③有心、肝、腎及造血系統嚴重疾病或活動性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有精神病史者;④妊娠、哺乳期婦女;⑤1個月內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或影響療效觀察的藥物,1周內使用過抗過敏藥物,3d內使用過茶堿類藥物者。
14治療方法對照組予布地奈德氣霧劑,每次2噴,每8h1次;氨茶堿01g,每日3次口服。1周為1個療程,連續觀察治療2個療程。合并感染加用抗生素,必要時予吸氧、輸液、糾正水電解質失衡及止咳化痰等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補腎平喘湯(組成:巴戟天9g,仙靈脾30g,補骨脂30g,肉蓯蓉9g,黃芩9g,魚腥草30g,麻黃6g,杏仁9g,桔梗4g,桑白皮30g,白果9g,紫菀20g,五味子9g,半夏9g,白芥子9g,川貝母9g,丹參20g,全蝎3g,地龍30g,甘草6g),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1周為1療程,連續觀察治療2個療程。
15觀察指標治療前后各作血、尿、糞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胸部X線攝片等常規檢查1次;同時,治療前后分別作嗜酸性粒細胞、免疫球蛋白IgE、肺功能等檢查;并觀察和詢問患者治療前后哮喘發作次數,根據哮喘控制測試(ACT)表進行填寫評估。
16統計學方法用SPSS160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配對或組間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a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
211近期療效參照《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療效標準[8]。臨床控制:哮喘癥狀完全緩解,即使偶有輕度發作不需用藥即可緩解;1s用力呼氣容積(FEV1)或最大呼氣流量(PEF)增加量>35%。或治療后FEV1(或PEF)≥80%預計值;PEF晝夜波動率<20%;顯效:哮喘發作較治療前明顯減輕,FEV1(或PEF)增加量范圍25%~35%,或治療后FEV1(或PEF)達到預計值的60%~79%;PEF晝夜波動率<20%,仍需用糖皮質激素或支氣管擴張劑。好轉:哮喘癥狀有所減輕,FEV1(或PEF)增加量15%~24%,仍需用糖皮質激素和(或)支氣管擴張劑。無效:臨床癥狀和FEV1(或PEF)測定值無改善或反而加重。
212中醫證候參照中醫癥狀分級量化表[9]計分,治療前后各觀察記錄1次。顯效:治療后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70%;有效:治療后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30%~70%;無效:治療后積分值無改變或較治療前下降<30%。
213哮喘控制測試(ACT)根據哮喘控制測試表計分,完全控制:25分;部分控制:20~24分;未控制:<20分。
22治療結果
2212組近期療效比較2組疾病近期有效率(臨床控制率+顯效率+好轉率)分別為9167%、6667%,組間差異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22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治療后,2組中醫證候有效率(顯效+有效)分別為9583%、6458%,組間差異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3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主要指標變化比較2組治療前,肺功能主要指標:用力肺活量(FVC)、第1s肺活量(FEV1)、第1s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最大通氣量(MVV)、最大呼氣流速(PEF)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上述各指標與本組治療前和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42組治療前后哮喘發作次數、哮喘控制測試(ACT)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哮喘發作次數、哮喘控制測試(ACT)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上述二項指標與本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52組治療前后嗜酸性粒細胞、免疫球蛋白IgE變化比較2組治療前,嗜酸性粒細胞、免疫球蛋白IgE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上述二項指標與本組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62組不良反應比較治療期間,治療組出現1例皮疹,2例惡心;對照組出現4例皮疹,2例瘙癢,5例惡心,1例失眠,1例心動過速。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625%和2708%,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多發的呼吸系統疾病,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升高。該病主要是由多種細胞因子和炎性細胞共同參與的氣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以氣道非特異性炎癥和氣道反應性增高為特征。而變態反應在炎癥-哮喘的發病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針對氣道炎癥刺激和疾病過程中的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目前的治療主要以抗炎和擴張支氣管、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為主。布地奈德是一種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糖皮質激素。有抑制炎性介質的釋放和抑制細胞因子介導的免疫反應的作用。其活性比潑尼松龍高約15倍。氨茶堿能使內源性腎上腺素與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對呼吸道平滑肌有直接松弛、舒張作用;能對抗對呼吸道的收縮作用、并促進纖毛運動;能增強膈肌收縮力,因此有益于改善呼吸功能。同時具有抗炎作用,治療濃度的茶堿可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炎癥介質。二者均是臨床上支氣管哮喘治療的常用藥物。但本病總體治療效果,尤其是中遠期療效并不理想。
嗜酸性粒細胞(EOS)是氣道炎癥重要而關鍵的細胞,支氣管黏膜內EOS的聚集是本病重要的標志。EOS所釋放的某些顆粒相關蛋白如主要堿基蛋白、陽離子蛋白、神經毒素及過氧化物酶等都可以引起氣道上皮損傷、黏膜水腫,并使支氣管平滑肌收縮,氣道痙攣,形成氣道高反應狀態,進而造成氣道阻塞。因而,EOS水平與氣道炎癥和高反應狀態程度密切相關。
哮喘的發病機制相當復雜,某些機制尚未完全明了,接觸各類變應原而引起的I型變態反應對本病的發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IgE是一種介導I型變態反應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各類變應原在體內誘導產生特異性IgE,與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等表面受體的結合而致敏。再次接觸同種過敏原并與致敏的IgE結合,使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等生物活性物質,從而產生哮喘的I型變態反應而發病。
支氣管哮喘屬中醫“喘證”、“哮證”等范疇,中醫理論認為其“病本在腎”。各種因素導致人體腎氣虧虛,失于溫煦、滋養,日久則脾、肺之氣皆虛;氣虛津液不化,停為痰濁,上蘊于肺,成為“夙根”。逢遇外感邪毒、飲食失宜、情志不遂、勞倦過度,則引動“夙根”,阻塞氣機,使肺腎之氣不相連接,宣肅失常,肺氣上逆;痰郁化熱,氣滯血澀,痰熱瘀結,而發為本病。補腎平喘湯以巴戟天、仙靈脾、補骨脂、肉蓯蓉溫補腎氣;黃芩、魚腥草清解肺熱;桑白皮清肅肺氣;麻黃、杏仁宣肺平喘;桔梗宣肺化痰;白果、紫菀止咳化痰,斂肺定喘;五味子斂肺納氣;半夏、白芥子、川貝母止咳化痰;丹參益氣活血;全蝎熄風解痙,攻毒散結,通絡;地龍活血通絡平喘;甘草鎮咳平喘并調和諸藥。全方共起補腎活血,清熱化痰之效。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方中巴戟天能調節IL-2的活性,具有免疫調節作用[10],并具抗炎作用;補骨脂對多種細菌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并對過敏性和組胺性哮喘有一定的止喘作用[11];黃芩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變態反應及免疫調節作用[12],黃芩苷、黃芩素及其他黃酮類化合物對多型變態反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對IgE型變態反應為強[13];馮冰虹等[14]研究發現桑白皮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徐寶林等[15]在實驗中發現,桑白皮平喘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東莨菪內酯;研究證明麻黃中的麻黃堿是平喘的有效成分,且能舒張支氣管平滑肌,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種和乙種鏈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等有不同的抑制作用[16];白果所含的銀杏內酯有抗過敏、抗炎作用[17];川貝母具有明顯的抗炎、鎮咳、祛痰作用[18];丹參通過增強中性粒細胞產生超氧化物來促進該細胞殺菌能力,另一方面丹參抑制中性粒細胞化學趨化作用說明其抗炎癥作用[19],并能抑制IsE抗體的形成;地龍含有較豐富的次黃嘌呤,從中可分離出止喘有效成分琥珀酸,據報道[20],琥珀酸有解痙祛痰作用。
在本觀察中,2組疾病近期有效率分別為9167%、6667%,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提示補腎平喘湯聯合西藥能有效地治療支氣管哮喘。經過對本觀察結果的分析,筆者認為,補腎平喘湯的治療作用主要通過降低嗜酸性粒細胞(EOS)、免疫球蛋白IgE水平、抑制IgE抗體形成從而抑制變態反應;抗炎并調節免疫功能;舒張支氣管平滑肌、化痰以保持氣道通暢;止咳平喘以改善臨床癥狀。
臨床觀察證實,補腎平喘湯聯合西藥能多靶點有效地治療支氣管哮喘;顯著改善臨床癥狀、肺功能及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指標;并能減少治療中的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730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31(3):177~185
[3]殷永超支氣管哮喘藥物治療進展[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13):1714~1715
[4]李春娟淺談支氣管哮喘的治療[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5):102
[5]劉英,李美容CD4+CD25+調節性T細胞在支氣管哮喘中的作用[J]西部醫學,2010,22(7):1329~1331
[6]WHO/NHLIBWorkshopReportGlobalstrategyforasthmamanagementandpreventionNIHpublicationNo02-36592002,2:127~128
[7]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3,26(3):132~138
[8]中華人民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6~10
[9]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及教育和管理方案)[S]中華內科學雜志,2003,42(11):159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16~221
[11]凌昆,郭素華,趙詣巴戟天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7,17(3):67~69
[12]曹金一,劉京晶,黃文華,等補骨脂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8,24(6):89~92
[13]聶愛國黃芩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0,6:119~120
[14]張慶民淺析黃芩抗炎、抗過敏的藥理作用[J]山東醫藥工業,2002,21(5):20
[15]馮冰虹,趙宇紅,黃建桑白皮的有效成分篩選及其藥理學研究[J]中藥材,2004,27(3):204
[16]徐寶林,張文娟,孫靜蕓桑白皮提取物平喘、利尿作用的研究[J]中成藥,2005,9(25):758~760
[17]聶樹祿,趙兵,姚黎麻黃堿霧化吸入治療毛細支氣管炎101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11(18):15
[18]趙志宏,李月娜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急性扁桃體炎[J]吉林中醫藥,2005,25(2):37
[19]何錦麗,周菁齊銀杏內酯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基層中藥雜志,1999,13(1):44~45
[20]張榮發川貝母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業,2006,15(8):62~64
[21]王潮臨,ArsalanKharazmi,ViggoFaber丹參對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調整作用[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1997,14(3):9
[22]陳仁壽國家藥典中藥實用手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54~462
(收稿日期:201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