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黃疸型肝炎;自擬方;復方退黃湯
中圖分類號:R2564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1-0047-02
急慢性黃疸型肝炎主要是由病毒、以及藥物性損害、酒精性損害、不明原因的損害等原因導致以黃疸、上腹脹痛、惡心、乏力為主要癥狀,伴有肝功能損害的臨床常見疾病。筆者運用自擬復方退黃湯治療黃疸型肝炎102例,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病例102例均為本院2009年5月8日~2010年5月9日住院患者,診斷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相關標準。全部病例均有乏力、納減、厭油、皮膚鞏膜黃染、肝區叩痛等癥狀、體征;總膽紅素(TBIL)≥220umol/L。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齡10~79歲,平均32歲;病程3~59d;甲型病毒性肝炎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5例,急性戊型肝炎6例,急性未定型肝炎5例,甲乙混合型黃疸型肝炎1例,藥物性肝炎1例,酒精性肝損害1例;伴有肝、脾腫大者29例。對照組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齡14~36例,急性戊型肝炎7例,未定型肝炎6例,藥物性肝損害1例;伴有肝、脾腫大者27例。2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甘草酸二胺150mg,亮菌甲素注射液3mg分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滴,每日1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復方退黃湯口服,藥物組成:茵陳30g,虎杖15g,蒼術10g,田基黃30g,金錢草30g,赤芍15g,郁金10g,澤瀉10g,白術12g,車前子(包煎)30g,制大黃10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飯后溫服。服藥期間忌煙酒、生冷油膩之品,保持心情舒暢。2組均以7d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
13觀察項目指標在治療前、中、后期分別觀察患者癥狀、體征,監測肝功能、乙肝血清標記物、甲肝抗體、乙肝病毒脫氧核苷酸(HBV-DNA)、腹部彩色B超等。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腹部B超提示肝脾回縮至正常,復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酸氨基轉移酶(AST)及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均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肝脾較前有所回縮,肝功能各項指標較前明顯好轉,但均未達正常;無效: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指標均未見明顯改善。
22治療結果
3討論
考慮急慢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消化道傳染病,病原侵入體內引起整個肝臟實質和間質廣泛變化,既有肝細胞變性、壞死和再生,又有間質細胞增生和炎癥浸潤。而炎癥反應過程有抗原—抗體反應過于強烈造成機體的損害,必有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及肝臟被炎癥性粘連引起的肝區疼痛及肝臟對血清膽紅素的攝取、結合、運輸、播散和排泄障礙,從而引發黃疸。而中醫學認為,形成黃疸的病理因素較多,但濕熱蘊結是黃疸發病的主要病機,濕為陰邪,熱為陽邪。由于濕阻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影響肝膽的疏泄,以致膽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膚,而發生黃疸。治黃疸必給其出路,不能閉門留寇。方中茵陳苦寒下降,功專清利濕熱而退黃疸,是為君藥大量臨床及實驗證實:茵陳有抗肝炎病毒,促進肝細胞再生、修復,并有降低谷丙轉氨酶的作用。金錢草和郁金均有利膽除濕退黃之功,同時郁金行氣活血,涼血逐瘀;金錢草能利水通淋,共同輔助君藥加退黃之功,佐以大黃泄熱除瘀,通利大便,使用制大黃,取其藥力和緩;赤芍清熱涼血祛瘀,助郁金祛濕退黃,郁金功專肝膽二經,能引諸藥直達病所,兼起使藥之功。
現代藥理研究,茵陳具有促進膽汁分泌和利膽保肝作用,茵陳中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對麻醉大鼠十二指腸給藥30min后,膽汁分泌平均增加50%;茵陳的水懸劑、煎劑、醇提取物及其揮發茵陳的水懸劑、煎劑、醇提取物及其揮發油,均能促進犬、豚鼠、大鼠的膽汁分泌,從而起到利膽退黃作用[2];另有報道,茵陳煎劑還能降低奧狄氏括約肌緊張度,茵陳中所含的茵陳炔烯,茵陳炔酮及茵陳色原酮對細胞凋亡呈現抑制括性,可減輕肝細胞變性、壞死。茵陳煎劑可非常顯著的降低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含量,并可使肝P450含量增加,肝/體重比增大;金錢草中有效成分可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松馳膽道括約肌,增加尿量;郁金所含有效成分可保護肝細胞,促進肝細胞再生,去脂和抑制肝細胞纖維化作用,而且對炎癥反應和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大黃含蒽醌衍生物,能抗病毒、抗菌,促進膽汁排泄;赤芍中的赤芍苷和其它成分可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從而改善肝臟循環,增強肝臟血流量,保護肝細胞功能,促進血清總膽紅素和轉氨酶恢復正常[3]。全方諸藥相互配伍,共奏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功效。因此,中西結合治療急慢性黃疸型肝炎,比單一治療療效顯著,且減少時間,減少痛苦,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
[2]王筠默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53
[3]何為民大黃的藥理研究[J]中國中醫藥學報,1993,7(4):125
(收稿日期:201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