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止眩湯;燈盞花素注射液;眩暈;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255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1-0056-01
眩暈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反復發作的內科疾病,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為主要表現。筆者在臨床中,應用自擬止眩湯配合燈盞花素注射液治療該病,獲得良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臨床常見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甚則仆倒。可伴惡心嘔吐,耳鳴、耳聾,汗出,頭脹痛等。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復發作。頸椎X線攝片、相關化驗等輔助檢查。有條件時做CT、經顱多普勒、核磁共振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12一般資料72例病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43例,女29例;年齡29歲~70歲,平均年齡47歲;病程最短者2d,最長者5a。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頭暈目眩,視物旋轉,部分伴有惡心欲嘔或嘔吐,耳鳴、耳聾,頭脹痛等表現,經CT、經顱多普勒、頸椎X線攝片等輔助檢查確診。椎—基底動脈系統疾病及高血壓26例,頸椎病15例,腦動脈硬化12例,美尼爾氏綜合征11例,其他8例。素有高血壓病史21例;冠心病病史17例;糖尿病病史9例;高脂血41例。
2治療方法
采用自擬止眩湯聯合燈盞花素注射液治療。止眩湯組成:炙黃芪30g~50g,天麻粉(沖服)15g,鉤藤(后下)15g,制半夏15g,炒白術15g,茯苓30g,陳皮10g,竹茹10g,石菖蒲10g,蜈蚣3條,枸杞15g,炙甘草8g。加減:(1)屬肝陰不足,肝陽偏亢者,上方減黃芪、半夏、白術,加石決明、珍珠母(先煎)各30g,黃芩、杭芍、菊花各15g;如眩暈急劇,泛泛欲嘔,手足麻木,有陽動化風之勢者,可再加龍骨30g,牡蠣30g以鎮肝熄風。(2)肝腎陰虛明顯者,上方減半夏、竹茹,加黑芝麻、女貞子各15g;兼有腎陽虛者,加補骨脂、巴戟天各15g。(3)平素體弱多疾,氣血虧虛較甚者,加潞黨參、當歸各20g,元肉10g,并重用炙黃芪50g;若脾虛泄瀉,加薏苡仁30g,淮山藥15g;納少腹脹者,加炒枳殼、炒谷麥芽各15g。砂仁(后下)10g。(4)惡心嘔吐較甚者加砂仁、生姜各10g。(5)兼有瘀血及中風后遺癥患者,加當歸、紫丹參各15g。每日1劑,分3次溫服。嘔吐頻繁者予少量多次頻頻服用。同時,予燈盞花素注射液20m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脈點滴,每日1次。糖尿病患者改用生理鹽水。5d為1個療程,1~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有關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好轉:癥狀及體征減輕,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癥狀及體征改善不明顯,實驗室檢查無改變。
32治療結果72例中治愈14例,占195%;好轉51例,占708%;未愈7例,占97%。總有效率為903%。
4體會
眩暈是中醫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病因較為復雜,歷代醫家論述頗多。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就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之論。《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于風火,有“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等病因論述。《丹溪心法·頭眩》則偏主于痰,有“無痰則不作眩”的主張。《景岳全書·眩運》指出:“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強調“無虛不作眩”。這些理論從各個不同角度闡述了眩暈的病因病機,《醫學從眾錄·眩暈》指出“蓋風者非外來之風,指厥陰風木而言,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氣逆,則是風升火動,故河間以風火立論也。風生必挾木勢而克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飲立論,丹溪以痰火立論也。究之腎為肝母,腎主藏精,精虛則腦海空虛而頭重,故《內經》以腎虛及髓海不足立論也”。由此可見,眩暈一病,雖其復雜多變,但歸納起來,不外風、火、痰、虛四個方面。病變以肝、脾、腎為主,其病機多屬本虛標實,本虛以肝脾腎虛為主,標實以風、火、痰、瘀見癥。常表現為虛實夾雜,標本互見,臨床觀察本病多因肝脾腎虛致痰蘊、風動、火升等使人體清濁升降失調而發病。故治療立法必須標本兼顧。正如《臨證指南醫案眩暈門》所云“其癥有挾痰、挾火、中虛、下虛、治膽、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從膽治也。痰多者必理陽明,中虛則用人參,下虛者,必從肝治”。止眩湯中以黃芪、白術益氣升陽,枸杞滋養肝腎,半夏、茯苓、陳皮、竹茹鍵脾燥濕、化痰止嘔、清膽和胃,天麻、鉤藤、蜈蚣平肝熄風,石菖蒲辟穢滌痰、化濕和中,諸藥合用,共奏補虛固本,升清降濁,平肝熄風之功。而燈盞花素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配合使用能促進大腦血液循環,降低淋巴管、血管的壓力,從而增強了治療效果。
此外,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機體的生理功能活動皆賴脾胃運化水谷,化生氣血來實現。若脾胃虛弱,不能健運水谷,化生氣血,以致氣血兩虛,清陽不展,腦失所養而作眩;脾虛失運,水濕內停,聚濕生飲,飲凝成痰,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亦作眩;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肝腎精血無以為充,精虧不能生髓,髓海空虛,眩暈不已;肝血不足,陰不制陽,肝陽上亢,風陽上擾而致眩。故在眩暈的治療中,應注意健運脾胃。
眩暈的發生,與情志、飲食、起居密切相關。故在治療的同時,應配合辨證調護。發病時要照顧好患者的生活起居,諸如大小便、漱口等,防止傾跌受傷;患者盡量不做轉體活動,以免誘發眩暈。保持情緒穩定,心情舒暢,使肝氣條達;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有常,作息有度,勞逸結合。病情允許時,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提高機體抵抗力,注意天氣寒暖變化,防止外邪致病。
(收稿日期:201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