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穴位敷貼加中藥內服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17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59例給予中藥內服加穴位敷貼治療,對照組58例給予口服阿莫西林膠囊1000mg,2次/d,α-糜蛋白酶5mg,肌肉注射,隔日1次,同時給予微波物理照射等治療,2組均治療4周后評價療效。結果:2組主要癥狀(下腹疼痛、腰骶脹痛、白帶增多、月經不調)改善情況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2組療效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1)。結論:穴位敷貼加中藥內服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突出,無毒副作用,值得臨床運用推廣。
關鍵詞:慢性盆腔炎;辨證論治;穴位敷貼;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1-0061-02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官、周圍結締組織及盆腔腹膜發生慢性炎癥。常因為急性炎癥治療不徹底或因患者體質差,病情遷移所致,臨床表現主要有下腹疼痛、腰骶脹痛、白帶多、月經不調等。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在已婚和有性生活史的婦女中發病率較高,此病癥較頑固,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可誘發急性發作,容易導致不孕癥。筆者采用穴位敷貼加中藥內服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117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17例病例均為2009年10月~2011年5月本院婦科門診和住院病例,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59例,最大年齡45歲,最小年齡23歲,平均年齡325歲,病程8個月~5a,平均病程3a。對照組58例,最大年齡47歲,最小年齡22歲,平均年齡34歲,病程9個月~6a,平均病程35a。2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1)所觀察的病例均符合《中藥新藥治療盆腔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西醫診斷標準[1]。①多有急性盆腔炎史。②癥狀:下腹疼痛、腰骶脹痛、白帶增多、月經不調、發熱或無發熱。③體征:子宮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伴有壓痛,附件區(索狀增粗或片狀增厚或包塊)壓痛。④血常規可有白細胞總數或中性粒細胞增高;血沉稍有增快;B超可探及輸卵管增粗、積液或炎性包塊。(2)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診斷標準:主癥為下腹疼痛、腰骶脹痛、白帶增多、月經不調、發熱或無發熱。濕熱蘊結型:見帶色黃而臭,月經量多或經期延長,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濕熱瘀結型:帶色黃稠,月經量多伴經期延長,舌質紅或暗紅,苔黃膩,脈弦澀。氣滯血瘀型:帶色白,月經量多伴經期延長,色暗紅,舌質暗紅,或見瘀點或瘀斑,脈弦澀。寒濕凝滯型:帶色白質稀,月經量少或經期延后,舌質暗,苔白,脈沉弦。
13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分型標準。(2)患者自愿受試。
14排除標準(1)不符合本病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證候診斷標準;(2)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者;(3)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病,精神病患者,無法合作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近期采用同類藥物治療,致藥物療效難以判斷者。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中藥內服根據辨證分型為:濕熱瘀結型治以清熱利濕,化瘀止痛,方藥用:金銀花10g,連翹10g,升麻12g,紅藤10g,蒲公英10,地丁10g,生鱉甲10g,茵陳15g,琥珀8g,桔梗10g,厚樸12g。氣滯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藥用:當歸6g,川芎6g,赤芍10g,桃仁10g,延胡索10g,丹皮12g,香附12g,烏藥8g,皂角刺15g,白芷10g。寒濕凝滯型治以祛寒化濕,活血化瘀,方藥用:小茴香8g,干姜10g,延胡索12g,沒藥8g,當歸9g,肉桂10g,赤芍10g,蒲黃10g,桃仁10g,蒼術15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于飯后服,4周為1個療程。外用藥組成:干姜10g,桂枝15g,延胡索20g,廣木香10g,丹參15g,上藥研成細粉,混合均勻備用。取鮮姜汁、53度純糧酒按50:1濃度調配,將中藥粉調成糊狀,制成直徑2cm圓餅,敷貼于帶脈、氣海、三陰交、中極、地機和次髎,橡皮膠布固定,4~6h取下,每24h敷貼1次,4周為1個療程。
22對照組給予口服阿莫西林膠囊1000mg,2次/d,α-糜蛋白酶5mg,肌肉注射,隔日1次,同時給予微波物理照射治療,隔日1次,療程為4周。
23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包處理。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觀察下腹疼痛、腰骶脹痛、白帶增多、月經不調等主要癥狀積分,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盆腔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癥狀積分標準[3]:輕度記1分,中度記2分,重度記3分,癥狀消失記0分。療效指數=(治療前癥狀總分數-治療后癥狀總分數)/治療前癥狀總分數×100%。臨床治愈:臨床主要癥狀及體征消失,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正常,療效指數≥95%,停藥1月內未復發。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明顯改善,療效指數≥70%,<95%。有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有所改善,療效指數≥30%,<70%。無效:主要癥狀無明顯變化或有加重,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較治療前無改善或有加重,療效指數<30%。
32治療結果
4討論
慢性盆腔炎相當于祖國醫學“婦人腹痛”、“帶下病”、“經病疼痛”等范疇。慢性盆腔炎的原因多為素體虛弱,或正氣內傷,外邪侵襲,或久病不愈,瘀血內結,或七情內傷,臟氣不宣,或濕熱之邪內侵,或素體陽虛,下焦失于溫煦。導致痰、濕、瘀血相博結于內,滯留沖任胞宮,氣機不暢,脈絡不通而作痛[4]筆者采用辨證分型用藥加穴位敷貼進行治療,內服方藥濕熱瘀結型治以清熱利濕,化瘀止痛,氣滯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氣上痛,寒濕凝滯型治以祛寒化濕,活血化瘀,切中病因,共奏活血化瘀、理氣止痛除濕之效。外用方藥中,干姜溫守而不散,配以桂枝溫中散寒效更強,延胡索、廣木香配丹參則行氣化瘀止痛,健胃消食;鮮姜汁純糧酒有發散寒邪,活血化瘀功效。帶脈具有固摂本經經氣、氣海則通調任脈和膀胱之氣而化濕邪、三陰交健脾滲濕、中極為任脈經穴,可通調沖任脈氣、地機是脾經郄穴,能疏調脾經經氣而止痛、次髎乃治療婦科痛癥有效穴。帶脈氣海三陰交配伍具有健脾滲濕、調補任脈與帶脈作用;中極、地機、次髎、配伍則能通調沖任、行瘀止痛。上述方藥組合切中病機,共奏活血化瘀、除濕、理氣止痛。
臨床上西藥治療慢性盆腔炎效果不明顯,患者依從性差,不良反應多,尤其是胃腸道反應。而中醫方藥內外組合切合慢性盆腔炎病因病機,內服方藥安全、經濟,外用藥物敷貼不經過肝臟的首關效應和胃腸道破壞,通過中藥滲透經皮部-經脈-臟腑共達活血化瘀、除濕、理氣止痛之功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第1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43~253
[2]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316~317
(收稿日期:201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