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九宮穴;腰椎間盤突出癥;針刺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1-0063-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因腰椎間盤變性或異常應力等因素致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血管或脊髓等組織所引起的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經放射性疼痛等癥狀為特征的一種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現代影像診斷技術的快速發展,該病的診斷越來越明確,治療方法也越來越多。脊椎九宮穴,是管正齋老醫師常用的經驗穴組之一,具有取穴獨特、針法特殊、適應癥廣、療效顯著的特點[1]。本院針灸科每年診治大量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自2007以來筆者開展運用針刺九宮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同時設常規針刺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經過臨床觀察對照,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研究共選擇病例100例,全部來源于2007年1月~2011年1月本院針灸門診。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均經CT或MRI掃描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常規針刺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21~70歲,平均57歲;病程2d~25a。九宮穴針刺組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25~70歲,平均55歲;病程3d~28a。經比較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經絡分型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2組病例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①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發于青壯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④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體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動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腱、跟腱反射減弱,病變部位椎間隙可能變窄,相鄰椎體邊緣有骨質增生,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⑥有素體陽虛及寒凝經脈史,臨床常有畏冷、乏力、動則氣喘、面色蒼白、遇冷疼痛加重、痛處固定等癥狀,舌質淡胖、苔白或滑,脈弱無力等。以上③④⑤⑥為主要診斷依據。
13納入標準①年齡在20~70歲間;②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③經CT或MRI確診;觀察期間不使用激素及非甾體類抗炎止痛藥;⑤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①年齡大于70歲以上者;②椎間盤突出合并脊柱滑脫癥或髓核突出嚴重壓迫馬尾神經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⑤合并腰椎結核、腫瘤患者;⑥游離型突出;⑦伴有腰部骨、軟組織感染及占位者;⑧椎管狹窄、椎弓根破裂者;⑨無法隨訪或未堅持完治療療程者。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主穴:脊柱九宮穴;配穴:寒濕腰痛者,加腰陽關;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腎虛腰痛者,加腎俞、命門、志室。脊柱九宮穴刺法[3]:沿脊椎自上至下仔細壓診,尋找最明顯的壓痛點,參閱脊椎X線攝片或CT片,確定病變椎節。以壓痛點最顯著的病變椎體棘突間定為中宮,沿督脈在中宮上下棘突間各定一穴,分別稱為乾宮、坤宮,然后于乾宮、中宮、坤宮左右旁開05~08寸,依次取巽、兌、坎、離、艮、震六宮穴。因取穴定位是按伏羲八卦九宮方位圖,故稱“脊椎九宮穴”,簡稱九宮穴。根據中宮定位,采取俯臥位或側臥位。進針時應盡量使中宮部位棘突突起,椎間隙加大,以利于進針。進針順序為:先針中宮,次針乾宮、坤宮,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然后按巽、兌、坎、離、艮、震六宮穴依次進針,針尖斜向椎體,進針15~2寸,獲得針感后,行捻轉補瀉手法,九宮穴的行針順序與次數,按“洛書九宮數”行,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而五居中”,留針30min,行針3次。
22對照組常規針刺療法。取穴及操作參照《針灸治療學》(第7版)。主穴:腰眼、阿是穴、大腸俞、委中;配穴:寒濕腰痛者,加腰陽關;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腎虛腰痛者,加腎俞、命門、志室。操作:針刺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得氣為度,留針20min。2組均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恢復原工作。顯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50~70°以上。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4討論
有研究表明[4],針灸具有鎮痛、解痙、消炎等作用,可以減輕病變局部的水腫、炎癥,并可以減輕疼痛,緩解對神經根的壓迫。九宮穴以刺激病變椎體局部為主,針對性較強,能夠對病變椎體起到直接治療作用,又能減輕炎癥,緩解癥狀,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因此臨床運用上可以取得好的療效。經絡理論上,本病與督脈關系密切,而九宮穴是以督脈為主,乾中坤三穴均分布在督脈上,其余穴位也均在督脈附近,針刺九宮穴能起到通調督脈氣血的作用,并符合“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九宮穴的針刺方法正是基于陰陽相合,五行生克理論,以人體的坎離宮為行針的主要部位,以利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同時可通達任督,調整人體陰陽,使之趨于平衡,從而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5]。本研究也表明,九宮穴較傳統針刺取穴相比有較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管遵惠,魯京平,徐杰,等脊椎九宮穴的臨床應用[J]云南中醫雜志,1988,9(3):26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管遵惠,徐杰,譚保華,等熱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18例臨床總結[J]針灸臨床雜志,1997,13(3):30
[4]金宇脊椎九宮穴與易經—試談“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的易學思想[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12)
[5]洪建云深部夾脊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4):33
(收稿日期:201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