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雀啄針刺法;水溝穴;腦血管病;頑固性呃逆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1-0065-01
呃逆是腦血管疾病過程中臨床常見并發癥,由于腦神經細胞缺血缺氧、腦水腫顱內高壓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使膈神經、迷走神經興奮,引起膈肌痙攣[1],多頑固難治。持續性呃逆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營養缺乏、水電解質紊亂、呼吸抑制等,使腦血管病的恢復顯著延長,甚至導致胃食管反流、窒息而危及生命[2]。
目前,西醫對于此類頑固性呃逆的治療有藥物(胃復安、654-2、氯丙嗪、丙戊酸鈉等)、牽舌、體外膈肌起搏等眾多方法,因其副反應較明顯,療效亦不肯定,臨床應用受到限制;口服中藥一般療程較長,傳統針刺取穴較多,患者多不能配合。筆者采用雀啄手法單刺水溝穴治療本病60例,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來源于2010年4月~2011年4月山西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病房。其中,男54例,女6例;年齡40~77歲,平均612歲;病程最長1月,最短1d,平均58d。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3],經CT或MRI影像學確診為腦血管病,且呃逆時間≥24h。其中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18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42例。
2治療方法
取穴:選取水溝穴,參照經穴定位國際標準(GB90)。器具:選用北京漢醫醫療器械中心生產的“漢醫牌”一次性針灸針,規格為φ035×40mm。操作:消毒穴位皮膚,針尖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寸~05寸,采用雀啄手法(瀉法),以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留針30min,留針期間每隔10min行針1次。每日治療1次,7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治愈:呃逆消失或基本消失,隨訪1周無復發;顯效:呃逆明顯緩解,間有發作,隨訪1周無復發;無效:無明顯改善,呃逆仍持續。
32治療結果治愈:45例,占75%;顯效:12例,占20%;無效:3例,占5%。總有效率達95%。
4典型病例
岳某,男,65歲,于2010年6月23日入院,經MRI診斷“腦梗死”(左側基底節區),6月25日夜間出現呃逆,呃聲高亢,不能自控,持續發作,給予利多卡因、丙戊酸鈉等口服治療2日后癥狀未能緩解,遂請針灸科會診。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納差,眠差,便結,舌淡苔白,脈弦細。診斷:中風后呃逆。治療取水溝穴行雀啄刺法,可見患者眼球濕潤欲流淚,留針30min,每隔10min行針1次。治療1次后呃逆次數明顯減少,3次后癥狀消失,隨訪1周未見復發。
5討論
腦血管病并發頑固性呃逆屬中醫“中風”、“呃逆”范疇。水溝穴系督脈穴,為手、足陽明經與督脈的交會穴。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諸陽,其與奇恒之府腦的聯系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論述。腦為元神之府,在中風治療時針刺督脈經穴,可以振奮周身陽氣、醒腦開竅。《針灸大成》列水溝穴為督脈要穴,具有醒腦開竅、清熱通陽、救逆止搐的作用,善治精神、神經系統病證。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刺水溝穴可以改善腦血管的機能狀態,促進腦表面側支循環;改善缺血區的灌注狀態,使開放的血管數增多,血細胞流態改善;改善腦組織能量代謝,從而保護腦組織;且針刺沖動可通過三叉神經至弧束核,與經迷走神經傳入的沖動相互作用,降低迷走神經興奮性[5],最終達到止呃的作用。此方法取穴少,療效好,便于臨床操作。
參考文獻:
[1]陳英電針加穴位注射治療腦血管病引起頑固性呃逆80例[J]四川中醫,2006,24(9):96~97
[2]胡吉慶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頑固性呃逆46例[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10):896~897
[3]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4]ZY/T0011-0019-94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
[5]李璟,史紅輝針刺水溝結合屏氣治療頑固性呃逆[J]中國針灸,2002,22(3):193~194
(收稿日期:201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