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針灸;拔罐療法;術后呃逆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1-0066-01
呃逆古稱為“噦”,俗稱“打呃”,患者自覺胸膈氣逆,抽掣時喉間發出呃忒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忍,甚則妨礙談話、咀嚼、呼吸、睡眠。若因腹部手術后而發生呃逆者,則增加創,口疼痛,影響愈合。呃逆可單獨發生,其證輕微,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后不治自愈。亦可續發于其他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其癥多重,可晝夜不停,或間歇發作,遷延數日至數月不愈。胃寒者呃逆聲音沉緩有力。喜得熱飲,中脘冷脹,手足欠溫,飲食減少,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苔白潤,脈遲緩。胃火上沖者,呃逆聲音響亮,連續有力,喜得冷飲,口臭,煩渴,面赤,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苔黃,脈滑數。肝氣犯胃者,呃逆常因情志波動而發作,睡眠時停止,醒覺時呃逆又作,伴有噯氣,胸悶,脘痞脅痛,舌苔薄白,脈弦。脾胃陽虛者,呃逆聲音低弱,氣不持續,形體羸瘦,面色少華,手足欠溫,食少困倦,納后腹脹,或泛吐痰涎,舌質淡胖,脈細或濡。胃陰虧耗,則虛火上逆,癥見呃聲斷續而急促,口咽干燥,煩渴,不安,消瘦,顴紅,自汗,舌繹少苔,脈細而數。筆者在武警總隊醫院工作期間,擔任全院會診工作時,有幸接觸多例術后呃逆患者,通過針灸結合拔罐療法治療多例術后呃逆患者,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32例患者均來自于武警江蘇省總隊醫院2009年7月~2010年12月期間的患者。根據《中醫內科學》的診斷標準[1]診斷。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69歲。其中骨科術后17例;胃腸手術后15例。所有病例均曾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因療效不佳而請本科會診治療。所接觸患者癥狀為術后突然呃逆,并且呃逆難止。
2治療方法
患者取側臥位,取中脘,內關(雙側),足三里(雙側),膈俞(雙側)。針灸后予以拔罐。陽虛者灸之,陰虛者針之。針刺40min,拔罐留10min。隨證選穴:胃寒加灸梁門;胃熱針瀉陷谷;陽虛加灸氣海;陰虛針補太溪;肝氣橫逆針瀉期門、太沖。每日1次,共治療3次。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2]痊愈:呃逆消失,愈后2周無復發;有效:呃逆持續時間及發作次數明顯減少,或愈后2周內偶有復發;無效:呃逆持續時間及發作次數無明顯減少。
32治療結果痊愈28例,有效2例,無效2例,痊愈率為875%,有效率為9375%。
4典型病例
患者,男,56歲,因車禍致脛腓骨骨折,術后第2天,呃逆不止,首先予胃復安10mg靜脈注射,以后又肌肉注射了2次,共20mg,呃逆不止。后又用氯丙嗪25mg肌肉注射了2次,仍然呃逆不止。筆者會診時患者十分痛苦,呃逆之聲響亮有力,煩渴,喜冷飲,面赤,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苔黃,脈滑數,典型的胃火上沖型呃逆,予針刺中脘,內關(雙側),足三里(雙側),膈俞(雙側),陷谷(雙側)。針灸后予以拔罐。針刺40min,拔罐留10min。尤其膈俞重拔瀉法。針灸過程中,患者即不呃逆。之后夜間偶爾呃逆1次,第2次針灸后,患者呃逆停止,第3次針灸,患者精神狀態非常好,夜寐安,二便可。出院前隨訪,共針灸治療3次后呃逆完全停止,效果佳。
6討論
呃逆是多種原因引起的癥狀,是膈神經受刺激而引起的膈肌痙攣。針灸對于病程短的實證療效較好。術后呃逆癥狀是術后并發癥之一,盡管發生率不高,且認為多可自愈,但呃逆期間創口疼痛增加,影響患者心情,延緩疾病愈合。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法多以化學合成藥物肌肉注射治療為主,部分患者療效不好。中醫認為呃逆的發生,主要是由于胃氣上逆所致。通過針灸治療,可以和胃降逆。從中醫角度理論看,盡管手術作為治療手段,改善了癥狀,但這種治療方法同時損傷了人體的陽氣。術后人體陽氣受損,濁陰不降,上犯而成呃逆,所以治則應以“調陽和胃降逆”為主。中脘是胃的募穴,足三里是胃的合穴,兩穴同用,瀉之能清熱降氣,補之能益氣溫中。同時,中脘還可培補人體陽氣,從而使失陽氣濡養的逆騰之“濁陰”順降六腑。膈俞利膈鎮逆,內關和中解郁,內關在急癥時常用于治療心胸疾病,它是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別走手少陽三焦,與足陽明胃經相合,為八脈交會穴。有寬胸理氣,和中降逆,疏利三焦等功能,針刺此穴可使胃氣下降。本方通治呃逆。
針灸治療急癥由來以久,起效快、療效高,在針對某些急癥的治療中有時比藥物來得更加迅速、便捷、高效,同時還可以避免藥物之毒副作用,可以較大程度發揮中醫在急癥治療中的優勢。筆者認為應該將此方法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田德祿21世紀課程教材-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95
[2]包飛,梁中,王鳳琴針刺不同留針時間治療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3,23(1):21
(收稿日期:20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