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初步篩選小紅參抗心肌缺血的活性部位。方法:采用pit尾靜脈注射方法制備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將SD大鼠隨機分為8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消心痛組、復方丹參滴丸組、小紅參A、B、C、D藥物組。各組均在連續灌胃15d后造模,測定大鼠15、30s,1、3、5、10、20min心電圖,腹主動脈采血,制備血清測定AST、CK、LDH、SOD、MDA含量。結果:小紅參提取物各極性段物質A、B、C、D都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J點位移與模型組比較P<001),以C段物質作用比較明顯;小紅參各極性段物質可明顯降低血清心肌酶AST、CK、LDH和MDA的含量,提高血清SOD活性(P<005或P<001),作用以B、C兩段物質較為明顯。結論:小紅參抗心肌缺血的活性部位主要集中在B、C段,作用可能與抗氧化有關,具體有效成分及作用機制還待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小紅參;心肌缺血;活性部位;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R2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1-0070-03
小紅參又名云南茜草,為云南特有的民族藥,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和北部,是茜草科茜草屬植物滇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莖。具有活血通經、祛風除濕、調養氣血等功效。長期以來被云南少數民族應用來治療心血管疾病(心絞痛、冠心病),并取得良好臨床療效。
1實驗材料和儀器
11實驗動物SD雄性大鼠,體重(180±30)g,由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提供,動物合格證號:SCXK(川)2010-22。
12藥品與試劑小紅參,購自云南中醫學院門診。小紅參提取物不同活性部位A、B、C、D,由云南中醫學院中藥學院中藥化學分析實驗室協助制備。復方丹參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00207),垂體后葉素(pit,天津生物化學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090702),SOD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MDA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消心痛(江蘇方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批號20091129)
13實驗儀器旋轉蒸發儀(上海予華儀器設備有限公司),AB-8型號大孔樹脂(安徽三星樹脂科技有限公司),BL-420E生物信號采集系統(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臺式低速離心機(上海電機廠)。
2實驗方法
21動物造模參照文獻方法[1]制備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實驗前一天進行pit敏感性篩選。(挑選標準:①具備Q-RS-T波群;②J點上升或ST段抬高或壓低01mv以上,T波先高聳后低平或倒置的大鼠作為實驗用鼠)。正常對照組大鼠尾靜脈注射生理鹽水,其余各組尾靜脈注射Pit06U/kg,10s內勻速注射完畢。
22分組及給藥將挑選出的敏感SD大鼠64只,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消心組、復方組、小紅參活性部位A、B、C、D組,每組8只。在正常飼養基礎上,同時給予相應成分溶液連續灌胃15d后復制模型。
23檢測指標
231大鼠心電圖末次給藥15h后各組大鼠用10%水合氯醛025mL/100g腹腔注射,麻醉后背位固定。造模前,用BL-420E生物信號采集系統采集II導聯正常心電圖5min,造模后,分組記錄各組注射pit完畢后15、30s,1、3、5、10、20min的心電圖。
232血清心肌酶(AST、CK、LD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待大鼠心電圖記錄完畢后,腹主動脈取血,低速離心3000r/min,15min,取血清保存于-20℃冰箱,送云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檢測。
23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所有數據均用均數±標準差(Ax-G±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若滿足正態方差齊性,用LSD法進行分析。方差不齊時,用Tamhane’sT2法。
3結果
31對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心電圖的影響見表1。由表1看出:①模型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缺血后各時間點J點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提示造模成功;②各藥物組與模型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明各藥物對急性心肌缺血后20min內都有不同程度的預防治療作用;③各藥物組與正常組比較:在急性心肌缺血后5min時間段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正常對照組與藥物治療組之間有差異;在缺血后10min,C藥物組與正常組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缺血后20min,B藥物組與正常組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B段、C段物質對心肌缺血具有穩定、顯著的保護作用。
32對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心率的影響見表2。由表2看出:①模型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缺血后各時間點心率與正常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提示造模成功;②各藥物組與模型組比較:C藥物組與模型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15s,P<005),A、B、C、D藥物組與模型組比較,在缺血后30s,1、3、5、10、20min內沒有顯著差異(P>005),但對缺血后心率改善均有上升趨勢,提示A、B、C、D對pit導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心率降低改善作用不明顯。
33對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酶的影響見表3。由表3看出:①模型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缺血前后大鼠血清心肌酶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造模成功;②各給藥組與模型組比較,大鼠血清心肌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各藥物對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肌損傷有不同程度的預防保護作用;③各藥物組的治療效果以B藥物組效果較為明顯。
34對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響見表4。由表4看出:①各給藥組與模型組比較:SOD及MDA均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各藥物對急性心肌缺血均有提高SOD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從而對心肌缺血發揮預防治療的保護作用;②各藥物組的治療效果:在提高SOD活性上以C物質明顯;在降低丙二醛含量上以B物質作用明顯。
4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心肌缺血是指心臟的血液灌注減少,導致心臟的供氧減少,心肌能量代謝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臟正常工作的一種病理狀態[2]。心肌缺血是多種心臟疾患的初始階段,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心肌缺血性癥狀,屬于中醫“胸痹”、“心痛”范疇。其病性總屬本虛標實,心脈痹阻為發病主要病機,基本治法為活血化瘀、宣痹通陽、扶正固表等[3]。
心電圖測量作為無創性檢查手段,對心肌缺血的評估、診斷、預防等有很大幫助。血清心肌酶為多年來臨床上作為心肌壞死的檢測標記物,心肌缺血壞死時,細胞膜的完整性受到損害,膜的通透性增加,酶由細胞內因釋放而減少,血清中酶活性增加。因此,心肌酶AST、CK、LDH的檢測對心肌受損程度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也可以作為心肌梗塞范圍的定量指標[4]SOD是機體防御新陳代謝及其他生命活動中氧自由基損傷和破壞的抗氧化酶。大量氧自由基生成及脂質過氧化反應是心肌缺血損傷的主要機制之一[5];MDA是氧自由基攻擊生物膜不飽和脂肪酸發生脂質過氧化反應的終產物,其值的高低間接反應了機體細胞受自由基攻擊的嚴重程度[6]。心肌缺血時氧自由基產生增多,氧自由基與不飽和脂肪酸反應形成過氧化脂質,過氧化酯質進一步分解成MDA,MDA可與蛋白質的游離氨基及核酸等形成Schiff堿,而使生物大分子發生交聯,心肌細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壞,造成對機體的損傷[7]。
本實驗采用pit復制心肌缺血模型,觀察小紅參醇提物不同極性段對其保護作用。陽性組(消心痛和復方丹參滴丸)和小紅參醇提物各段物質與模型組比較,心電圖J點位移、SOD活性、心肌酶及MDA含量變化均有顯著差異。其中小紅參醇提物B、C段物質能抑制J點抬高作用趨勢明顯,B段物質在減少心肌損傷降低心肌酶AST、CK、LDH活性及MDA含量作用趨勢顯著,C段物質能明顯增加SOD活性。小紅參提取物B、C段物質在抗心肌缺血方面具有協同作用,推測兩極性段物質為抗心肌缺血的活性部位,這一作用可能與抗氧化有關,其具體有效成分及對于心肌保護作用的其他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徐叔云,卞如濂,陳修藥理實驗方法學[M]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03
[2]陳清華,莫莉,袁肇凱,等養心通脈方有效成分部位抗心肌缺血的實驗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9(9):1910~1912
[3]明磊,盧丹,劉金平,等抗心肌缺血中藥有效成分研究進展[J]人參研究,2010,3:38
[4]張玲,中藥防治心肌缺血損傷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10):2070
[5]蔡光先,趙玉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98
[6]WangQD,PernowJ,SjoquistPO,etalPharmacologicalpossibilitiesforprotectionagainstmyocardicalreperfusioninjury[J]CardiovascRes,2002,55(1):25~37
[7]王智文,洪鐵,楊振安心對垂體后葉素所致實驗性心肌缺血的保護作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1):82
(收稿日期:201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