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戴仁而

2011-12-29 00:00:00秦燕春
書屋 2011年8期


  一
  
  1893年6月17日,二十四歲的熊希齡就“擬在沅州建書院”問題致函汪康年,除了感嘆湖南較汪之家鄉(浙江杭州)“人文蔚起”的風氣不同大近“蠻荒”之地,所謂“愈邊遠愈僻陋。沅州丙戌鬧考之禍,毆辱加于郡守,大辟及于士林,地方之恥,莫大于是”,熊正面提出自己力主湖南興學的宗旨:
  
  蚩蚩群氓不知大義,士習之美惡,闋乎風俗之純駁,故興學校,種蠶桑,建忠祠,旌節孝,其心非徒為發科名己也。
  
  無疑,“養士”而“美俗”、化民以成教即是熊希齡此刻教育理念的核心。盡管這看起來很像是那個時代的“認識局限性”——這“局限性”就是傳統中國“士、農、工、商”四民排序論資而各守其份、各司其職的文化現實與教養秩序。可話又說來,將如此“傳統”視為“時代局限”的“落伍表現”,的確本也是我們這些據說已經“被啟蒙”以后一味追求“大眾文化”式樣的“自由平等”的現代知識人才有的判斷——盡管這勢頭從晚清已經開始愈演愈烈,此處姑且也不論這判斷的正誤。至于當時的熊希齡,他無疑依然十分明確地站到了“士”之優越身份的立場上:
  
  民愚可憫,民吝民悖又實可惡,殊不知集本地之財,養本地之士,官未嘗侵吞一文,異日己子孫有能讀書者,亦可借書院為進取之階,是為人即為己也。
  
  在一個“科舉考試”仍然成為普通士民進身之要階的時代,我們自然不必深責剛剛科舉得意(熊生于1869年,1891年中舉人,1892年中貢士,1894年中進士、點翰林)的青年熊希齡對書院教育功能包含“登龍術”功用的理解方式。何況,“學成文武藝”之后“進取”入仕,誰說一定就意味著只是“貨與帝王家”?這本就是中國士人試圖“化民成俗”的一條必然途徑。想想湘省另一著名仕宦世家、衡陽聶氏家族、其先祖“樂山公”聶繼模康熙年間寫給時任陜西鎮安知縣的二子聶先燾書信、而后得入《皇清經世文編》的《誡子書》,其中坦言:“此輩猶痰,乘虛火而生。火降水升,仍化為精。痰與精豈二物,頃刻變化如此。天下無德精而仇痰者。皆自吾身生,在反身而已。”難道這“士-民”貌似對峙之間不是自有一份“如保赤子”的深刻關懷與親密聯系?我們還是姑且不論這一美好愿望能否順利實現。然無論如何自科舉建制以來,實則中國士人都在通過這一特殊途徑參預現實政治生活同時更是民生生活的設計與運行,制衡帝制中國權力階層在道德追求與價值體系中有可能出現的膨脹與恣肆,恰恰因為數千年來中國士人的“入世情懷”而非“逍遙出世”,傳統社會才避免了陷入“率獸食人”的狼狽與艱難。士人熊希齡不是沒有自我自省的能力,他對當時士林狀況同樣并無好感,并以沅州為例舉證當時傳統書院教育的“皆虛文”:
  
  讀書之士,半出寒微,幸而入學,其黠者非出入衙門,既代書訟詞;其忠厚者無以謀生,則皆入三家村為學究,紅藍白米之籌顧不暇,遑問有大志哉!兵燹之后,書籍尤少,甲部、乙部皆目所未睹,甚其以《三國志演義》、《說唐》等書為正史者,其陋可知也。此士之苦也。
  
  此處所謂“甲部、乙部”,自然是中國傳統之學的分類“經、史、子、集”之前兩種。如上這段描述,揆諸今天頗見晦氣重重的大學教育與就業怪狀,倒也十分貼切。莫怪當年陰陽怪氣、老氣橫秋的周作人要說中國歷史似乎永遠在“輪回”。
  盡管時代背景與知識儲備決定了年輕的熊希齡對于“士人”身份與前途的認定依然停留在“今日之士,他日之吏也;今日之人才,將帥之基也”的水準,這里理想的教育與教育的理想依然是“學而優則仕”,但其“欲防寇患,莫如蘇民困,欲蘇民困,莫如先治吏”的邏輯卻也并不錯謬,“吏治”的前提先要“治吏”——熊希齡對于士人所提出的在“義理、識見、氣節”上的立定,其實就是對于“成人”的要求,此“成人”在《禮記·儒行》中有著最為充量的發揮,所謂: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爭限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詘于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
  ……
  
  此等十六條浩浩蕩蕩的“高標準嚴要求”排兵布陣:誰說中國人對于何謂“完整的人”沒有追求呢?“工具化的人”其實更多是當代生活的突出表現,“現代性”才有的問題。
  再讀同年(1893)9月13日熊希齡《請修武備上吳大澂書》中之侃侃宏論,所謂“古大臣窮不忘國,不以常變易其操,不以去就累其志,故五日京兆,視事不輟”,這話又夠今天官場(“政壇”)好好學習的,何謂“操”,何謂“志”,根本里其實都是一個“人之為人”的問題。實際的情況是,數千年來——近代之前——中國式教育都是圍繞“成人”進行,“工具化”才真正是一個“舶來”的洋貨。
  1893年熊希齡只有二十四歲,在今天這是一個在讀碩士研究生的年齡,他卻依據經典的力量與古典的教育如此駕輕就熟把握了“人”的意義、“士”的意義。并非語詞的把握與紙上談兵,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后,“湖南新政”當中熊希齡將是一個辦實事、打硬仗的關鍵人物。揆諸今日研究生開學還要父母幫提行李“送學”的集體“扮嫩”,則中國歷史這次不是輪回,倒是“倒退”了。
  借用熊希齡本人的原話,以“體虛贏而外多感”來形容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狀況,形象得很。“將怯且貪,兵驕且惰”。最后的一代“士人”熊希齡們——在接下來民國初年袁世凱與熊希齡幾次“博弈”當中,武夫當國對于“士”之精神的斫喪已經很殘忍了,士人與生俱來的那份“以天下為己任”的自我期許將促使他們成為一批必然要為拯救中國勇開藥方的“醫國手”,“請將一死酬知己,直為群生斬佞臣”:
  
  因循貽誤此誰辜,四十年來茍且圖。
  鄰國君臣猶惕厲,中原文武尚模糊。
  支持四境無豪杰,痛哭三閭有大夫。
  欲脫儒冠隨李廣,短衣匹馬射匈奴。
  
  這首《書感》寫于1894年。二十五歲的年輕人面對甲午慘敗,心懷家國,熱血沸騰,同時,這詩里的確有湖南人中杰出之士多負有的一種獨特氣質:任勇。“閉戶凄涼讀《楚辭》”、“孤憤將為屈子鄰”,湖南人的入世理性其實幾乎都經常帶著些激越的感性,因為“任勇”這種行為本身就必然包含著一點兒“自以為是”的霸道,或說“霸蠻”。
  
  二
  
  熊希齡主要是個實業家,盡管他的詩詞文章都很穩健,舉手投足頗顯端莊,畢竟是翰林學士的深厚功底,據說丹青也頗有工夫,但他顯然不在藝事上太花心思,甚至還自稱“本無學術,只管辦事,不知其他”(《為時務學堂事上陳寶箴書》,1898年7月15日),湖南新政時期他身為時務學堂總理(校長)也多負責實務而非教習、編輯那樣動唇舌、搖筆桿的勾當。袁世凱當國時期熊希齡則更有富有“傻干精神”之美名。湘籍才女陳衡哲的夫君任鴻雋早年亦曾從政,任晚歲在《前塵瑣記》中猶對活躍在民初政壇的熊希齡印象深刻:
  
  
  開會時這些負國務重任的袞袞諸公(筆者按,即南京臨時政府解散后組建的唐紹儀內閣),除了閑談一陣無關緊要的話外,竟難得看見有關國計民生的議案……熊希齡大約是以黨派的關系,對于唐少川(紹儀)總有一點抬杠的神氣,但他是比較有辦法、肯說話的一個人。
  
  當時視熊希齡為海內難得英才的不止一人,例如沈曾植與梁啟超亦曾言當世人才“推秉三(熊希齡字)并時無二”——此類贊譽,背后指向的多是熊翰林出身卻精明務實的獨特氣質。
  富有“傻干精神”的熊希齡因此而更容易穿越那些大而無當的理論口水,他追求辦事的實際效果,例如對于民初政黨政治尤其財政管理他早有洞見:
  
  (治理民國財政)非政黨內閣必無把握。其何故也?凡一國之財政,最重收支合適,欲達輕重緩急之宜,惟政黨內閣方能斟酌損益,彼此通融,乃能同心一致。若非政黨內閣,而如今之會串內閣(筆者按:即各黨各派混雜的內閣)……將群與財政部相沖突,同室操戈,諸事掣肘。(1912年3月致向乃祺函)
  
  面對“我國士大夫缺乏財政知識”而又極善指手畫腳的積習,熊希齡苦笑這個財政總長之職不可為:“(他們)以為財政部茍能得人,即可以坐致富庶,而不知一國財政之整理方法,茍非有各行政、議政機關之相輔相助,其結果亦必致南轅而北轍也。”他還舉出實證: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后,理財部長陳錦濤“屢以財政事宜提案于參議院,未聞有一件之通過”,兩淮鹽政總理張謇“以鹽務統一要求于各省都督,未聞有一省之承認”。在青年時代的熊希齡筆下,他對人情的洞達歷練已經顯得非比尋常。例如致世交長輩譚繼洵(即譚嗣同父)信函中他如此感嘆:
  
  中國人同辦一事,精神智慮皆先消磨于題外之語言應酬及一切調停之術,于題中應有文章反未做到,故僥幸而得成功者小矣。光陰迅速,日復蹉跎,乘時為之,猶恐不及。侄每以一事無成同歸于盡為恨。(《鄂湘合辦行輪敬求批賜速辦上譚繼洵書》)
  
  于此,我們似乎不難理解,何以之后熊希齡會抱有希望試圖與頗富雄才大略而陰騭多能的袁世凱獨裁政治合作,甚至,我們也能理解,袁世凱本人何以會因為“辦不動事”而解散國會、解散國民黨乃至漸漸萌生回轉帝制的念頭——至少這種“扯皮”成風、成習是理由之一,盡管不是全部。
  看晚清的翰林院庶吉士熊希齡如何描述自己時代:“外患強敵,內憂伏莽,群臣以異見相持,才士為資格所限,人心日漓,不知悔禍,因循既久,而讎恥之心漸亡。”(1897年《請在湘設立槍廠致陳伯嚴函》)陳伯嚴即陳三立,陳寶箴之子、陳寅恪之父,“晚清四公子”之一。“伏莽”即不得安穩的民間生計。“安內”還是“攘外”對于這個從來將“國-民”似乎永遠對峙偏偏又是“家-國”概念喊得最響且是“君民一體”的國度一直都是很傷腦筋的事,晚明是如此,晚清還是如此。自然而然把自己置于一個高于民人的拯救者位置的士人熊希齡因此似乎顯得有點角色古怪,他內在于這個國家,又似乎外在于這個國家,這最后的“士-紳”。在一個內憂外患的疲亂之世他們還苦苦掙扎在搞“興教養,培根本”的教育大計:“朝廷變法,首在興學,興學之本,先重師范。”(《為整頓通省書院與黃膺等上陳寶箴書》)
  湖南省或熊希齡的興學大志當然并非天外來風,“飭令各省設立學堂,推廣學校,肄習專門,不啻三令五申,自強大計莫急于此”(湖南在籍紳士《為懇撥各鹽行已收繳之余厘以充時務學堂經費呈兩江總督劉坤一文》),這原是晚清新政中重要一環,他們認識到政治之根本在于教育。而同為湘人的劉坤一在批復當中亦懇言“振興實學,培植人才”之要。如果說,清末民初的內憂外患之中,速見成效的舶來“實學”足以擊碎本已痼疾深重的“以德為本”的傳統教育尚好理解也可以“同情”,則百年之后的今天,后世我人需要分梳的,無疑是這傳統教育的“空疏無用”的表象,是源于歷史積弊呢、尤其鐵桶江山到了后期奄奄一息的病急亂投醫——還是“傳統教育資源”例如“經史子集”本身就“空疏無用”呢。絕對算得上清末民初政局中的“弄潮兒”、“射雕手”的南海先生康有為,在《共和平議》中針對六經之學的“無用之用”,有著甚為允恰的理解:
  
  當其盛時,則文學昌明,即其衰亂之時,而郡邑郊野鄉遂之間,褎衣博帶,方步圓領,執經而哦,擁書而諷者相望。其長老紳士,間居于其鄉,教其后生子弟,調和其爭訟,整理其地方。其賢者以道德節行化其鄉,其中才以下,亦復有文采風流之美,以詩文書畫潤色其地,學道之風為輟焉。平民望風,亦知所景從感化也,乃今知昔者科舉之以無用為用也。
  
  如今這個太平盛世,我們理所當然要比康南海更有一些正本清源的勇氣與能力。例如回眸遙望那個聘師需要“品端學粹、師表群倫”的時代,我們如何處置這個“學術機構的產業化、學術分科的專業化、學術專業的職場化、專業評核的數據化”一系列“現代社會”的程序運作使得“文化學術的理想轉為薪酬飯碗的優渥”的現實,的確都非常考驗我們的智慧。更毋庸說據說“教師”如今竟然成了“服務業”,學子入校讀書竟然成了“接受服務”,這對于強調“師范人倫”、“萬世師表”的中國傳統,所謂“分屬賓師,未便以官事常格相加”(陳寶箴語),確是奇恥大辱。
  曾幾何時,“學貫中西”成為中國讀書人的最高期許,例如熊希齡在《為整頓通省書院與黃膺等上陳寶箴書》同樣如斯斷言。而在另一方面,他更認識到這“貫”之為理想而非現實的困窘:“今忽以八股余毒之士被以新理,如無根之萍,泛泛中流,莫知所屆。宜乎維新者,僅得皮毛,守舊者,藉為口實。相攻相詆,至于同室操戈而后已。”(《請設西路師范傳習所稟稿》,1905)
  
  三
  
  三十年后的1935年,年僅三十五歲的羅家倫被任命為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一任就是十年。期間他親自為中央大學撰寫了校歌:“國學堂堂,多士蹌蹌,其副舉世所展望。誠樸雄偉見學風,雍容肅穆在修養。器識為先,真理是尚。完成民族復興大業,增加人類知識總量。進取,發揚,擔負這責任在肩膀上。”顯而易見,那個時代始終沒有丟棄那么一點“精神”,與其歸功于這些先生游歷國外那些見識,還不如說,他們幼年以來就熏染的傳統中國的文明精髓尤其那點“士氣”,還沒有丟失殆盡而致于“東、西”皆無著落。羅家倫為蔡元培百年誕辰所寫紀念文章,總結京師大學堂的特點,第一就是“承受當時維新圖強的潮流,想要把中西學術熔合在一起”。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中學底蘊的扎實雄厚,那代人面對西學的區分、辨識、取舍能力相當強。“學貫中西”真正成為問題的時候,恰是在一個民族首先對何為“國學”已經缺乏基本分辨能力的時候,但對于“國學”的準確認識卻又往往最需要異域的鏡鑒——“通過西方”而非“拘泥”或“癡迷”西方甚至數典忘宗,才能“讀懂中國”,庶幾避免我們陷入自戀的狂想與麻木的因循。
  我傾向于相信歷史發展就是一場接一場的“因緣所生法”,摁下葫蘆起來瓢,無有寧時,說“輪回”確乎未免聽來傷感——但,設若凝神細細觀照,你能不說、敢不說類似的錯誤總在重復?熊希齡與羅家倫或者該算兩代人,但熊希齡的續弦妻子毛彥文和羅家倫的原配夫人張維幀,可是“閨蜜”一般親熱的朋友。人類的命運成了簡諧振動,難怪《論語》中最高明的一句話恐怕必須包括“吾叩其兩端而竭焉”——難怪中國人早早就把《中庸》拈出著重學習。
  經歷了“戊戌政變”的驚嚇磨折之后——熊希齡是為被革職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之人,假如不是天賜一場疾病,或者“戊戌六君子”就要加上他成為“七君子”。此后他蟄居沅州數載,長子熊泉并在期間因病致殘。1903年這次能夠出山,乃是由于趙爾巽的保舉。于是同年在《湖南西路公立師范學堂大概章程》中熊希齡的立論顯得小心了許多、謹慎了不少,然要亦不失其真誠,師范教育的理想希望“保存國粹而養成忠君愛國之國民”,在這個數千年傳統都“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率土之民,莫非王臣”的語境當中,“國民”彼時已經算個新銳的概念。古典士紳熊希齡面對“民愚不學,見聞日陋”的客觀現實,他的自我定位依然必將落實在“食毛踐土,具有天良,理應先國家之所急,以仰體上憲公忠之誠”(《為籌措中小學堂經費擬請提收當稅呈文》)。在“飽經閱歷”之后他選擇了“實見國民程度太低,非專制不足以變法”,與其說其退步,不如說其無奈,更其無奈之處,甚而至于部分放棄了他的“育人”的教育而不得不“專注實業”:
  
  
  國是不定,政體不立,一切學校教科不能確定方針,如為教育,實無所益,以此決意專注實業。(《擬赴日本考查工藝致汪康年函》,1904年)
  
  顯然,這個歷來強調“視民如子,愛民如傷”的儒家政體理想必須首先保證這樣一個前提:“家有賢父兄執政,未見其子弟之不服從也。”(《奏為湖南劣紳把持新政攻擊恐釀事變請遴選老成正紳力出維持以專責成折》,1906年)——中國人吃這“執政”已經“不賢”(“圣賢已經變質”)的虧,實在不是一年兩年了。饒是“共和成立,一切政治必以國利民福為歸,故寧忍個人之痛苦,以成就國家之大業而已”(《與章炳麟等發起<東方日報>啟事》,1912年),落實到現實當中,卻往往是普通百姓無休止地“忍個人之痛苦”,那個“國利民福”難道不是具體個人的具體福利、而僅僅是個“莫須有”的懸置的口號?
  1910年1月15日寫給堂弟熊岳齡處理產業函中,涉及到如下幾個熊希齡待人處事的原則,其一,“(合于商業破產之法)即問之于心,對天地鬼神而無愧”;其二,“吾輩做事,只要合理,即格外險阻,亦復何懼”、“信之一字勝于身命,茍合乎義,即為弟事掛誤,亦所甘心”;其三,“古之君子,惟患難乃見其真”、“艱難仗友生”。對于熊希齡和他的時代、他的階層、他的教育、他的文化、他的“中國”……這類人格教育原本就是一種信仰的底限。關于熊希齡的“良知與人格”,明了內情的人們都有著不錯的口碑,例如陶菊隱在《籌安會“六君子”傳》中的斷制。
  得益于江南與東北任上的鍛煉與實干,1913年8月26日熊希齡受命出任北洋政府內閣總理之時已經成為譽滿全國的“理財能手”,盡管他興致勃勃試圖組建“第一流人才內閣”——這其實恰合其“教民美俗”的一貫理念,以及士林凋敝的現實難堪。想想此間他在《政府大政方針宣言》中針對民初官場的尖銳批評,“人才登庸必以其道,共和以來,破棄資格,凡得官者,長官延攬百而一二,奔競自薦什而八九,人懷僥幸,流品猥蕪”,難怪兩年之后致夫人朱其慧函中他會感嘆“我浮沉宦海十余年,所處無非利祿之徒,所見無非機械之士,忍垢招尤,群疑眾謗,真若人間荊天棘地,無可容身”(1915年11月7日)。當然,對于民初政局尤其政治人才極端失望的,絕不止熊希齡。所謂“吊民伐罪之古義”不僅不復存在,民國怪現狀似乎徹底淪亡“逞一己之私利、一黨之私見”。熊十力上世紀三十年代撰寫《英雄造時勢》尚在回憶自己的辛亥經歷,同樣認為“(革命黨)新官僚氣味重得駭人,暴露浮囂奢靡淫佚種種敗德。一時輿論都感覺……革命只是換招牌,而過去腐敗的實質,不僅絲毫沒有改變,且將愈演愈發兇”(《獨立評論》,1934年6月10日)。
  熊希齡這次總理任期短暫而禍亂叢生,包括所謂“熱河行宮盜寶案”、所謂受袁世凱脅迫簽署“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令,至于1914年2月他就在一片羞辱中辭職下臺。夯直任勇而又斯文厚道的湖南翰林遇見工于心計而又笑里藏刀的河南兵頭(袁為項城人)似乎直接變成了一場“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的悲劇兼鬧劇,對于這位視“保全名節”直如“八十老翁過危橋”(1910年致熊燕齡、熊岳齡函)的傳統儒士而言,他此時的苦澀一定苦不堪言,所謂“弟以庸才,躬丁亂世,辛亥為公責以大義,不得不勉效馳驅,雖明知項城權詐,然因時勢所趨,百般遷就,冀其統一寰宇,存此社稷。不料竟為所賣,幾瀕危險。擇木之智,不如少川(即唐紹儀)遠矣”(1917年熊希齡致趙鳳昌信語)。不過,這悲歡熊希齡并非沒有預感,“今以浮暴之徒,造成一寡廉鮮恥世界,雖孔子復生,無補于世。希齡擬俟蒙邊少定,即歸營實業,不復與聞政事”、“與現在之暴烈分子、腐敗官僚兩派絕不相容”(1913年7月17日《致袁大總統電》)——因此,這民國總理任上一場折騰,又帶上了些“雖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特有的悲壯色彩。
  1914年2月12日熊希齡辭去國務總理及財政部長,從此他于民國政壇漸行漸遠,轉身繼續他早年從事的教育工作,盡管1916年7月之前即袁世凱殞命之后,他方得以真正徹底脫離官場。生命的最后二十年,熊希齡成為一個專業慈善家。賑濟災民、興修水利、平民教育之外,1920年10月第一家專收孤貧兒童的“香山慈幼院”的成立讓熊希齡投入了余生大部分精力。身為世界紅卍字會總會會長、南京國民政府賑款委員,在天災人禍、戰火紛飛面前熊希齡照樣任勞任怨,一秉其“實干”、“傻干”精神。同樣,在“香山慈幼院”所創設的學校、家庭、社會“三合一”的教育模式當中,依然能讓我們隱隱把握一位傳統中國老派士紳特有的價值關懷:他不僅對院中孤兒采取嚴格的生活管理與教育制度,更希望為他們造就一個類似家庭的健康的成長環境,香慈“村戶制”分別以“勤、謙、儉、恕、仁、毅、公、平、信、義、醒”命名,每一村戶選擇一位富有經驗的保育人員擔任“媽媽”,村民即兒童則彼此相待以兄弟姊妹之情。早在1913年出任民國總理之時,熊希齡在《大政方針宣言》中已經明確了他心目中教育的意義:“抑立國大本,首在整飭紀綱,齊肅民俗,司法與教育實其最要之樞機也”,并進一步將學校教育“大別為二”:“一曰教育一般國民,使咸有水平線以上之智能;一曰教育高等人才,以為國家社會之棟干。”熊希齡一生對于“平民教育”投入甚多,一則的確配合清末民初啟蒙救亡的時代趨勢,二則,其實是戰亂頻仍、民生凋敝、生靈涂炭的現實壓力讓這位“務實”的干家不得不以此完其慈悲救世的一腔關切:他先后創辦了北京北洋平民工讀學校、湖南平民大學、長沙兌澤學校、孔道學校,于1921年12月與蔡元培、黃炎培等人創辦中華教育改進社,1924年8月由其夫人首倡發起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中國式啟蒙由高居上位的教化者走向全活民命的補漏者,與其說改變的是價值判斷,還不如說是由于時局的凌迫。“士紳”之為“士紳”本來就體現為一種對于現實社會與政治生活的投入與擔當,而非單純捍衛某個膠著的書齋理想。例如熊希齡的父親、衡陽水師營統熊兆祥1900年卸任回籍,最牽掛的乃是“身為縉紳”而“不能為桑梓興一利益”,這點愧疚,直到1903年熊希齡秉承父親遺愿,捐產兩千銀元在沅州城內創設務實學堂方始達成。而1916年“護國戰爭”期間,熊希齡面對“老弱流離,傷心慘目”的百姓苦況,身為“湘西宣慰使”而深感“同鄉親朋故舊,均遭兵燹,顛沛流離,尚在難中,必須設法救護”、“既念一家雖獲保全,推己及人,心殊不忍”——關于中國傳統政制中家族-宗族結構的特殊意義,當代湖南新化籍青年才俊曾亦在新著《共和與君主:康有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中已經三致意焉,此處茲不詳述。自然,設若打破沙鍋問到底:則此種數千年“強(家)族弱國”(所以“一盤散沙”)傳統理念之下,一旦“國家——天下”分崩離析,武夫當國、軍閥割據的“村落主義”肆虐也就沒什么好奇怪,現世有為法的“一體兩面”經常就是如此廝纏一處。
  
  四
  
  在熊氏續弦夫人毛彥文筆下,我們曾有機會見識到“鳳凰才子”暮年浪漫柔情的一面,毛氏自傳《往事》中保留了不少熊希齡寫呈給對方的情詞,例如“取書將欲讀,瞬又心他屬。輾轉似輪馳,思君無斷時”,例如“癡情直堪稱情圣,相見猶嫌恨晚年”,例如“一雙燕子,又海國飛來。結巢新住,商量舊約,準備湖山同去,并入百花深處,且嘗遍甜霜蜜露”——值得特別說明的是,據說熊希齡一生目前傳世詞作僅有六十四首,其中寫給毛彥文的就有十二首,則其陷入與毛氏的感情之后溫柔纏綿可見一斑。最“香艷”的,自然是1935年3月結婚滿月紀念題詞,若非道破天機,誰能相信它出自一位年將七旬的長者之手:
  
  
  縞衣搖曳綠波中,不染些兒泥垢。玉立亭亭飄白羽,同占人間未有。兩小無猜,雙飛不倦,好是忘年友。粉靨香腮,天然生就佳偶。但覺萬種柔情,一般純潔,艷福容消受。輕語嬌頻沉醉里,甜蜜光陰何驟?縱與長期,年年如此,也若時非久,一生花下,朝朝暮暮相守。
  
  然而,這并不影響他是一個嚴肅真摯的人,包括私生活,例如他終生反對納妾。熊希齡和毛彥文的結合,更帶有尋覓一個志同道合的“同志”的意味——尤其在他身后繼續他和亡妻朱其慧堅持多年的“香慈”事業。熊希齡認為情感坎坷而又恩深意長的毛彥文“有協助他辦理此事的能力、熱情與愛心”故而“追求不舍”。有關此意,熊希齡在與毛彥文婚禮上的演說致詞并不回避,所謂“內助無人,事務多難料理”:“毛女士曾留學美國,學識、經驗俱豐富,尤其摯愛兒童,可協助吾辦理香山慈幼院。她與吾內侄女等同學,從來為一家人,此次經內侄女說合,毛女士以理想、職業相同乃允婚。”
  在熊希齡寫過親屬如兄弟等人的大量家書中,我們均可見及熊氏心性的忠厚睦戚。例如他自許“人生斯世,以志節廉恥為本,兄自通籍以來,恂恂于鄉黨”(1910年致熊燕齡、熊岳齡函)、“于義利之界,守之最明,持之最堅”為人“和平謹畏”(1908年致熊燕齡函)——在1909年10月22日致端瀓函中說得最清楚:“在人己之間,刻于己而寬于人;在公私之間,詳于公而略于私;在義利之間,挹其利而注于義。”同時,那份“挈眷回沅,侍奉老母甘旨,長為農夫以沒,不再與聞天下事”(1908年致熊燕齡函)的厭倦感亦長隨于心。這一面見證了清末民初社會時局與政治動蕩對于謹厚君子如熊希齡者的折磨,另一方面,的確也將傳統中國士大夫教育中“窮則獨善其身”的沉重一面裸呈于我們面前:這“天下”還能是誰的“天下”?
  盡管孟子式的“不得志,修身見于世”并非徹底的逃遁或逍遙,盡管其實熊希齡終其一生都沒有真正放舍“天下”,僅僅在兩年之后,他寫給兄弟的信函中又有如此溫熱的關懷:
  
  蓋吾人所擔當者,國家之事,關系于公眾安危,非一人一家可比。故以世人比兄弟,則兄弟為親,而以國家比兄弟,則兄弟為輕,國家為重也。弟等他日茍能效力國家,兄若有類此者,弟等不齒,兄無怨也。況兄居官做人,外雖圓而內實方,凡遇公事無不破除情面。……古人云:公極則私存,義極則利存。義利之界不容紊也,紊則求榮反辱矣。……夫人當境遇困難時,愈宜站定腳跟,不為利動,不為茍且之事,方是豪杰。
  
  一定會有太多人會覺得,這不就是傳統中國的“迂腐之論”,然而真得如此嗎?無論傳統還是現代,西方還是東方,千百年來人類追求幸福的艱難之旅中,難到只有今天這個“自以為是”的時代的人們才懂得并把握了“真理”?
  上文提到的熊燕齡是希齡的同胞小弟,字捷三,沈從文先生的嫡親姨父、黃永玉先生的嫡親姑公。沈從文青年時代曾在沅州城內的熊家公館“勾留過一年半左右”,對熊燕齡印象極好,稱其“為人忠恕純厚,樂天知命,勤儉治生,自奉極薄,待下復忠厚寬和,所以人緣甚好。凡事用老太太名分,守老太太作風,尤為地方稱道”(《芷江縣的熊公館》)。無論真偽如何(例如熊希齡私函中則認為這個弟弟“性情狹隘、不學無識”),這種留給世人的“極好印象”,一定是長兄希齡所希望和樂于看到的。
  和康有為、孫中山乃至梁啟超這些熱衷為全中國乃至全人類制定“大政方針”、“大同書”的人不同,熊希齡從來不是一個理論家,甚至也不是一個理想家,他的確主要是一個平實質樸的“實業家”。辛亥劇變,時為清廷要員的熊希齡(時任奉天鹽運使、兼東三省清理財政監理官)本來做好的“臨危一死報君王”的傳統士人自然而然的政治選擇,他不僅嘆惜湖廣總督瑞澂的倉皇出逃為“不合于義,而又不免于死”,更曾打算將住在上海的家人接到奉天:“若遭不測,自愿一夫一婦一子二女全家同燼,以表希齡志在保全東三省領土之心跡。”(1911年10月下旬《上趙尚書暨奉天咨議局書》)同年10月31日致夫人朱其慧信中依然聲稱“事變以來,此心確有把握,非敢言忠君愛國也。丈夫死于事,中外之理同也”。但僅僅兩周之后,11月13日熊希齡就與同張謇、湯壽潛、趙鳳昌聯名通電翊贊共和。11月底他離開奉天返回上海,成立湖南共和協會并自任會長,開始著手促進共和進程、促進南北統一的具體工作。某種程度上,你當然可以說他不乏“圓滑圓通”、“識時務者為俊杰”的一面,你也可以說他天性中缺乏高滔的超越性關懷——但亂世平人的悲苦流離,往往需要這種溫和的實干派去背負和擔當。猶如戊戌變法當中譚嗣同截然不同于康、梁的激烈選擇:“施無畏心”的信念讓譚嗣同的精神更多成為一種象征性符碼。混亂不堪、翻云覆雨、尤其在價值判斷與道德觀念上陷入一塌糊涂的清末民初時局,對于熊希齡這種實干心性其實是很不利的,他不僅經常背上些莫名其妙的罵名,例如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的參議會中同盟會成員視其為“前清猾吏”,他也似乎因此很難有舒舒服服施展拳腳的余地。難怪好友葉景葵在《鳳凰熊君秉三家傳》中要嘆息他“平生似遇而實未遇,欲有為而終不可為”。揆諸其一生,例如清末參與湖南新政、民初擔任財政總長、國務總理等任期的短暫與下臺的無奈,的確如此。無法確認熊希齡淫浸佛教(自號妙通)的最初時間——似乎,1898年那場救他一命避免成為“戊戌七君子”的大病之后,對于因緣果報之說他就頗生信好之心。1916年4月11日身在常德寫給夫人的信札中,熊希齡明確索要“余之佛教書”,并自陳“余自此次經歷艱難,萬念俱空,現專事奉母甘旨,及研究道佛之書”,又言“近數年來所歷之人情世故,尤覺非人類所堪,此五濁世界,無所容其貪戀”。1919年因為調停“南北和談”失敗被指為五四運動的幕后推手,他更是傷心宣布“邇來厭倦政治已達極點,且深覺世界雖變,人心不變,政治社會均屬罪惡之藪”。有此大失所望,熊希齡急流勇退離開政壇、終其余生成為一個職業慈善家與社會教育家,也就很好理解:“恩被于物”、“慈愛于人”的宗教情懷畢竟容易“境隨心轉”,也許這就是那個亂世張皇中最好的選擇。何況,時隔二十年之后,1937年“淞滬抗戰”的槍林彈雨之中,這一生務實的年近七旬的老人,盡管每天堅持打坐,卻依然堅守在救亡一線,一如既往做了許多瑣碎樸素、沒有華詞麗句卻件件人命關天的事:
  
  余以老病之軀,又無官守言責,本可往就安全之地,但以國家存亡,匹夫有責,余雖老,亦應盡國民一份子之義務,故決計與媽媽(筆者按,即熊之續弦夫人毛彥文)在此辦救濟也。兒等青年當為國盡忠,以慰老懷。
  
  這是熊希齡1937年8月20日身在滬上寫給女兒熊芷女婿朱霖的信,時值“八·一三”抗戰第八天。四個月后,1937年12月25日晨,熊希齡因中風病逝于香港。
  
  (周秋光編:《熊希齡集》,共八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不卡影院|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麻豆另类AV|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国产91色在线| 伊人中文网|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久久九九热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人妻21p大胆| 日本三级精品|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曰AV在线无码|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亚洲精品图区|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欧美在线国产| 啪啪啪亚洲无码| 91精品国产丝袜|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欧美日韩专区|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欲色天天综合网| 日本91在线|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亚洲色图欧美|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青青久久91|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色AV色 综合网站|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亚洲视频二|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亚洲综合第一页|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精品浪潮Av|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国产麻豆另类AV|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网站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