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現代科學對哲學有些什么影響?
答:學哲學不能脫離科學而獨立。雖然在西方古時學問就只是指哲學(philosophy),不談什么科學(sciences),物理學和化學,直到現在的社會科學都是后來從哲學派分出來的。不過,現代談哲學必須要不脫離這些科學才能落實,研究哲學的人應該要對現代科學的發展有相當認識。
現代科學發展很廣,可大區分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又有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的分別。現今科學分工很細,學科學的人也只專長一門科學中的一小部分;我自己是專長物質科學里的物理學,所以只能針對物理學的影響而發言。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所以它的發展影響到很多門科學,現代物理學也事實上影響了哲學的發展,所以學哲學的人應該要對現代物理學多所認識。
現代物理學與現代哲學相關的重要發展有二:一個是相對論,另外一個則是量子論,從相對論、量子論再進一步發展就是量子場論;這些發展都是跟哲學有關的。首先,人的直觀并不可靠。比方,牛頓那時候直觀地認為空間是絕對的,是延伸到無窮遠的,而時間是一道流,絕對地一直流下去,這種時、空毫不相干的觀念,被相對論推翻修正了。
其次,就是任何一個科學理論,事實上都有它的限制,只適用于一定范圍,這是現代物理學家研究物理學所得到的啟示。以前總以為可以輕易地發現一個普適性原理──舉例而言,牛頓力學未被推翻以前,以為它能適用于各種力學系統,而相對論發展之后,便知道速度快的系統就不適用。量子力學發展后,則在微觀世界里它也不適用了。依此類推,很多物質世界的理論應該也不能適用于生命科學。以前有很多人要把物理學理論運用在社會科學,這都是有問題的,因為即使是物理學與化學之間也都有相當大層次上的差異,化學適用的系統已經比物理學對象復雜得多,所以需要使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科學都可能要用不同的語言。
第三,現代物理學從量子論發展出所謂“互補相成觀”與“整體觀”。好比“光是什么?”這個問題,牛頓曾經說光是一群粒子而解釋了一些現象;后來惠更斯、麥克斯威爾發展光的波動說,而且是電磁波,這些發展解釋了更多現象。然而到上世紀初,又發現另外一些現象,甚至波動說也無法解釋,而必須把光看做是一包包能量的東西。這里便出現一個大問題,粒子說與波動說本身是不能兼容的,而光怎么可能有時表現粒子現象,又有時表現波動現象?后來能把這種矛盾調和的看法便是:光就是光!要說是“粒子”或“波動”都只是人心中的一個圖像,而硬要把它歸類。換言之,我們若先選定了某個角度去觀察,它當然就表現、呈現出那個樣子──我以波動角度看它,它看出來便是波動,以一包包能量的角度去看它,它看出來便是一包包的能量。而事實上,它便是它;所以,它就是各種不同的角度觀點綜合體,不同觀點是互補相成的。
其實,以前哲學家老早就有這種看法,可是物理學家總以為他可以研究一個客觀存在的世界──古典物理就是這個觀念;到現代,則從實驗研究發現,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不可能拋棄觀察者與受觀察者之間的關系而獨立,換言之,我們研究的對象一定是主體跟客體互相的交涉。一個生命體,你看它全體是有生命的,你把它切開來他里面就是原子分子,便不是整體,也就沒有了生命;小到一個原子也是一樣,電子與質子結合成氫原子,結合以后就是氫原子,不復是電子加質子,它有它自己的個性。這便叫做整體觀,這個觀點對哲學一定很有影響。
第四,現代科學家已經完全擺脫了定命觀。在古典物理里,尤其像拉帕拉斯這個數學家,他講得十分明確:你只要給我全世界粒子的初始位置跟速度,我就可以預測整個世界的未來,這是古典物理的機械定命觀,現代物理學家則不這么認為。因為第一,量子物理的發展,認為凡未來的預測一定是概率式的,統計式的,這根源于微小世界物質本身的性質;第二,是即便根據古典物理牛頓力學,也不能精確預測未來,只要在方程式中加進一小點非線性的成分,便有可能無法預料未來。這門學問現在很流行,叫“紊亂學”(Chaos),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這在古典物理早已有,只是以前研究古典物理沒有在這方向上下功夫。
這種新觀點可能把以前相反的爭執的一些哲學觀點在更高層次上有一種綜合,這對哲學的影響頗大。另外,現代科學家比較清楚知道科學是在干什么。以前的科學家,總把物理學看為是對客觀存在世界“真理”的一種發現,現代自量子物理發展后便不作此想,反認為科學家發現的是現象,至于理論則是人的發明,任何理論本身都有其限制,不能宣稱是真理。換言之,現代科學家對科學本身性質比較了解,就相對不會有泛科學觀,也不會太有教條主義,這對哲學界應有所啟示。
總之,學哲學應該對科學多點認識,我深深感覺到我們中國,科學與哲學的交流太缺乏,以致于彼此都有誤解。
問:就哲學而言,其對自然科學有什么作用?
答:科學的發展它背后都有哲學作基礎的。講一個簡單事實,西方發展出現代科學,而不是在東方,這便與它的哲學基礎有關系。簡單而言,中國哲學比較注重天人合一,不忍去分析“有情的”宇宙,西方則傾向把天人分為二者,而人要勝天,便去分析它,便發展出科學。當然走了很長的路以后發現天人還是要合一。不過,過程里面他們發展出一個科學文明來,這是事實。這是就大方向來說的;就比較小的方面,牛頓的宇宙觀、愛因斯坦的宇宙觀,以致于量子力學的宇宙觀。都各有其哲學背景在里頭。所以,讀自然科學想要有所成就的話,必須對哲學有些掌握。
問:科學與哲學應如何實際的,積極的互相配合?
答:實際上,第一就是鼓勵主修科學的副修哲學,最好是再讀哲學的研究所,我這里所謂科學是各方面科學──物理、數學、社會科學都是。另方面,便是讀哲學的人最好選某一門科學作為副修,或者自己鉆研多讀某一門科學當然也是可以。其次,就是在學者教授的層次,應該要創造一些機會以多交流交換一些觀點。可惜的是有這種想法的人不是很多;真正講來,大部分學科學的人只對所研究對象有興趣。不過還是有些人蠻關心的。我想哲學界也應該要求科學界,不要閉關自守,談一談現在科學講了些什么。
問:在現在社會中哲學所實際扮演的角色如何?并且,在這樣科技發達的社會中,哲學未來走向為何?
答:在現在社會中,哲學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社會變遷很快,哲學家的步調跟不上;另外一方面則是哲學傳播不及別的傳播快。于是哲學家發現他很難領導世界,現在社會就變成各行其是,于是價值觀混淆,趨向于混亂。我們需要哲學家出來整治綜合,而要整治,便需要對科學先有所了解,也才能領導別人。所以哲學未來發展至少這三方面不能忽略:一個在“盡人之性”,第二是“盡物之性”,第三,借用司馬遷的話,就是“究天人之際”。盡人之性也者,就是人文社會科學,盡物之性就是物質科學,究天人之際就是環境科學,這三種學問不可偏廢。所以哲學家應在這三方向上,研究并綜合三種學問,才能為現代世界提供一個比較健全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