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桂圓年輕的時候,它的名字叫龍眼。
龍眼的祖籍在閩粵兩省。在它正當年時,外殼薄脆嫩黃,果實甜美嬌小,果肉潔白細膩,剝開一粒,立刻有飽滿的汁水噴射出來。但新鮮龍眼易變質,不宜遠行,只能長期據守在閩粵一帶。龍眼心高氣盛,陰虛火旺者吃多了容易上火。龍眼樹干雖四季枝葉繁茂,但果實只在初夏現身,時間不超過20天。
龍眼,想到要改變自己,改變的過程無疑是痛苦的。它不像現在的“人造美女”,為了讓自己看上去年輕,又是增白又是拉皮又是去皺,生生把一張老臉整得像剝了殼的雞蛋。龍眼反其道而行之,它不在乎老,不在乎丑,不在乎黑。它在太陽底下曬,在密封的缸里腌,不出一個月,嬌嫩的臉蛋上布滿皺紋,潔白透明的果肉變成了深棕色,豐滿的身軀被擠壓成一團,曾經的風華絕代永遠成為過去。
當龍眼不復存在,“桂圓”橫空出世了!龍眼僅僅是應季水果,而桂圓則是身兼名貴藥材、干鮮果品和滋補佳品的“三棲明星”。去掉了薄脆的外殼和華而不實的果核,桂圓輕裝上陣,它乘火車、搭汽車、坐輪船,不僅領略了祖國山河的秀美風景,還把閩粵兩地的風雨霧露花草芬芳帶到了祖國的四面八方!
改掉了浮躁氣盛的毛病,桂圓的心態變得前所未有的平和,是補血養神、補心益智的佳品。
當桂圓年輕的時候,它審時度勢,不以年輕為資本,不為失去嬌媚的容貌而沮喪,它雖然老了、丑了,但人民永遠記得它!捧一碗清澈甜潤的桂圓湯在手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大文豪曹雪芹、藥學家李時珍,也曾對桂圓肅然起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