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開門七件事”。史載,此最早出典為南宋時期吳自牧的《夢粱錄》,其中提及的原為“開門八件事”:柴、米、油、鹽、醬、醋、酒、茶,如以今天的名字排列先后看,酒排位還先于茶呢。不過,對一般布衣百姓,酒畢竟非必需,所以就刪了,變成“開門七件事”。不過,中國人的廚房里,一定會有一瓶料酒,上海人稱“甏酒”。那是一種粗酒,但魚肉雞鴨一經料酒沾漬,立時華麗轉身。不理如何,能躋身民生八強之列,酒,實在不能等閑視之。
眾多民間諺語都與酒有關:“酒香不怕巷子深”富有哲理;“酒醉飯飽”看似庸俗,卻也折射出百姓對生活樸實的滿足感和感恩之心;此外,“借酒消愁”、“酒逢知己千杯少”、“醉翁之意不在酒”、“敬酒不吃吃罰酒”……一個“酒”字,可謂道盡人世無奈滄桑。酒,將人世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混雜在一起,經過發酵積淀,釀出十分特殊的味覺:有層次,有內涵,刺激而又令人沉迷,所謂杯酒人生,千真萬確!
小百姓過日子,只求衣食無憂,安穩靜好。日復一日工作之余,合家圍桌晚餐時飲點小老酒,就是現世安穩靜好的寫照。誰人的童年,沒有過被祖父或父親抱在懷中,用筷子蘸酒津津有味吮咂的回憶?我們人生的第一口酒大多都是這樣美好溫馨,備受呵護,足夠回味一輩子!
從前女孩子的嫁妝,必有酒壺一對,酒壺有瓷質,也有錫制的。錫壺一般都用以祭奠,或較隆重的宴席。女兒嫁妝有兩把錫壺,意喻從此女兒入夫家的家譜了,自然小心供奉好夫家的各位先列……瓷質酒壺,多細巧玲瓏,即為家常所用,合符“小酌”的意蘊。中國食文化,都十分講究一個“品”字,飲酒亦然,小小的酒盅,默默隱示著品酒的溫文而雅。當然也有大碗酒,用碗盛酒,那是梁山好漢的作風,豪爽有余,文雅不足,且易生事打斗,不是一般百姓所喜歡的。
筆者不會飲酒,但很喜歡湊熱鬧呷幾口,實在是十分享受飲酒的氛圍。小時候若家里的飯桌上拿出外婆陪嫁的那尊撒花瓷酒壺,說明有客了。就算沒有客,這只酒壺一出現,就是晚上會有點特別的好菜,爸爸心情也特別佳,所以要“咪點小老酒”。至今,每天晚餐,我都會陪老公咪點小老酒。我家保姆的一手好菜是我朋友圈中出了名的,所以常有“蹭飯”的朋友突然造訪,到時,酒瓶一開就熱鬧了。通常我們喝紅酒,遇到大冬天或吃蟹季,就飲黃酒。飲黃酒更有氣氛。小心端出外婆陪嫁的那把酒壺及小酒盅,一再告誡朋友這為“民國時代”產品,請各位留神。盡管朋友們一再說用改革開放時代的酒器就可以了,但臨了還是要求筆者端出“民國時代”的,講如是才有味道有氛圍。反正,酒要燙,酒壺酒杯要小心清洗。為了整桌的和諧,一應其他碟盆筷都配以“民國時代”的,近似一套儀式。窗外秋風蕭瑟或者北風呼嘯,那種飲酒才叫有腔調。
洋酒除了雞尾酒,對什么XO、紅牌黑牌威士忌,筆者都認識膚淺,不過挺喜歡雞尾酒。配制雞尾酒是一門學問,考調酒師像鋼琴考級一樣,十分嚴格。我只會調一種雞尾酒——白俄羅斯,即用百利酒兌牛奶或冰淇淋,如兌以新鮮摜奶油,就是“愛爾蘭咖啡”(其實是一種雞尾酒)。雞尾酒的杯子都是矮矮胖胖的廣口玻璃杯,大多甜甜的,十分上口。但喝雞尾酒的氣氛,與飲黃酒完全不同,后者似更融祥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