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聽到“絲襪奶茶”之名,真有些好奇。奶茶與絲襪有什么關系?莫非奶茶是透過絲襪沖制出來的?抑或是因為奶茶如絲襪般細膩而得此名?
經友人介紹,慕名前去中環老字號的“蘭芳園”品嘗奶茶,原來“絲襪奶茶”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
現年已86歲的“蘭芳園”創辦人林木河老先生告訴我們:戰前香港仍流行喝南洋咖啡,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港人才開始愛上奶茶。但是最初的奶茶味道普遍較苦澀,原因為是用一個大水壺煲茶,量大時久,很容易煲過了火,沖出來自然就苦澀了。于是,林老先生就找來師傅,用銅材打制體積較小的茶壺,取名“手壺”;其妻則用制棉襖的毛布,做成了隔離茶渣的茶袋。茶壺小,不能煲太長時間,調控得當,便不易產生苦澀味;透過茶袋沖來沖去,不僅可以去掉茶渣,還可以去掉青草味,令茶味均勻。這毛布制的茶袋因為沖制時間久了,會顯出咖啡色。來喝茶的客人見到林先生高舉手壺,將茶沖進茶袋,并且反復多次,很是好奇。又見布袋呈咖啡色,形狀像大號的絲襪,便以為真的是絲襪。于是每次就大叫:“來一杯絲襪奶茶!”這真是一種美麗的誤會。絲襪奶茶也因此而被叫開了。一晃間,自上世紀50年代至今,“絲襪奶茶”問世已有近60年了。
盡管早期光顧“蘭芳園”的是一班碼頭工人,可是,林老先生對制作奶茶仍十分執著。茶葉用6種紅茶配伍而成,其中3種是產自斯里蘭卡科倫坡的“季后”茶葉,皆因雨季后生長的茶葉飽滿及色澤雄厚,再混入立頓紅茶及印度茶葉。奶則選用馬來西亞金花牌植脂奶,取其奶味溫和。他又規定,每壺茶需沖拉四次,這樣茶和奶才均勻;還規定每壺茶每次只可沖10杯以內,以保證口味醇正,不苦澀。
正是由于這份敬業精神,令“蘭芳園”生意越做越大,也使得“絲襪奶茶”廣為傳播,很多茶餐廳競相模仿。現今全香港的茶餐廳幾乎都會一手制作奶茶的絕活。無論是港人還是游客,也都喜歡品嘗一下奶茶的滋味,“蘭芳園”更成為游客必訪之地。
林木河老先生有6位子女,他要求他們都學會沖制“絲襪奶茶”的手藝。他的小兒子林俊業說,當他剛夠力手執水壺,父親即叫他學習沖制奶茶。為了加深他對茶葉的認識,父親更曾送他到斯里蘭卡觀摩當地的茶園以及茶葉的生長過程。
我曾經好奇地問過正在手執“手壺”,向著“絲襪”內一遍又一遍反復沖制茶水的師傅:“這樣沖過來沖過去,有什么作用?”師傅笑著告訴我:“當然大不同啦!在沖制過程中,廣泛接觸氧氣,茶水會變得更加醇香。”是否如此,我將信將疑。可是,當我端起茶杯,啜一口奶茶,真的是柔順爽滑、滿口醇香,不由得不服。
因為奶茶是茶餐廳的招牌,于是家家都有自己的獨門配方。使用最多的是斯里蘭卡和印度的紅茶,一般要用到四五種茶葉配伍,粗細不勻,各取其香味、色澤、口感和穩定度。配方雖是秘密,但也不是一成不變。哪一年新下來的茶葉品質有變化,就得重新試驗,調整配方比例,以求理想品質。我曾經冒昧地請教師傅:“您的奶茶用的是什么茶?”師傅一般都是笑而不答,不肯輕易示人。
沖制茶水用的茶袋也有講究,其微孔必須疏密相宜。過密不容易濾掉茶水,過疏茶水會很快通過,也會影響茶水的濃度和香度。沖茶的水要夠滾,茶才會靚。沖好的茶要透過茶袋反復沖拉,才可令茶味均勻細致,逼出茶味來,讓茶葉的香味完全釋放,這道工序被稱為“拉茶”。只見師傅一手高執水壺,從高處將茶沖進架在另一個沖茶壺上的茶袋里,然后把茶袋取出瀝干,再換到另一個壺里重復動作,反復沖泡,茶色越拉越深。
還有一項工序叫“撞奶”,也很關鍵。奶不是隨隨便便加到茶水里去的,而是用一定的手法和力道,把奶從高處注入裝好紅茶的茶杯里,讓熱紅茶和常溫的淡奶形成沖撞,彼此充分融合。這樣撞出來的奶茶才會更香滑。
在一旁觀賞整個奶茶制作過程,好比一場美妙的藝術表演,也是一場暢快的視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