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使文摘類報刊編輯在新聞資源占有上擁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可選稿件的深度、廣度和時效性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但網絡虛假新聞的存在也使其成為了假新聞的受害者和傳播者。本文分析了網絡假新聞的種類和特征,并對文摘類報刊編輯如何在選稿過程中甄別和防范虛假網絡新聞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網絡虛假新聞 文摘報刊 編輯
自新聞業產生起,虛假新聞就如影隨形,成為行業的一大痼疾。近年來,在日益發達的網絡、數字技術傳播渠道中,假新聞更是頻頻冒出,產生了很壞的社會影響。對于文摘報來說,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使我們在新聞資源占有上擁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可選稿件的深度、廣度和時效性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但網絡虛假新聞的存在也使其成為了假新聞的受害者和傳播者。因此,必須認清網絡假新聞的特征及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鑒別防范,才能保證文摘報刊的健康發展。
一、網絡假新聞是虛假新聞在新時期的延續
假新聞是指與事實不符的新聞,包括現象不符和本質不符,也即基本事實不符和評價、議論不符。假新聞通過媒體傳播,使受眾獲得錯誤的資訊,影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在現實社會中的行為,會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嚴重危害。
復旦大學教授、博導童兵認為,除新聞采寫作風不扎實等主要原因外,新聞失真在新時期還有5個值得關注的特殊原因。一是官場文化催動新聞造假;二是商家發跡誘發傳媒造假;三是在“企業化”路徑中炮制假新聞;四是重政治、輕業務,放松了對新聞造假的監管;五是全民社會道德滑坡,新聞質量下降,“真實報道可貴,新聞造假可恥”的正氣得不到張揚。
如今,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對制造、傳播假新聞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網絡成為虛假新聞的多發地帶。互聯網上的虛假新聞是傳統虛假新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延續,它除了具有傳統虛假新聞的特征之外,也有不少新的特點。從形成原因上看,網絡假新聞分為以下三種:
1、網絡自身制造的假新聞
如今,互聯網讓信息傳播更加自由,信息發布和傳輸沒有嚴格的檢查和核實系統,操作的方式也越來越簡便和多樣化,這一方面提高了網絡新聞傳播的及時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信息失真和虛假新聞傳播泛濫。網絡信息發布的匿名性和信息的海量性,往往導致信息來源難以查證。虛假新聞大多包含聳人聽聞的信息,吸引大量網民關注,對新聞真實性的質疑常常被淹沒在對新聞轟動性的追捧中。而質疑真正受到重視時,往往已經是假新聞廣為流傳之后了。
另外,目前由于海量抓稿系統的運用,簡單地用機器完成抓稿和發布的流程,缺少“把關人”,也為虛假新聞的傳播制造了溫床。
2、對傳統媒體假新聞的擴散和放大
地方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原來只局限于當地,但網絡傳播超越地域性的特點,使得地方媒體的影響力可以擴大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從而使地方性假新聞能在短時間內大范圍傳播,造成惡劣影響。比如2010年十大假新聞之一的“西安市已被確定為國家第五個直轄市”,本來只是《甘肅日報》刊登的不實報道,影響面也只局限于甘肅當地,但因為其具有極大的敏感性,于是在網絡上被迅速轉載,廣泛傳播,影響很壞。
3、真實新聞在網絡傳播中失真
網絡傳播簡便快捷的特點,使新聞被轉載次數空前提高,而各網站轉載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缺斤少兩”都會導致新聞失真。如2008年的“北京房地產商協會會長贊成炸掉故宮蓋住宅”這條假新聞,本身起源于網友不滿“阻礙長江開發建設,專家建議炸掉南京長江大橋”的新聞而發的諷刺之文,不想幾經轉載之后,變成了“掐頭去尾”的假新聞。
二、網絡假新聞的特征
通過對眾多網絡假新聞的統計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它們具有以下特征:
1、易發于市場化程度較高或者是規模較小的網站
如今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受市場利益的驅動,各媒體對稀缺信息資源的追逐日益白熱化,在新聞生產秩序還沒有來得及規范的情況下,一些媒體慌不擇路,甚至于不擇手段,造成了假新聞的出現乃至泛濫。而那些市場化程度較低規模比較大的網站如新華網、人民網以及各省黨報所辦的網站,假新聞數量則很少。可見,市場利益的驅動,是網絡假新聞產生的溫床。
2、記者、編輯的職業責任感和專業能力制約著新聞生產的數量和質量
新聞生產者的責任感和專業能力一旦出了問題,假新聞就容易出爐,這也是網絡假新聞產生的重要原因。在《新聞記者》多年評出的“十大假新聞”中,出自特約記者、實習生、通訊員,甚至無署名作者的占了不小的數量。出自實習生之手的假新聞,可能由于業務能力不濟,造成新聞真實性的失守;而特約記者、通訊員、無署名作者可能因為責任不到位,缺乏剛性約束,當事人就容易心存僥幸,蒙混過關。
3、網絡假新聞的重災區是社會、文化、體育新聞,而相對較少的是經濟、時政類題材
究其原因,與中國當下新聞語境下對不同新聞題材把關的嚴格程度有關:政經類題材,約束性很強,容不得輕忽,假新聞出現的頻率就很低;而社會、文化、體育等領域題材的約束則相對寬松,成為假新聞的重災區,這也與受眾日常接受興趣存在很大的關聯。
4、網絡假新聞大多集中于名人、奇聞,顯著性和反常性成為炮制假新聞的敏感穴位
假新聞把自己偽裝成真新聞的模樣,有時看上去甚至比真的新聞還“真實”,很難識別。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假新聞還是存在一些特征的,它們的顯著性和反常性要遠遠超出真實新聞。名人、奇聞已經成為假新聞追逐的重要元素。為了追求轟動效應,無中生有、危言聳聽、炫奇斗怪、偷梁換柱、添枝加葉已成為炮制網絡假新聞的常用戰術。
5、交代消息來源是客觀性敘事的必要環節,也是驗證假新聞的重要關口
記者不是全知全能者,不可能目擊、見證所有的新聞事件。因此,記者得借助他人的幫助提供新聞信息,借助消息來源還原新聞事實。為了建立新聞客觀性的可信度,記者必須在新聞敘事中交代消息來源。從近年的因網絡而產生的知名假新聞中可以發現,沒有注明消息來源的占三成以上。對于這樣的信息,擁有新聞常識或經驗的受眾可能會心存戒備。
三、仔細鑒別嚴防網絡假新聞
真實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