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發展,經濟新聞被提高到一個突出地位。目前全國有不少經濟類專業報刊,綜合性報刊也有經濟新聞版。經濟新聞關系國計民生,要靠經濟數據作支撐。經濟新聞記者作為這些數據的“解碼器”,應該讓受眾了解數據背后的含義以及其影響。
【關鍵詞】經濟新聞 經濟數據 數據運用
處在經濟活動不同環節中的人們了解經濟信息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就是閱讀經濟新聞。經濟新聞是報道人類社會最新的經濟關系、經濟活動和最新自然經濟現象的新聞,是關于人們如何做出經濟選擇與經濟決策的報道。而最直接反映這些新變化的就是經濟數據。根據受眾和所關注的經濟活動范圍的不同,經濟新聞一般分為財經新聞、產經新聞、政經新聞和社經新聞四類。雖然分類不同,但它們都離不開經濟數據的支撐,尤其是財經新聞更以數據作為核心競爭力。
數據是經濟新聞的靈魂
經濟新聞要少一些激情,多一些冷靜和客觀,而最客觀和冷靜的就是數據。無論是對經濟現象的報道和分析,還是經濟活動的觀察和跟蹤,抑或經濟發展形勢的預測都離不開定量的剖析。經濟數據本身就是經濟活動的重要記錄和集中反映,是構成經濟事實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每個經濟數據本身就是一個經濟新聞。
例如2011年3月5日,新華網在溫家寶總理做完政府工作報告后立即登出一則題為《五大數據看走勢——解讀政府工作報告關鍵數據》的新聞,其中列出了2011年的GDP增長目標為8%、CPI漲幅保持在4%以內、新增城鄉就業量900萬以上、廣義貨幣增長16%、財政赤字9000億元等數據。這些數據自身就是經濟新聞,對其分析和解讀可以說明2011年的經濟形勢和“十二五”開局之年的走勢,就能準確報道新聞事實,反映經濟新聞的報道主題,加強說服力和可信度。
記者得當好“解碼器”
面對一系列經濟數據,記者必須當好 “解碼器”,及時且有效地向受眾傳遞數據所包含的信息。“解碼器”這一標準給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經濟新聞的寫作與采編過程中,記者必須具備更高的新聞和財經專業知識素養,要能弄懂這些經濟信息和經濟數據,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和意義并且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深入、通俗地解讀這些數據,從而為受眾提供專業思考和有效預測。這也是為何近年來財經記者走俏的原因。
那么記者怎樣當好數據“解碼器”?應該做好數據獲取——受眾定位——讀碼三個環節。
在數據獲取這個環節中,記者首先要保證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和權威性,這是保證數據科學性的基礎;其次要做調查和確認以確保數據的準確無誤。經濟新聞對數據的準確性要求很高,財經新聞對數據的要求則更為嚴格,在股票市場中,數據通常要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一般而言,國家經濟主管部門、國際組織、外經貿部的數據最權威。
在運用上要注意數據的準確和有效性。2005年7月正值國家對房地產進行宏觀調控之際,一家媒體報道的“上海房價一天下跌2000多元”消息引起了全國同行的質疑。這下跌2000多元是指一棟房屋還是平均價?具不具有代表性?如果不具有代表性,這個數據是無效的。
對于數據還得注意一些問題如:“環比”還是“同比”、計算范圍是否全面以及科學性如何等,否則就會引起大家的質疑。2010年2月2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9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較上一年同比上漲1.5%”就曾引起廣泛質疑。
受眾定位主要體現在記者認清自己采寫的經濟新聞所面對的受眾,即受眾意識。數據的不同處理方法也要體現這種受眾意識。一般認為對經濟數據的報道及解讀要通俗易懂、走平民化路線,這種觀點不錯,但是不能全部都這樣處理。對于目前的快訊、手機報等消息類的新聞題材,這種方法就不太適用,因為過于冗長而不符合簡潔、清晰的要求。對于專業報刊而言,它的受眾主要是專業人士,因而不需要過于通俗和平民化的贅述,應該多一些權威性的解讀和觀點。這就要求強勢的專業性報刊媒體必須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和專家智庫,在這方面美國的彭博社就是一個先驅者。
經濟新聞有財經新聞、產經新聞、政經新聞、社經新聞,對于經濟數據的運用是不一樣的,雖然它們之間有很多內在聯系,但是對數據運用的側重點不是完全一致的。它們的核心受眾不同,財經新聞的核心受眾是投資者;社經新聞核心受眾是消費者;政經新聞則為所有人關注。那么運用數據時就會有不同,財經新聞需較強的專業性,社經新聞則要求通俗易懂。
獲取數據、確定受眾后記者就要對經濟數據進行“解碼”了,這也是數據運用的關鍵步驟。對經濟數據的“解碼”從表及里應該分為揭背景、作對比、做形象、出觀點四步。
揭背景就是要提供經濟數據的背景材料和經濟依據。一項經濟政策的出臺和一組經濟數據的發布,總有其背景和歷史原因。當然有的新聞對于背景的要求不是太高,那就要有側重點,注意取舍,有的放矢,以利于受眾對經濟數據以及經濟信息的總體把握和理解。
作對比就是要把單個的經濟數據放在橫向和縱向的動態環境中體現其新聞價值。“從發生學的角度看,一個數字之所以具有新聞性,與它的絕對數關系不大,而是由于它以直觀的方式提示了某種差別和變化”。對于瞬息萬變的經濟領域而言,數據的對比是最直接的反映。可以說數據對比在經濟新聞中的意義就好比人的眼睛,是最亮、最體現生命力的一筆。橫向比較是指同期的不同數據比較,而縱向比較是指數據在不同時期的對比。在財經新聞中經濟數據的對比體現得更明顯,證券市場無時不在變化,股指變動直接用上升下降來表示其實就是一種縱向對比。
做形象即將經濟數據加以形象化展示,讓語言更通俗生動些,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對一般受眾而言,通常會采用比喻法、換算法、圖表法。通過這些辦法使數據更形象,使讀者對數據的了解更為直觀。當需要對眾多數據進行對比時,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圖表表示,使數字間關系一目了然。尤其是財經、證券新聞中,圖表非用不可。
出觀點可以說是經濟新聞的亮點,同常規報道相比,經濟新聞要求記者有能動性,能做出分析解讀,多評論、出觀點。“出觀點”也是目前各家財經媒體競爭的核心。記者對于經濟數據的解讀不能僅僅停留在事實的報道上,還要力求抓住現象背后的本質,站在更高的層面上為受眾提供專業思考和預測。目前,我國已進入全民理財時代,在財經領域可以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看法,所以經濟新聞記者在給經濟數據解碼時不僅要出觀點還要能出引導性的觀點。這就要求記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廣闊的專業領域的人脈,而且人脈要“多元化”,專家、學者、股評家、草根評論員等都要能成為自己的“智庫”。
經濟數據的運用要慎重
經濟數據在經濟新聞中的運用要慎重,稍不謹慎將影響無數的受眾甚至整個經濟市場。在經濟數據的運用過程中,首先要確保數據準確可靠,其次要堅持正確的引導方向,要避免對經濟數據的誤讀,對于一些保密性的數據更要謹慎處理。
數據的準確可靠性主要看數據本身的科學性、數據源和獲取渠道。數據的運用還要堅持正確方向,如果有人有意散布虛假的信息、不實的報道或者片面夸大一些不良的內容,則會引起市場的動蕩,所以記者和編輯要提高甄別能力,加強職業道德修養。記者還應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避免數據的誤讀、誤用、誤判。編輯人員更要嚴格把關。
對于直接關系到國家進出口計劃、新技術、新工藝的信息要堅持保密性,不到規定時期不宜報道。所以,在經濟數據運用過程中要掌握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對運用的數據嚴格把關,防止造成由重要經濟數據泄密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①肖魯仁:《經濟新聞采寫導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②賀宛男:《財經報道概論(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③方琦:《經濟新聞實務》[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
實習編輯:王雨燕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