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個講述人物故事的新方法:時間事件坐標法。該法以時間為縱軸,以事件為橫軸,列出報道涉及的所有人物遇到的事件和當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從而將人物命運和時代變遷準確定位,清晰表達出錯綜復雜的線索之間的相互關系,提煉主題。
【關鍵詞】深度報道 時間坐標 人物故事
1978年冬天一個寒冷的午后,9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蹲在地下10米深的地道里,直愣愣地盯著眼前的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在微弱的燭光下發出迷人的五彩光芒。突然,一伙人爆發出一陣歡呼。
這是發生在遼寧省阜新市郊區一個山溝里的一幕。9個小伙子在地下挖的東西是瑪瑙。在那個年代,它的價值不亞于翡翠。
阜新位于遼寧西部,盛產瑪瑙,當地也叫火石,早在乾隆年間瑪瑙就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從1949年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阜新的瑪瑙全部出口創匯,當地村民只能偷偷摸摸地上山挖瑪瑙料賣錢。于是也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這個瑪瑙的選題操作是在2009年。之所以選中這個題材,是因為瑪瑙作為一種稀有礦石或者工藝品原料,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近10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瑪瑙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行當的從業者經歷著令人扼腕,或者令人振奮的命運沉浮。
記者去阜新采訪的時候,拿到了很多素材。但是怎么把這個行當說明白,再把從事這個行當里人物的故事說精彩,讓記者犯了難。時間線人物線事件線互相交織,錯綜復雜,確實很難說得清楚。筆者當時任欄目主編,在深入了解記者的采訪情況之后,又查閱了大量的背景資料,摸索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時間事件坐標法。
簡單說,就是先畫一條豎線,也就是時間線。這條線從1956年一直到2009年;然后在這條豎線上畫橫線,每一條橫線對應著一個時間和事件,也就是人物故事的發生時間,就這樣橫線一直畫下去,直到2009年。比如1956年,阜新玉器社成立;1967年,一個小伙子在河里一腳踩出一塊極品瑪瑙;1978年,9個年輕人在地下挖出了瑪瑙;1995年,一個女人被任命為玉器廠廠長,等等。
坐標畫完之后,人物故事和時代背景之間的關系豁然開朗。而行業變遷和人物命運沉浮的核心則是瑪瑙價格的演變。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遼寧阜新的瑪瑙幾乎全部出口換匯,當地人的消費基本為零,自然也就談不上零售價格。但是當地的瑪瑙加工廠需要瑪瑙原料,于是村民就想方設法冒著“投機倒把”的風險挖瑪瑙賣錢。1967年,一個17歲的小伙子在河里踩到一塊極品瑪瑙,賣了72元,換了一臺全鎮最好的收音機;1978年,9個小伙子上山挖瑪瑙,賣給玉器廠之后每人分得260元,發了一筆小財。
到80年代初期,阜新瑪瑙玉器廠的瑪瑙首飾開始有一部分進入市場,但是價格非常昂貴,一條項鏈就是40多元,相當于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
但是到1985年前后,對外開放的進程加快,來自秘魯、美國、印度等地的瑪瑙原料大量進入中國,阜新的瑪瑙價格一落千丈,阜新市瑪瑙玉器廠的技術工人紛紛南下深圳,為港臺的商人雕刻翡翠賺錢。這個時期,靠挖瑪瑙賺錢的一批人基本失業。
90年代初期,全國各旅游景區突然開始流行瑪瑙飾品,比如項鏈墜兒、戒指、耳環、煙嘴兒等等。價格只要10塊錢上下,造型別致,銷售非常好。于是阜新挖瑪瑙的那批人開始生產這些小飾品,有的人成長為今天的瑪瑙大戶。
風光了幾年后,游客厭倦了瑪瑙千篇一律的造型,銷售一落千丈。剛剛掙了點錢的加工戶們再次面臨破產,而曾經風光一時的阜新瑪瑙玉器廠基本停產。1995年,曾經的財務吳麗英被上級任命為廠長,而她面對的則是一個爛攤子。
1996年,阜新瑪瑙再次迎來轉機。南下的玉器雕刻大師又帶著最新的雕刻技術和經營理念回到阜新,帶動起當地的瑪瑙雕刻市場,使瑪瑙從5塊10塊的地攤貨回歸到幾萬甚至十幾萬元的藝術雕刻品。于是,瑪瑙原料再次變得值錢,很多當年的小加工戶轉變為雕刻品藝術公司,而臨危授命的吳麗英則把當年的玉器廠轉變為瑪瑙雕刻品交易市場,生意興隆。
圍繞瑪瑙價格的變化,在阜新從事瑪瑙收購加工雕刻等一大批人的命運也跟著起伏變化。文章開頭提到的劉志德,雕刻大師邵景興,瑪瑙玉器廠廠長吳麗英等等,用時間事件坐標法講述他們的故事,人物命運線,時代變遷線變得清晰,故事也變得更加豐滿,對行業的發展變化也分析得更加深刻。
最終記者的成稿為三集,定名為《火石傳奇》,播出之后反響強烈,平均收視率達到2.5,這對于專業財經節目來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行業的分析報道,容易陷入三個誤區,一是被采訪對象帶動,最終變成一個成就報
xAnUEAWeQSxWd/8/mDJ14g==道;二是陷入行業本身的特性描述,繼而用大量篇幅介紹行業背景和術語解釋,使得行業報道枯燥無味;三是無法分清行業內大量人物事件的主次,將事件人物行業背景摻雜在一起,變成一鍋漿糊。與此同時,改革開放30年直至現在的構建和諧社會,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任何人物或者行業故事都不能脫離時代背景。運用時間事件坐標法,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隨后,筆者又根據欄目策劃,組織系列報道《海鮮海岸線》。這是又一個行業揭秘性報道,共播出六集,記者南下廣東北上遼寧,拍攝采訪了大量素材。而時間事件坐標法再次發揮巨大威力,清晰地勾勒出海產品在我國海岸線的發展變化,同時講述了曲折動人的人物故事。
1992年9月,北京紅橋海鮮批發市場。一個30出頭的男子蹲在地上,盯著眼前堆放著的幾百斤扇貝愣神。這堆扇貝是他從山東煙臺千里迢迢運到北京的,如今賣不出去,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腐爛。
就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一個年齡和他相仿的女子,也坐在攤位前抹眼淚。她的攤位上是一堆凍蝦,結在蝦上的冰塊正在一點點融化,有的蝦已經發黑。很明顯,這個女老板的蝦也砸在手里了。
1992年,從廣州深圳刮來的“南風”席卷全國,“生猛海鮮”也伴隨著這股南風洶涌而來,普通的北京人知道了什么是龍蝦鮑魚,相繼開業的黎昌海鮮和順峰,掀起了北京人吃生猛海鮮的浪潮。當然伴隨而來的,是這些海鮮令人瞠目的價格。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人陳家猛和北京人孫貴華來到紅橋市場賣扇貝和凍蝦。盡管92年的北京人見識了生猛海鮮,但是畢竟沒有進入普通市民的家庭,扇貝價格高分量小,凍蝦也不便宜,陳家猛和孫貴華的生意步入絕境。
到了1993年,北京人逐漸接受了海鮮這個飯桌上的新品種,陳家猛的扇貝有了銷路;而同年京津塘高速的開通讓孫貴華可以在當天購進天津的活蝦,到北京批發,占盡了價格優勢,這兩個海鮮經營戶逐漸成為紅橋市場的扇貝和蝦類大戶。
與此同時,席卷全國的生猛海鮮浪潮催生了整個國內的海鮮產業,遼寧的扇貝鮑魚海參,天津的南美白對蝦,山東的扇貝螃蟹,福建東山的鮑魚、牙鲆魚,廣東陽江的生蠔等等,沿著海岸線,使海鮮的捕撈、養殖、加工、銷售成為一個年產值幾千億的產業。
《海鮮海岸線》系列節目共派出四路記者,遠赴遼寧、天津、山東、福建、廣東,沿著海岸線捋清了國內海鮮產業的脈絡,走訪海鮮行當的養殖經營戶,生動地記錄講述了海鮮這個行當十幾年來的變化發展。雖然沒有刻意去做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報道,但是結合這個大背景之下的行業故事秘聞,記錄了30年社會變革的痕跡。
任何事件人物脫離了時代都會變得淺薄,而時代離開了人物則會變得枯燥無味。所以講述人物故事,反映時代變遷,需要二者的有機結合。時間事件坐標法,有助于捋清時代線索,把握人物命運,進而做好行業或者人物報道。■
(作者單位:北京電視臺衛視節目中心)
實習編輯:王雨燕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