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媒體中的就業報道在反映就業問題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特點,有沒有暴露出什么問題,這是本文探討的重點。在進行探討之后,本文希望可以為未來就業報道的發展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電視媒體 就業報道 東方時空 媒介特性
就業問題作為一大社會問題,一直牽動著方方面面。作為社會記錄者的新聞媒體在反映就業問題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特點,有沒有暴露出什么問題,我們希望能就此找到一些答案,并為未來就業報道的發展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一、從報道本體的角度分析就業報道
1、報道量過少,報道力度不夠
此次對《東方時空》的調查時間范圍為2008年2月25日至2009年9月29日,其中主題涉及就業的欄目期數一共是11期。從報道量進行分析,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東方時空》只做了11期關于就業問題的報道,對就業問題的關注不夠。
2、報道性質以正面及中性為主
從報道性質來看,1篇正面報道,7篇中性報道,3篇負面報道。可以看出,正面和中性報道占據就業報道的絕大多數,而中性報道更是中流砥柱。《東方時空》作為電視新聞雜志中的領軍人物,對于就業問題的報道持比較正面的態度是很好理解的。功能論強調,社會的每個部分都是為了保持社會的穩定而構建起來的。媒體也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這樣一種功能,它們通過傳播各種文字和圖像來參與協調并維持整個社會系統。當社會運轉正常時,它們積極報道正面新聞,以穩定民心、鞏固社會;當社會功能失調時,它們強調差異具有普遍性與合理性,功能失調也只是一種暫時現象。而通過具有建設性的新聞報道,我們可以對其予以引導,并促使其回歸正常的運行渠道。①《東方時空》肩負著扶正輿論的責任,對于社會上的就業問題應該而且也只能用比較正面的方式去建構,引導社會上關于就業問題的輿論走向光明、走向理性。
3、報道對象以農民工為主
從報道對象來看,關于農民工的報道7篇,關于畢業生的報道2篇,其他類的3篇。農村人口是我國的主要人口組成,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63.91%。②同時,我國農村遺留問題多,生產力較城鎮低下,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現實環境要求我們大力發展農村事業,解決農民的切身問題。從2004年開始,中共中央的一號文件連續六年都是關于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的,因此可以看出黨中央、國務院一直以來都是將三農問題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上進行戰略布局的。所以將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放在報道的重要位置上是和社會現實相貼切的。
二、從電視媒介特性角度分析就業報道
電視媒體作為線性媒體,其最大的特征是不可追溯性,很多有價值的信息不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由于其線性特征,播出過的節目再想追溯,實在很難。同時,電視媒體聲畫結合的傳播方式,雖然比文字媒體調動了更多的感官,但是電視在吸引人眼球和耳朵的同時也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那么,電視媒體既有吸引人注意力又有容易分散人注意力的特性,在這矛盾之中其對深度社會問題的探討是不是就有先天不足呢?
1、就業新聞故事化的處理方式
就業問題是一個深度社會問題。對就業問題的關注,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持續不斷的解讀,因為問題可能時時刻刻都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變化。《東方時空》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選擇了新聞故事化的道路。美國《60分鐘》的締造者、執行制片人唐·休伊特說過,“我敢打賭,如果我們能使主題多樣化,并采用個人新聞,不是處理事件,而是講述故事,如果我們能像好萊塢包裝小說那樣包裝事實,我擔保我們能把收視率翻一倍”。這段話可以看做是對新聞故事化的注腳。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面對電視媒介本身的特性以及局限性,把一個相對宏觀的主題細分,突出新聞人物,用講述故事的敘述方式,不僅利于梳理新聞的脈絡,而且有利于新聞的傳播效果。比如在2009年3月31日的《東方時空》名為《求職記》的節目中,節目選取了兩名在京的大學生,一是出身名校女碩士應屆生,二是普通高校男本科應屆生,這樣的身份設置有代表性,也沒有性別偏頗。在記錄這兩個人物找工作的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焦慮,以及他們采取的應對措施,反映出了當代的大學生面對就業問題的選擇和出路。這樣的節目可以說是典型反映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但是它并不是赤裸裸地敘述現在大學生的就業難,而是通過具體人物的具體經歷來訴說一個宏大的主題。于是,本來一個不是很利于電視媒體展現的主題,在新聞故事化的過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展現,這不得不說是《東方時空》的明智之舉。
然而,在新聞故事化的過程中同樣存在一些弱點和不足。為了講述一個能夠吸引人的故事,為了能夠在觀眾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新聞在變成新聞故事的過程中可能存在以下的幾點問題:(一)、媚俗;(二)、弱化新聞點;(三)為了說故事而說故事。這些問題在新聞故事化的過程中是極其容易犯的錯誤。《東方時空》在2009年3月31日的《求職記》節目中也多多少少地暴露出了新聞故事存在的問題,比如說為了做節目而特意挑選了這樣的兩個新聞人物,那么這樣說來,是不是有制造新聞的嫌疑呢?當然了,在我國新聞故事化也只是在近年媒介技術突飛猛進的背景下才凸顯出來的,當中有一些不成熟的表現可以理解,但是在這些不成熟的表現背后必須有做嚴肅新聞的清醒認識,不然就枉費了新聞故事化的初衷了。
2、電視就業新聞節目的主持人地位
《東方時空》的主持人就像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在節目開篇挑起話題,節目過程中的銜接,節目后的點評,都無一不體現其故事講述者的身份。相對于紙媒的講述者隱居幕后,電視節目中的講述者卻可以直面觀眾,那么其自身素質的高低就不能不成為電視就業報道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了。那么,對于解說就業問題的主持人我們就希望其有敏銳的社會知覺,對于社會問題有獨到且深入的認知,并且可以將這種認知透過節目傳達給觀眾。我們看到,在《東方時空》中的主持人都是記者和專家結合型的,在節目中對于節目節奏和節目走向的把握是有其特性的,同樣的,對于新聞的點評也體現出其過人的綜合素質。如張羽、張泉靈,都是《東方時空》中就業新聞成功的保證。
三、對未來電視就業報道的展望
1、增多報道數量,提高關注度
隨著金融危機的發展,世界各國都深陷其中。我國雖然沒有像外國那樣經歷深刻的金融環境變化,但是也確實到了經濟轉型、制度改革的關鍵時期。那么,在改革的陣痛期間,就業問題可能會有惡化的趨勢。面對這樣的趨勢,電視媒體作為主流媒體,擁有數量巨大的受眾,必須擔負起自身的責任,增多就業報道的數量,突出就業報道的主題,提高對就業問題的關注度,為社會答疑解惑。
2、加強服務性,提升媒介功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對媒介的功能寄予了厚望,因為相對于弱勢的受眾,媒體的巨大信息擴散力量無疑是強勢的。如此,我們就希望從媒體獲得的不僅是是什么、為什么這樣的信息,更希望能獲得怎么辦的信息,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具體到就業報道這個問題上,加強服務性就是要求報道要加強怎么辦的信息的供給量,提升媒體的社會功能。但是比較遺憾的是,《東方時空》在這個方面有待改進。例如,2009年3月30日的《黑職業中介騙局》這期欄目,告訴了我們黑中介騙錢的手段、方式和因為求職心切導致的上當受騙,但是卻缺少了怎樣識別中介信息的真偽、怎樣避免求職陷阱等知識,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節目對于就業報道的成就和缺失在哪里了。因此,在就業報道中,電視媒體需要加強服務性,提升媒介功能,更好地為就業問題的解決出力。要做到這一點,不是簡單的從技術手段方面著手,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報道觀念,要認識到媒體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就業報道在不放棄輿論引導的前提下要轉變報道的角度,就是多關注就業者的狀態,包括他們的現實和心理兩個方面,了解他們的需求,他們的期望,維護就業者的利益,為他們提供政策和信息上的服務。③作為傳聲筒、監視器、導航儀,媒體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改變很多,所以更需改善服務,發揮最大的媒體社會功能,更好地為社會就業問題的解決貢獻力量。
3、加深人文關懷,疏解社會壓力
任何一篇就業報道,無論是崗位薪酬、崗位變遷,還是新的就業政策,說的都是老百姓的生計。可以說,就業報道是最能體現三貼近的報道,也是最能體現人文關懷的報道。因此,在報道實際操作中,除了一些具有指導性的大政方針,更應觸及失業者的個體和他們的心靈,在話題的設計上,從這些典型的個體出發,寫出他們的困惑、拼爭和成功的故事。④具體到個案上來,在11期主題為就業的《東方時空》中就業主體出現了7次,并不少;就業主體的親身出鏡,給了他們在鏡頭面前訴說自己的機會,給了他們發言的平臺,讓普通的就業者或失業者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引發情感的共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社會問題宜疏不宜堵,通過媒體渠道的發泄,可以減輕一部分社會壓力,避免社會壓力的過分聚集而導致嚴重的后果。■
參考文獻
①蔡琪,《大學生就業報道的范式與話語》[J].《新聞記者》,2009(9):66
②http://www.stats.gov.cn/tjgb/
rkpcgb/qgrkpcgb/t20020331_15434.htm
③黃文龍、畢秋敏,《對我國當前就業報道創新的思考》[J].《新聞采編》,2008(2):19
④陳雅妮、羅新宇,《就業報道的追溯與思考》[J].《中國記者》,2003(12):5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8級研究生)
實習編輯:張興宇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