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和省兩級電視臺的“擠壓”之下,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的縣級電視臺處境尷尬。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新競爭,充分發揮地域特色、地緣優勢,體現貼近性、服務性,在“節目活臺”和“活動強臺”上下功夫,仍然可以大有可為。
【關鍵詞】特色 貼近 縣級電視臺
在國家和省兩級電視臺的繁盛發展和強力“擠壓”之下,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的縣級電視臺正處于尷尬境地,一方面,受眾唱主角,“遙控器在手,想看啥啥都有”的激烈競爭之下,妄自菲薄、無所作為意味著束手待斃;另一方面,內容定位上的搖擺不定、節目制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欠缺、創收經營隊伍的“零打細敲式”作業,又使得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的出現,變得關隘重重。但面對新的機遇、新的挑戰、新的競爭,借鑒大臺經驗為我所用,充分發揮自身地域特色,體現貼近性、服務性,吃住、吃準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是大有可為的。
自1983年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伊始,“四級(中央、省、市、縣)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發展戰略得以提出并確定,隨后各地電視臺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我國的廣播電視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央視春晚節目及眾多優秀港臺劇的熱播,推波掀瀾,“熒屏話題”漸漸成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津津樂道的重要內容。從中可以看到,至少從政策、體制、發展環境上,縣級電視臺作為最貼近廣大農村的媒體平臺,還是被視為重要一環,有著自己無法取代的獨特位置,它的信號覆蓋面和節目受眾群,與前幾級相比較為狹窄和小眾,但從辯證的角度而言,“狹窄”并不必然等同于“單薄”,“小眾”并不等于不可以把節目辦得讓受眾喜聞樂見,而正更可以視作“特色”和“貼近”的另一個注腳;就廣告經營而言,在跟蹤服務的靈活性、即時性上,縣級電視臺反而擁有大臺所不具備的優勢。這,同樣構成了縣級電視臺大可不必自感卑微的依據所在。
縣級電視臺就其作用來說,有兩點需要予以積極肯定。一是縣級電視臺不但是擔負著上傳下達重任的“橋梁”、“紐帶”,更是當地縣委、縣政府的重要“喉舌”,是當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輿論工具。傳達政令、宣講政策,本來就是所有新聞媒體的基本屬性之一,作為現代媒體的電視,“熒屏連著千萬家”,更是如此。把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鮮活可感的形式,如春風化雨沁人心田,以求取得最佳傳播效果,是地方電視臺義不容辭的責任。二、縣級電視臺又是服務受眾、活躍熒屏、豐富當地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平臺。縣級電視臺的目標人群處于相對固定的地域,其作息時間、生活方式、欣賞意趣有相近性,故此所辦節目應體現直接、便捷、親切、自然,而一旦其獨有的魅力發散出來,就很容易愉悅大眾,產生共鳴。
那么如何做強做大縣級電視臺呢?筆者認為,扣準“特色”不動搖,扭住“貼近”不放松,是辦好縣級電視臺的關鍵所在。
在節目“活臺”上,立足于地緣性,突出親和力。一個縣一般也就幾十萬人,地域內集中的,是獨有的地方文化、歷史痕跡和人文特征,大臺對這些資源光顧甚少,但這恰恰是當地百姓能產生濃厚興味的地方。比如滄縣,有舉世聞名的鐵獅子,有著高適、紀曉嵐、大刀王五等文化歷史名人,還是聞名遐邇的金絲小棗之鄉、武術之鄉、書法之鄉、曲藝之鄉,針對這些內容制作的專題,就緊緊吸引了當地百姓的眼球,通過收看這些節目,增加了大家對這片熱土的了解,凝聚了家鄉情結。而且,我們發現,這種本土化的節目,越是鄉土氣息濃郁、“土得掉渣”,越是備述其詳,使受眾津津樂道,深入人心。另外,就是要注意特色化定位,差異化發展、品牌化改版。稍微留意一下熒屏,就可以知道,近年來全國各地一些衛視覺悟到打造自身品牌特色的重要,開始在此方面著意、著力,如海南衛視變為旅游衛視,專打旅游牌,江蘇衛視定位于情感頻道,浙江衛視突出文化形象,湖北衛視以公益特色立臺,安徽衛視打造電視劇集天堂……這些定位成功的案例,可以給縣級電視臺走出自己的路以重要啟迪,那就是:在節目內容設置上,追求“大而全”,不僅不可能,也不必要,往往事半功倍,費力不討好,但定位準確、特色鮮明、制作精良的節目,倒可以在同質化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在觀眾心目中留下深深印記。概而言之,這里所謂的“特色化定位”,指的是自家獨有,別家不可替代的“這一個”;所謂的“差異化發展”,就是安于差異,立足于差異,在差異中找優勢,在差異中謀發展;所謂的“品牌化改版”,就是指在節目改版的具體操作中,不是平均使力,而是精心策劃、聚合力量、調集精干人員,打造節目王牌,叫響地方熒屏。
在活動“強”臺上,應主動出擊,努力揣摩商家需求,為之提供個性化、組合式服務。廣告經營是電視臺的經濟支柱,財力足,則節目制作播出,才有保證。可以創新思維,謀劃活動,來吸引商家與自己聯辦節目。比如多登門求教,結合商家的“胃口”和具體想法,開展“點對點”的電視營銷。營銷業績上去了,商家嘗到了甜頭,自然會長期、持續投放宣傳資金,實現“雙贏”。或者多組織一些對消費者、商家和社會都有益的活動,將其灌注進新聞要素,而“改頭換面”策劃為新聞事件,如此形成的柔性廣告,因為增加了公益性,會比單純而直接的商業“吆喝”效果更好。再比如,組織搞一些“本土歌手電視大獎賽”、“消夏綜藝晚會巡演”等,邀請商家進行冠名、邀請業內行家進行評點,然后由電視臺進行現場直播等,如此可以增強商家的榮譽感,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既使之成為廣告客戶心目中可以“為我所用”的品牌成長助推器,提升了電視臺的“含金量”和親和力,又聚集了人氣、擴大了社會影響力,從而為長期合作共贏夯實了基礎,為做強、做大縣級電視臺,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作者單位:河北省滄縣電視臺專題部)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