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觀察我國電視談話類節目中公共話語空間的營造現況,以《一虎一席談》。為分析對象,探討電視談話節目中話語實現的五個層次以及如何營造出真正的公共話語空間,實現精英與草根階層的話語權平等。
【關鍵字】公共空間 話語權 精英 草根
關于公共空間,“哈貝馬斯認為它是介于私人領域和公共權威之間的一個領域,是一種非官方的公共領域。它是各種公眾聚會場所的總和,公眾在這一領域對公共政策和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做出評判”。①可以說,發展至今的《一虎一席談》在話語空間設置上,代表了中國電視談話類節目的一個發展方向。而我國談話類電視節目中以現場觀眾為代表的大眾話語權的實現層次也可從該節目中窺得一斑。
一、目前電視談話節目現場的三層話語結構
本文將“話語權”理解為:不同社會群體或個人公開表述自己對于某個社會問題或某種社會現象的觀點、意見等的權力。
電視談話類節目中,主持人、嘉賓和現場觀眾的話語權的實現程度就像是座金字塔,主持人位在塔尖,嘉賓在中間,最后是現場觀眾。
1、談話節目中,主持人位于話語權結構的最高層
主持人雖然不參與討論,但他的控制與權力貫穿了整個談話進程。節目開始由主持人獨自展開,這便掌握了話題引入的控制和權力。節目進行中,他協調現場嘉賓之間、嘉賓與觀眾之間的話語關系,并隨時掌控節目進程的節奏。在節目結尾時,主持人結束現場的任何互動,直接面對電視機,對本期辯題進行評價總結,而這個過程中,嘉賓和觀眾同時作為旁觀者。
2、相較于主持人,嘉賓的話語權相應地受到主持人和現場談話情況的限制
嘉賓在節目開始時,與話題一起作為主持人的介紹對象;同時作為談話對象和信息的主要來源,嘉賓在談話過程中享有較多的話語權,他可以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主持人的問題進行回答,或者是對其他嘉賓的話表示質疑等,是整個節目的第二推動者。
3、現場觀眾處于話語權的最底層
大部分時候都是以掌聲、笑聲等對主持人、嘉賓的話表示反饋,整個節目過程中有少量的機會直接參與討論,比較被動。并且,在現場觀眾身上還附著了“沉默”的電視機前的觀眾的角色,這些不在場的觀眾又賦予了現場觀眾的“接受性”的話語權。
二、《一虎一席談》現場觀眾話語權分析
1、節目設置對大眾話語權的前期營造
話語權里應首先包含知情權,否則無法對事情發表意見。知情,是話語權實現的前提。
(1)辯論話題。《一虎一席談》選取當前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發生的重大事件,焦點或熱門話題作為總辯題。話題的可辯性、時效性和公共性使普通觀眾也易于參與。
(2)邀請函。每期節目錄制前,節目組會在網上廣發邀請函,對下期辯題作簡要介紹,邀請有興趣的普通百姓報名作為現場觀眾參與辯論。這樣提前告知可讓觀眾預先作好相關準備,便于在節目中隨時參與發表意見。
(3)演播室設置。俯視整個演播室可以發現地面正中間一個藍色的“Y”字形地毯將對立觀點的嘉賓區分開來分庭抗禮,形成辯論氛圍。嘉賓背后是持不同觀點的現場觀眾。主持人的位置在“Y”字形的右上方,不直接參與辯論,只進行必要引導。
2、公共話語空間在“群辯”中形成
“《一虎一席談》實現了電視評論的過程化,以辯論的形式評論時事,以思辨的色彩引導觀眾。”②“群辯”是《一虎一席談》最引以為豪的特色,它使得公眾話語空間在這樣的氛圍中形成。
“過程化”這一過程其實也就是各種話語權實現的基礎。由于辯論本身就是一種充滿強烈沖突的話語方式,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嘉賓的話語權我們自然無庸置疑,更重要的是普通百姓也可以與這些專家學者平等對話,當專家在發表觀點時,他們可以隨時質疑,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專家對觀眾的觀點進行思考,當雙方意見不一致時抗辯就會發生。從而實現精英與草根的平等對話,縮小話語對抗群體之間的誤解。節目的意義變成了觀點的自由碰撞、話語的共享,而不在于討論話題的結果本身。
3、現場觀眾——公共話語權的強力代言人
談話節目中,主持人、嘉賓以及現場觀眾自己都在觀眾大眾話語權的實現里擔任了不同的角色。
(1)重量級觀眾。在這樣一個氛圍良好的公共話語空間里,被賦予了充分的含義,被稱為“重量級的觀眾”,在節目過程中他們有自己的思考和表達,甚至可以和嘉賓實現良性互動和有效交流。現場觀眾的參與性、介入性增強,現場成了觀眾宣泄情感的公共論壇,使更多意欲發言的電視觀眾尋找到一種替代性滿足。③
嘉賓站在顯要位置各抒己見,觀眾相對來說位置較弱,但可以通過手里的意見牌來表示“贊成”或“反對”,這樣的表態可以在辯論過程中任何環節出現。
這樣在整個辯論過程中,各個發言人仿佛置身于擂臺,不斷地設置懸念與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事件本身的價值判斷仿佛已不再重要,思想的碰撞、價值的多元匯集才是節目本身所要收獲的。
(2)主持人——現場話語的協調人。主持人胡一虎是屬于節目的一個符號,他不就所談論的話題發表任何觀點。但是他的話語角色又是多重的,如節目開始時的介紹者、進程中的引導者、結束時的總結者評價者。
在節目過程中對嘉賓觀點進行提煉整理,將其簡明易懂地表達出來,讓一些沒聽懂或者是沒來得及捕捉嘉賓說話關鍵信息的觀眾更好的理解這個觀點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從而參與到觀點的思考與辯論過程中來。主持人隨時關注觀眾席中的反應,在他簡練的總結和信息確認之后,這位想說話的人總是能得到說話的權力。當嘉賓之間或者是嘉賓與觀眾之間有了意見的沖突時,胡一虎這時又站出來將矛盾抽絲剝繭,提煉出觀眾最關心或者是與公眾利益關系最大的點,引導討論進程。協調各方,使得辯論順利過渡到下一環節。
(3)嘉賓—現場觀眾話語權的驗證人。嘉賓與現場觀眾的話語權沒有直接關系,但嘉賓的存在是對觀眾話語權的一種驗證。既然是話語,就必然是雙方互動,觀眾的話語承接者,一方面是節目的收視者,另一方面就是在現場的嘉賓了。現場觀眾的話語權就是在和嘉賓的觀點交流中得到體現的,否則若只有觀眾自己一方片面敘述,就不叫話語權了。
三、《一虎一席談》現場觀眾話語權實現的五個層次
“話語”實際上就是口頭或書面的“語言”。電視節目中現場觀眾的話語權就直接表現為“說話權”。通常談話類節目中觀眾的說話權享有程度是極低的,大部分的話語都控制在主持人和嘉賓手中。但在《一虎一席談》中,這樣的情況卻明顯改善,話語權實現的五個層次是從低到高的,第一層是國內談話節目普遍有的,然后隨著層次的增高,符合條件的節目越來越少,作為最高的第五層,目前的節目中僅有《一虎一席談》將其實現。
1、對嘉賓的意見用肢體語言表示贊成或否定,如拍手、大笑等
這是現場觀眾話語權實現的最低層次,觀眾在這里僅僅是作為“觀”者,不參與節目內容本身,其表態意義也較含糊,因為拍手等有時并不是表示個人意見。國內大多數談話節目中,觀眾的話語權都停留在這一階段,如《背后的故事》、《魯豫有約》等。
2、借助工具對嘉賓的發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如舉牌
這是稍高于拍手的層次,但觀眾僅能靠受眾的牌子表示“贊成”或“反對”,相較于最低層次,在這里觀眾的意見明朗化。
3、表態后得到發言機會
這是現場觀眾話語權的第三層次,在舉牌表態后被主持人注意到,從而被交予話筒,得到說話權利,觀眾可以站出來更進一步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并通過大眾媒介傳播到社會中。
4、開放式的發言
這個層次的發言有時是因為主持人將問題從嘉賓轉移到了觀眾受眾,有時則是因為觀眾對嘉賓正在進行中的發言有異議,在得到主持人允許后可對嘉賓的發言進行插話。雖然仍受制于主持人,但出于對節目錄播秩序考率的必要性,我們可見某種程度上觀眾在這一層次里有了自由言論權,他的意見表達不再被動,也不受時間制約。
5、觀眾的發言與嘉賓有了觀點的碰撞,辯論發生
這是目前的電視節目中,現場觀眾話語權實現的最高層次,不盲目追隨嘉賓,可以發表相反意見。“群辯”也就是在這個層次的具體表現,而觀眾的話語權也在這里得到了最高程度的實現。主持人作壁上觀,觀眾與嘉賓對壘,使觀眾在話語戰爭中地位上升。五個層次里觀眾話語權逐級遞進。撇開因專業知識帶來的話語內容的差距,在表現形式上觀眾的大眾話語與嘉賓的精英話語的差距越來越小。這也是《一虎一席談》區別于其他各類電視節目最本質的地方,觀點的自由交流,話語鴻溝在縮小。
四、電視節目中現場觀眾話語權的理想回歸
首先,談話場的完整構建。這樣的場應是一個等腰三角形,主持人在最頂端統攬全場,兩角分別是嘉賓和觀眾。嘉賓將自己所在領域的專業知識傳輸給觀眾,觀眾向嘉賓傳遞自己來自日常生活或自己學習所得認識,兩種不同話語雖各自鮮明但能交融共同形成節目的良性談話場。
其次,嘉賓應是觀眾的代言人和解釋者,而非權威的輸送者。談話中,嘉賓首先是一個和觀眾一樣的普通大眾,其后才是專業領域的精英。他應該運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對話題進行通俗性的解釋,而非用高深艱澀的術語拉開自己與大眾的距離。
最后,觀眾當仁不讓發言。實質上公共話語空間的構造中,主持人才該是陪同方,觀眾是主方,嘉賓是客方。盡管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