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網友的選擇性行為使他們很容易發現與自己見解相似的討論,造成群體極化現象;存在文本偏見的新聞或帖子由于其本身的某種傾向,不僅引來持相同或類似觀點的網友發表意見,而且吸引更多不了解情況的的網友關注并同意該觀點,加強了群體極化;網絡匿名狀態下的群體心理,在討論層層展開的過程中,這種激烈的情緒和觀點不斷復制,傳染給其他成員,造成態度極化。
【關鍵詞】網絡 群體極化 社會影響
一、網絡群體極化現象
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認為群體極化是“團體成員從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①后來,美國心理學家薩拉凱·拉爾在研究中發現群體極化現象不僅存在于現實中,而且同樣存在于網絡中。
以“6·9圣戰”事件為例,韓國偶像團體Super Junior的粉絲索取門票未果而謾罵、毆打展館工作人員,該消息在網上曝光后,大量網友以“魔獸世界吧”為發源地,在天涯、貓撲等各大網站出現網友有組織地反對Super Junior及粉絲的活動,并攻擊多家韓國網站和明星貼吧,置其癱瘓。而在鳳凰網對網友的調查中,577065人約92.2%視其為愛國行為,只有不到8%的5萬人視其為炒作行為。②該事件由現實生活中一則擾亂公共秩序事件在網絡中迅速演變成以“愛國主義”為旗號的具有破壞性的群體極化現象。
二、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出現的原因
桑斯坦對群體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兩個解釋。“第一個解釋強調說服爭辯的角色。”“如果團體成員已經傾向于某個方向,他們就會在這個方向提供更多的論點,只有極小部分會轉到另一個方向。其討論結果就是讓一開始的傾向往前再跨一步。”③在“我爸是李剛”事件中,絕大多數網友對“我爸是李剛”這句話傾向于理解為“官二代”在行兇后的囂張跋扈和不可一世,而對少數網友提出的可能是李啟銘在認識到闖禍后的慌張無措與求助的說法則持反對意見或無人響應,最終后種觀點湮沒在一片對“官二代”的譴責中。“第二個解釋涉及社會比較,起因于人們希望獲得其他成員的贊同,也希望自己贊同他們。一旦他們聽到別人相信什么,他們通常會調整立場符合主流方向。”④桑斯坦認為德國社會學家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就是依次為基礎的。
1、網友的選擇性行為
1960年,約瑟夫·克拉帕在《大眾傳播的效果》一書中把選擇性接受過程總結為三個選擇性因素: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并認為人們總是愿意注意那些與自己觀念一致的,或自己需要的、關心的信息。互聯網的技術特征與屬性決定了它與其它媒體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媒體受眾的被動角色,因而網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和喜好自由地瀏覽對自己感興趣的任何問題的討論。桑斯坦也認為互聯網正在使人們能夠設計他們自己高度個人化的節目,過濾掉一些麻煩的問題和不喜歡的聲音。在這種選擇性注意和接觸的狀態下網民逐漸分化類聚形成自己的群體。
該群體成員在對某些問題的認識上具有較大的認同性,表現出群內同質、群際異質的特征。因此在某一網站或某一話題下聚集的網民具有很大的同質性,他們很容易發現與自己見解相似的討論,從而獲得群體認同,造成群體極化的現象。當有不同聲音的網友參與討論發表不同的看法時,便會遭到觀點相同的大多數網友的反駁,由于數量上的差距,終會偃旗息鼓。因此,網絡討論只會將他們導向更極端的方向。
例如,樂媛和楊伯淑的研究通過對強國論壇深水區和貓眼看人BBS論壇的實證對比分析中得出強國的網民對現存制度更為認同,以溫和派言論占據主流,而貓眼的網友更關注西方,以激進派的言論占據主流。⑤由此可見,網民在網絡上會形成的同質性群落和異質性群際現象。
2、文本偏見
文本偏見是指網站在發布新聞或論壇發帖時,其文本中已經對該事件存在某種偏見,包括內容、立場和情緒等。網絡新聞中的文本偏見涉及新聞真實性問題,文本偏見有兩種情況——近兩年大量充斥于網絡上的主觀性新聞和不確定性新聞。主觀性新聞大多呈現個人對某一事件的看法或持有的態度,主觀傾向明顯,影響或誤導網友對客觀事件真相的判斷。不確定性新聞往往以類似《工薪所得扣稅標準可能調3000元納稅或減負》《萊帥或今夏下課 老隊長歡迎穆里尼奧回歸》為標題來吸引網友,本來事實尚未發生或不能確定卻報道一種大概的趨勢,不僅罔顧新聞真實性,而且會誤導網友造成不必要的爭議。網友發帖時往往在標題或觀點表達中表露作者的觀點偏向,忽略客觀性。
存在文本偏見的新聞或帖子由于其本身的某種傾向,不僅引來持相同或類似觀點的網友發表意見,而且對不了解情況的網友會產生“首因效應”,從而吸引更多的網友關注并同意該觀點。共同觀點和意見越積越多,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從而加強了群體極化。正如有學者所說,群體極化是由于對問題的討論本身就有一個偏向,隨著偏向意見者的增多,意見走向極化。
3、網絡匿名狀態下的群體心理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認為,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而形象本身又會立刻引起與它毫無邏輯關系的一系列形象,在這一群體互動過程中他們容易沖動,且易受暗示。⑥
網絡的匿名性及缺乏必要的網絡監督和控制機制,使個人不必受到現實責任的束縛,同時在法不責眾的心態下,部分網民認為即使有責任也是由整個群體承擔,分散到個人頭上的很少。在這種情況下,網友討論時言辭較激烈,甚至會使用非常粗俗甚至侮辱性的語言對對方進行攻擊。在討論層層展開的過程中,這種激烈的情緒和觀點不斷復制加深,傳染給其他成員,造成態度極化。當爭論和說服加劇時,越來越多的成員被卷入其中,支持者占據主導性的意見,他們會朝這種傾向性的觀點提供更多的論據,而其他意見則被有意忽視和遮蔽。不同的聲音越來越少,處于劣勢的一方雖在匿名狀態下,但仍會產生群體壓力,逐漸趨向于沉默,終會被處于優勢的一方所取代。學者謝新洲也指出:“在網絡空間,社會孤立的動機并沒有消失;網絡群體對個人意見的壓力方式有所變化,強度相對減弱,但其影響仍然不容樂觀;從眾心理的動因繼續存在,從眾現象依然普遍。”因此,“沉默的螺旋”也適用于網絡環境。
三、網絡群體極化帶來的社會影響
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產生的社會影響是好是壞不能一概而論。一方面,網絡是一個濃縮的社會,網絡群體極化是社會生活的寫照。眾多的網絡事件表明,網絡群體極化會讓某些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合理解決的問題和得不到公平對待的人在短時間內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使現實生活中隱藏在黑暗中的不正當交易、各種貪污腐敗曝光在陽光下,弘揚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如“溫州赴美考察團”、“張家港官太太團出國事件”、“貧困縣縣委書記戴52萬元名表事件”、“醫院回扣門”等,都是借助網絡平臺,在無數網友的關注下,最終轉為網絡輿論,使這些濫用權力的公職人員受到處理。無疑,正是網絡群體極化在推動和諧穩定的社會向前發展。另一方面,網絡群體極化強調的是一個聲音,這與多元化是相悖的。具體到網絡輿論上來說,過于同質化的網絡輿論可能危及社會輿論,影響民眾的自由觀點,進而影響民主社會的建設。另外,網民是普通的社會成員,在社會轉型的今天他們承受著各種各樣的社會壓力,可能對現實環境心存不滿。而在網絡極化過程中極易使他們的情緒受到群體的觸動和傳染,使情緒極化,使用激烈的、具有攻擊性的語言,喪失現實中的冷靜、客觀和理智,甚至出現“網絡暴民”。■
參考文獻
①③④[美]凱斯·桑斯坦 著,黃維明 譯:《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48、49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726690.htm#sub3726690
⑤樂媛、楊伯溆,《網絡極化現象研究——基于四個中文BBS論壇的內容分析》,《青年研究》,2010(2)
⑥[法]古斯塔夫·勒龐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28-29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