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體記者是指具備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并能適應融合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的新聞傳媒人才。在媒體融合時代,非常需要這種集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技能于一身的人才。
【關鍵詞】全媒體 記者 轉型
隨著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深入,網絡媒體對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的融合日趨漸顯,不斷增強的新聞傳播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對傳統媒體形成了不小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媒體間開始相互滲透,“全媒體”開始在新聞傳播領域嶄露頭角。許多媒體紛紛提出“全媒體戰略”或“全媒體定位”。特別是傳統媒體,在與網絡媒體的競爭中逐步打破固有的媒介形式,采取多媒體深度融合的方式參與現代傳媒的變革和競爭。
從目前媒體發展的趨勢來看,打造“全媒體”已經成為各家共識。而在這種大背景下,作為記者,必然要提前融入到這種變革當中,努力向“全媒體”記者轉型。這種轉型要求記者不但從手段、技術上,更要在做新聞的理念上進行轉變,而“新聞碎片化+手段多樣化+評論常態化”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一、“全媒體”的由來及優勢
“全媒體”即“omnimedia”,源自美國一間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瑪莎-斯圖爾特生活全媒體)的家政公司。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擁有并管理包括雜志、書籍、報紙專欄、電視節目、廣播節目、網站在內的多種媒體,通過旗下的所謂“全媒體”傳播自己的家政服務和產品。限于當時的科技水準,瑪莎-斯圖爾特生活全媒體公司的“全媒體”顯然并不全,然而,這個具有超前意識的“omnimedia”卻在無意中道破世界傳媒業發展的玄機。十多年來,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傳播手段層出不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日益融合互通,“全媒體”(omnimedia)的概念盡管沒有獲得學術界的共識,卻在傳播領域的實踐中豐富發展著它的內涵。
“全媒體”的“全”不僅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路、電信、衛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而且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細分的服務,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
相較于傳統媒體,“全媒體”在對資訊的傳播上更加全面、立體,受眾的選擇也更多樣化,便于突發新聞的實時同步報道,尤其是網絡的實時滾動報道,突破了報紙次日才能發布消息的瓶頸,突破區域限制,擴大所屬媒體的區域影響力。此外,“全媒體”使日常報道現場感十足,視頻現場和文字報道互為補充,使報道更立體生動,更有說服力。
二、向全媒體記者轉型是當下記者職業發展的趨勢
全媒體記者是指具備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并能適應融合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的新聞傳媒人才。在媒體融合時代,非常需要這種集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技能于一身的人才。
目前全媒體記者已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行業中嶄露頭角,在初期的互聯網圖文時代往往不需要制作非線、節目的錄播錄制等等,但進入視頻時代后,網站大都配有演播室,工作人員也配有攝像機以便去外景采播節目。
報紙已經擁有了上百年的歷史,但隨著數字技術,尤其是3G時代的到來,信息定制、手機報、手機上網、手機電視等無線業務方興未艾,無線接收終端逐步拓展到MP4、掌上電腦、筆記本電腦、車載和戶外無線屏幕等領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傳媒生態。有業界人士表示,對于傳媒來說,傳媒集團趕上數字時代,要應對秒報秒臺的多元互動傳播秩序,掌控3G產業鏈中信息生產和流通環節,推動全媒體的采編方式,充分利用“自媒體”,推動媒體的信息生產和傳播。因此全媒體記者成為新傳播生態下的大勢所“需”。
三、國外報業全媒體實驗
與國內一樣,西方報業為了適應數字報業轉型的需要,紛紛成立自己的多媒體中心,開始了全媒體報業的實驗性探索。《那不勒斯每日新聞報》成立多媒體中心,要求記者同時采集視頻新聞、廣播新聞和攝影新聞。《華盛頓郵報》對記者進行技術輪訓,內容是培養記者的電視新聞采集與制作技術,每周指定5名記者專門采集視頻新聞,目標是培養100名專職視頻新聞記者。《坦帕論壇報》對60名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進行了攝像技術培訓,其目標是使所有記者都成為采集視頻新聞的高手。《邁阿密先驅報》的攝影記者中有4名專職從事視頻采訪,每周的任務是制作25~18件視頻新聞。
除了文字記者迅速轉型之外,傳統媒體的很多攝影記者也渴望掌握新技術,為其新聞工作提供更寬廣的舞臺。美國媒體風暴公司總裁布萊恩·斯道姆認為,新一代報紙記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習收集聲音,把聲音和靜態的畫面結合起來,制作類似電視新聞一樣的文件,這將會成為一種趨勢。在以全媒體數字技術平臺為依托、以多媒體為主要報道方式的后報業新時代,迅速成長起來的視頻全媒體記者,是實現報業數字化轉型的時代先鋒。
國外權威新聞機構的調查發現,全媒體時代不只是讀者偏愛視頻新聞,很多傳統報紙的記者也“發現”視頻材料可以為文字新聞提供更多的視覺表達,可以讓故事的敘述和呈現更加生動與真切。西方報業對此有著清晰的觀察與實踐。20世紀80年代,很多讀者開始不愛閱讀報紙,轉而被電視所吸引,報紙銷量日益萎縮,報業經營遭遇危機。在這一背景下創刊的《今日美國》報宣稱創辦一張“電視時代的報紙”,其成功秘訣正是抓住讀者偏愛新聞圖像化表達的特點。2004年11月底,《華爾街日報》網站率先推出視頻平臺,在網站的首頁顯示播出視頻框,網民可以點擊觀看最新視頻新聞。2006年10月,《華盛頓郵報》網站開始播放視頻新聞。這一年,美國有61%的報業網站可以播放視頻新聞。目前,美國100%的報業網站都設有不同模式的視頻新聞發布平臺。而且,有些報業視頻平臺具有較高專業水準,其傳播模式也日趨完善和成熟。
就發展趨勢而言,報業近期的目標無疑是全媒體,其基本思路是記者采訪的文字、圖片、錄像等新聞在第一時間通過個人終端抵達用戶,隨后在報業網站上滾動發布事件的實時進展情況,然后是報紙上的全面報道,最后是新聞事件的圖文視頻深度報道和分析。學者王榮認為,《今日美國》報的做法值得借鑒,其頭版最長的文字消息不超過三五百字,有的只有標題和副標題。然后把記者采寫、拍攝的更多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鏈接”到網絡上。報紙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網絡版的鏈接路徑,每個記者可在網上開設新聞博客,把報紙上容不下、發不全的聲像、圖文全部傳到網絡版或記者博客上,真正做到報網互相補充、互相聯動。這樣,報紙稿件可以寫短,版數可以減少,成本可以降低,效益可以提高,新聞信息資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利用,同時還可以適應讀者快節奏的閱讀需求。
四、全媒體報道對記者的要求
全媒體報道,就是利用多種手段獲取新聞資源,并將得到的新聞資源進行加工整合,生產出多樣式的、滿足人們不同需求的新聞產品。在整個環節中,記者主要負責新聞產品的原料采購及生產制作,在這個過程,記者需要注意三個問題:
1、新聞碎片化
全媒體記者要有新聞聚合的頭腦,適合各媒體的特點,發揮不同載體的不同組合產生的效應。要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等互動傳播的“新聞眼”,挖掘受眾的新聞資源,善于與受眾互動;要會寫文章、能拍攝、擅互動,熟練進行電腦、手機制作發布。此外,還要學會用畫面、聲音敘事。不僅要掌握視頻拍攝和剪輯的技術,還要掌握一些電視新聞的傳播規律和敘事技巧。同時,面對不同的新聞線索,可以很快判斷出這條新聞適合做什么樣的報道,是一般的消息?還是連續報道?或者是深度報道?然后根據獲取的新聞素材,進行整合加工,并制作成音頻、視頻、圖片新聞等等不同類型的產品,將新聞原料的新聞價值發揮到極致。
2、手段多樣化
作為全媒體記者,全方位掌握各種新聞傳播手段非常必要,視頻、音頻技術是一門學問。很多文字記者對文字有感覺,但對視頻、鏡頭的推拉搖移、電視剪輯等沒有太多的訓練。文字記者要向全媒體記者轉型,首先就要有從零開始的學習勁兒和勇氣。視頻新聞和電視新聞有相似之處,文字記者在掌握基礎的視頻技術之后,要花工夫對電視編輯有所鉆研。
為適應網絡傳播,記者還應學會制作DV、動畫等。掌握了這些采訪技能,就初步實現了向全媒體記者的轉變。
3、評論常態化
作為一名全媒體記者,不僅要在技術層面一專多能,更需要在思想上具有獨立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要學會在采訪過程中多問一些為什么?特別是在采訪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新聞事件和人物的時候,能夠在客觀、公正報道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獨立的點評,并能夠將這種評論體現在傳播終端,使之常態化,這是作為一名全媒體記者需要達到的一種更高境界。
在我國未來激烈的傳媒競爭中,要想生存下去,打造“全媒體”傳媒王國已成為各家共識,而順應潮流,努力向全媒體記者、編輯轉型已經成為當下媒體人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課題。在新媒體層出不窮的信息時代,培養一專多能的“全媒體”記者更是構筑現代傳媒集團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①張蔚蔚,《一個全媒體記者轉型的實踐與思考》,《新聞實踐》,2010
②羅鑫,《什么是“全媒體”》,《中國記者》,2010
③張惠建,《“全媒體”時代的態勢與路向》,《南方電視學刊》,2009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采訪部)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