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意識是報人的觀念體系和新聞價值觀,是影響其新聞工作的內在因素。民國初期,因社會的動蕩和轉型,知識分子報人的社會地位及職業意識都發生了相應轉變。為了實現通過言論控制社會輿論來接近“政統”、影響“政統”的目的,知識分子報人開始尋求一種新的表達方式。
【關鍵詞】報人 職業意識 “道統”觀念
所謂報人的職業意識,是指“包括新聞從業者對自我角色、媒體功能、倫理道德、工作自主性和滿意度等一系列問題的認知和評價”。民國初期,知識分子報人的職業意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辦報理念、受眾觀念、自身認知等都隨著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整體轉型而發生著重要的轉變。這種轉變實際上體現的是知識分子改變通向“政統”的途徑和方式,是報人作為知識分子為實現其通過言論控制社會輿論來接近“政統”、影響“政統”的目的所進行的新的嘗試和探索。
一、報人職業意識轉變的表現
隨著民國的建立,文化管制的放松,報紙的辦報理念逐漸專業化,受眾觀念愈加大眾化,自身認知趨于職業化,報人職業意識發生了轉變。
1、辦報理念專業化
第一,報紙定位從“傳承文化”到“肩荷重責”。清末報紙始終將傳統文化作為其立報之本,但隨著時代和環境的變化,報紙的輿論監督和社會教化的功能被著重地提了上來,報人對于報紙的看法從“大有益于天下”具體到了“肩荷此社會先驅推進時代之重責”。
第二,辦報方針從“雅俗共賞”到“各盡其責”。清末報紙大多數都是商業性質,盈利目的決定了其“雅俗共賞”的辦報方針。隨著民國建立與國家危亡日益緊迫,報人將報紙建設成為獨立的輿論力量,以“實際做”的精神體現著各盡其責挽救民族危亡。
第三,報道內容從“無所不包”到“國計民生”。清末諸多報紙中,大量的社會新聞和有關洋務等的時政消息成為主要報道內容。民國初期,報人開始系統研究國際經濟與政治形勢,以求我國我民族走向富強,并且將言論的重心放到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公正輿論上來,起到報紙輿論監督的作用。
2、受眾觀念大眾化
清末報紙雖然一直宣稱以一般百姓為讀者對象,將普通市民百姓作為其目標受眾,但由于社會條件的限制,最主要的讀者還是具有一定文化層次和經濟基礎的知識分子階層,很大一部分是士子和官員。民國建立之后,報紙加強了社會教化與輿論監督的作用,在讀者取向上實現將廣大的市民群眾作為其主要目標受眾,做到了言論為公眾負責、為社會負責、為民族負責。
3、自身認知職業化
隨著報業的發展和人們對于報紙認識的加深,民國建立之后,報人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報人對自身的看法也發生變化,認為應該“保有職務上精神之自由,不能視為機械的,或如其他被雇之使用人員”。報人之前的社會記錄者角色與旁觀意識趨于監督者與干預意識;倡導者角色與啟蒙意識趨于參與者與民主意識;教化者角色和領袖意識趨于解釋者與服務意識。
二、報人職業意識轉變的原因
中國知識分子從十九世紀下半葉伴隨著社會激蕩開始了痛苦的歷史轉型。知識分子報人的職業意識也伴隨著整個社會和知識分子階層的轉型開始了轉變。
1、時代劇變成為報人職業意識轉變的社會環境
中國報業興起之時正是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逐漸加深之時,中國大門既開,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內部意識的萌起共同主宰著清末的社會思想,知識分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著艱難的徘徊與抉擇。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這意味著今后知識分子不可能通過科舉這條路來實現致仕,由此知識分子開始謀求其他的道路,為自己的前途創造更廣闊的舞臺。
民國建立之后,雖然封建專制統治的本質沒有改變,但基本上確立了自由的新聞體制,新聞事業有了發展。同時由于軍閥忙于爭權奪利,對于社會的控制力度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五四思潮的沖擊下,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開始更多地影響到中國知識分子,他們逐漸實現轉型,開始更廣泛地活動在剛剛建立起來的社會公共領域中。另外,國家和民族危亡也在愈加刺激著知識分子的心理,救亡圖存的理想和愈加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社會責任感也在激勵他們為達到國家富強、實現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而不斷努力。
2、“道統”與“政統”的糾結與轉移
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一直為“道統”和“政統”之間的關系而糾結。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價值觀中一直有著無法割舍的入世情結,認為只有致仕參與國家政治才是正經的出路。但是現實卻與知識分子的理想不同。由于知識分子自身思想的局限性,無法有效地將其自身的精英主義色彩和社會大眾需求相協調,同時由于“政統”專制不允許其他異議的存在,知識分子很難被吸納進政治管理中心,只能自發地形成“道統”來與“政統”進行博弈。
在專制政治下,自恃清高的“道統”始終無法擺脫“政統”的控制,知識分子便擁有了兩種心理,一是“政統”的人生追求,二是“道統”的人格底線。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內心先天的“道統”底線與“政統”追求相糾結,迫使他們不可能成為離經叛道的革命者,只能成為盡量接近“政統”的思想家。只要還存著一絲致仕的希望,仍然停留在傳統階段的知識分子就不會放棄。
科舉制度的廢除,知識分子受到“政統”控制的壓力較之前減輕了許多,一方面使得較為先進的一批知識分子主動獲得了解放的機會,他們由此積極投身于社會的各個領域,開始建設公共領域,在報紙、出版等領域積極活動;另一方面致仕夢破滅了的知識分子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出路,他們將興起的公共領域作為舞臺,開始了新的追夢。
3、公共領域的興起和發展
科舉制度廢除之后,眾多知識分子被釋放到更廣闊的社會大舞臺上,除卻他們中的一些人投身商界之外,更多的人仍然是在文化領域積極活動,營造出了一種新的社會文化環境,這種文化環境就是近現代知識分子創建的社會公共領域。這種公共領域,是“在傳統廟堂之外的知識分子活動空間”,是廣大知識分子從傳統專制體制下解放出來之后集中營造出的一種社會文化環境。正是在這種全新的新環境中,知識分子面臨和完成著新的歷史選擇和人生定位。
具體到報紙來說,一方面其內容編輯人員一直都是知識分子,仍然保持著知識分子以“道統”自居的心理特點;另一方面,民國之后,報館的經營管理模式大多是西式的,其企業文化也必然受到西方文化的滲透。這樣,報紙作為當時社會公共領域的一部分,尤其能夠集中體現當時公共領域的特點。報紙的發展體現了公共領域的發展趨勢,知識分子報人的轉變也代表了當時知識分子階層的整體轉變。
正是在建設公共領域的大環境下,知識分子報人完成了從科舉專業知識分子向公共領域知識分子和職業報人的轉變,他們不僅擁有著廣博的思想文化知識,同時對于辦報理論、新聞業務等也有了更深的掌握,并將之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這些知識分子報人不再只將眼光盯在科舉致仕上,而是在各自具體的崗位上展現出了知識分子進行“道統”的另外一種形式。
4、報人社會地位的提高
在封建專制社會中,由于“道統”觀念在知識分子心中的地位,他們認為只有參加科舉才是正途,認為參加新聞工作是與讀書人身份不相符的。并且當時社會上的知識分子都醉心于科舉,只有少數人肯從事新興的新聞事業,對于報人“不僅官場中人仇視之,即社會上一般人,亦以其搬弄是非而輕薄之”。
但是隨著新聞報業的逐漸發展壯大,報紙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報紙言論對于社會輿論的影響越來越大,報紙在社會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社會對于報紙和報人的看法也逐漸改變。報業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正業,知識分子投身報業再也不是“秀才下海”,不再是偷偷摸摸的,而是光明正大地將新聞報業作為正當的職業和高尚的事業來投身其中。隨著梁啟超等一批優秀知識分子的投身報業,報人的社會地位開始出現大的改變。到了“五四”之后,思想解放帶來了知識分子整體的活躍,通過蓬勃興起的新聞報業和出版業,知識分子用思想和知識來與社會大眾進行更廣泛的交流,社會上對于報人有了全新的認識,報人的社會地位也有了明顯提高。
總之,知識分子投身報業并不是為了報業而報業,只是因為沒有了通過書院集會清議、通過科舉致仕實現“政統”的途徑,從而不得不將眼光投向剛剛興起的公共領域。隨著報業的發展和公共領域的興起,報人發現報紙也是實現“道統”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于是通過這個新的平臺開始了走向“政統”新的征程。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促進了報業的發展和報紙地位的提升,報紙的發展促進了知識分子報人“道統”觀念的變化,觀念的變化帶來了報人職業意識的轉變。但是,無論知識分子報人怎樣改變其職業意識和內心控制“道統”的方式,其追求知識分子通過言論控制社會輿論來影響“政統”的目的都沒有改變。■
參考文獻
①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史教研室 編:《中國新聞史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②楊光輝、熊尚厚、呂良海 等編:《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新華出版社,1986
③陸曄,《新聞從業者的媒介角色認知——兼論輿論監督的記者主體作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2):86-91
④張濤甫,《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轉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22-126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實習編輯:張興宇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