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媒時代,多媒介交融,交流與傳播追求個性化、互動性的現實背景下,報告會還有怎樣的價值?報告會的傳播效能又將如何優化?本文以麥奎爾的傳播模式論為理論依據,提出報告會的傳播意義和價值,以及優化傳播效能的一些運作策略。
【關鍵詞】報告會 儀式模式 傳輸模式 傳播效能
從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會到優秀大學生事跡報告會,從國家級的大型報告會到各個地區自發組織的報告會,近年來,報告會作為一種宣傳手段和傳播方式,仍然有著勃發的生命力。在傳媒時代,多媒介交融,交流與傳播追求個性化、互動性的現實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弘揚它的生命力?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一、報告會的性質、類型及傳播價值
1、報告會的性質和類型
什么是報告會?一直以來并沒有嚴格的規定。筆者認為,報告會是一種由報告人或者報告團體圍繞某一主題對受眾進行說明、宣傳或勸說的面對面的傳播形式。
常見的報告會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時政型報告會、學術型報告會和事跡型報告會。它們在主題、目的、報告人和受眾等方面的特點如下表所示:
2、報告會的傳播類型與傳播模式
根據傳播的方法和內容,人類的傳播主要有四種類型:內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內向傳播指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個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因此是個體內部的傳播。人際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是兩個行為主體之間的信息活動。組織傳播指組織所從事的信息活動,包括組織內傳播和組織外傳播。大眾傳播是指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
報告會是報告人與受眾面對面的交流,具有人際傳播的特征;報告會是由特定的社會組織組織的傳播活動,可以在特定組織內部進行,也可以拓展到組織外進行,具有典型的組織傳播的特點;報告會以“一對多”的形式進行傳播,又兼具大眾傳播的特點。由此可見,報告會融合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三種傳播方式。
英國傳播學者麥奎爾在他的《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傳播的四種模式,其中傳輸模式和儀式模式,典型地體現了傳播的傳遞觀和儀式觀。從傳播的目的、功能和價值看,傳輸模式的傳播目的主要是控制,儀式模式的傳播目的主要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傳輸模式的功能和價值主要在于信息的傳遞,儀式模式的功能和價值主要是意義的分享。在參加儀式的過程中,人們并不關注是否學到什么新東西,而是注重在儀式程序中使特定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得到描述強化。①
從傳播模式理論視角看,報告會的傳播模式融合了傳輸模式和儀式模式。時政和學術型報告會信息傳播功能強,是較為典型的傳輸模式。事跡型報告會在傳播人物事跡,號召受眾學習先進人物的過程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主流價值觀得到描述和強化。由于受眾是以團體和共同身份形式聚集在一起的,在具有神圣典禮的儀式氛圍中,可以獲得一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參加事跡報告會的過程中,受眾也許并不能獲得具體而實用的信息,但特定的氛圍,卻能不同程度地讓人得到心靈凈化、情感滿足、精神升華。因此,事跡型報告會具有鮮明的儀式模式特征,并具有傳輸模式和儀式模式高度融合的特征。
3、報告會的傳播意義和價值
報告會的形式由來已久,雖然有單向性、宣傳色彩濃厚等不足之處,但仍然有一定的傳播魅力,這與當今的時代背景和報告會自身的特點是分不開的。
報告會滿足了受眾對信息差異化的需要。在信息時代,受眾獲得信息的方式有很多,報告會并不是一個快速、全面獲取信息的渠道,但是報告會是獲得真實、深度信息的有效途徑。報告會的報告人都是在某一領域取得特殊成就的代表,報告人知識結構全面、準備充分、可信程度高。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與報告會傳播的信息之間在時效性、真實性、深度性等方面都有明顯差異,可以滿足人們多方面的信息需要。同時,報告會將人們聚集到一起,滿足了人們社會性認同和歸屬需要。
報告會兼具傳輸模式與儀式模式的傳播優勢。從傳輸模式功能來看,報告會的目標明確,過程可控且有效,可以實現信息的傳送和認知,實現宣傳和動員的傳播效果。從儀式模式功能來看,信息發送者和接收者互動性強,現場效果好。拋開內容不談,報告會這種形式本身就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表社會和諧、樂觀向上的符號,再加上報告會積極向上的內容,共同組成了樂觀積極、社會整合的指向。
二、優化報告會傳播效能的探討
綜上所述,報告會的傳播意義和價值不容置疑,但傳播困境也不可忽視。其主要困境是:報告會的內容指定性集中性強,多元性弱,如果受眾不認可其主題,則很難實現傳播效果?!耙粚Χ唷钡膫鞑バ问剑瑔蜗蛐暂^強,受眾被動接受,沒有選擇權。傳播效應短暫,后續效果不明顯?,F場效果與后續效果難以統一。
要緩解這些困境,需要在運用傳播理論、遵循傳播規律的基礎上,探尋其運行規律和運作策略。具體而言:
1、以儀式模式為核心的運行規律
儀式是“組織化的象征互動與典禮活動,用以界定和表現特殊的時刻、事件或變化所包含的社會與文化意味”。②報告會的目的是引起受眾對于社會或文化的關注和共鳴,要實現這一目的需要傳播者抓住“特殊的時刻”——如重大節日和紀念日;“事件”——如長江大學學生見義勇為舍己救人;“變化”——如大學新生從高中生向大學生的轉變。抓住報告會進行的合理時機,更容易有效地進行儀式傳播,引起受眾的關注和共鳴。此外,報告會也需要合理的頻率,需要傳播者根據受眾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選擇一個或幾個時機進行,否則會引起受眾的反感,因此合理頻率的把握也是非常關鍵的。以大學生報告會為例,在新生入學階段,抓住新生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和迷茫心理,開展優秀大學生報告會是非常必要的,但大學生群體熱衷于追求新鮮事物,如果短期內舉行多場報告會,會引起學生的排斥心理,因此大學生報告會以一個學期或一學年一次為宜。其它報告會的運行也是如此。
2、從傳者中心向受眾中心傾斜的運作策略
“儀式傳播取決于共享的理解和情感”。③報告會的效果取決于傳播者和受眾雙方,但目前報告會的局限性在于傳播中心和傳播單向性。雖然報告會不可能完全做到以受眾為中心,但起碼需要向受眾進行傾斜。實現向受眾傾斜就需要讓受眾在報告會中的運作環節和過程中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從報告會的選題開始就要有受眾的參與。如讓受眾推薦報告人和報告選題,讓受眾參與報告會的策劃,特別是形式的策劃。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報告人、選題和形式滿足受眾需求。在報告會過程中增設現場互動環節,適當加入一些綜藝元素,調動受眾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在報告會后采取問卷反饋、回訪等互動形式延續傳播效果。這些都是從傳者中心向受眾中心傾斜的運作策略。
3、促進傳輸模式和儀式模式互動
根據上文的調研分析,受眾對儀式功能的認同多于對傳輸功能的認同。儀式模式與現場效果關系密切,而傳輸模式與后續效果密切。如果報告會只側重儀式功能,忽視傳輸內容,就無法實現長效的影響力,報告會就變為一場沒有內涵的“表演”,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反之,如果報告會只重視傳輸功能,則很難吸引到受眾的關注,很難實現最基本的傳播,也就談不上長遠的傳播效果了。因此,要實現最有效的傳播,就需要促進兩種模式的互動。既要策劃好現場效果,吸引受眾在視聽上的注意力,也要深入挖掘報告精髓,引起受眾在精神上的共鳴。
4、對報告內容和形式精細加工
美國學者瑞克·威廉提出了文化傳播的全平衡理論。④這一理論在對傳播過程中的認知現象解釋的基礎上,強調認知平衡和傳播平衡的關系。認知的平衡包括理性、感性和個人經驗的平衡。傳播平衡包括傳播者獨特體驗和理性思考與感性表達的平衡。全平衡認知的步驟為:從直覺上的認知到相關的理性認知;再到結合自我特點的綜合認知;然后更新個體內在的象征系統,以得出綜合印象。
根據全平衡理論,受眾對報告會全平衡認知的步驟為:受眾通過視和聽對報告會有基本的感性認識,然后隨著報告內容的深入,得到相關的理性認知,結合自身經驗和特點,會對報告會有綜合認知,然后根據綜合認知更新自身的認知系統,最后得出綜合印象。報告會最佳傳播效能的實現,最終體現在受眾能根據報告內容更新自身認知系統。
報告會最佳傳播效能的實現程度,與其內容和形式精細加工的程度密切相關。如哪些內容主要和如何實現儀式功能相關,哪些內容主要和如何實現傳輸功能相關;哪些形式主要是為了刺激感官、滿足愉悅心理,哪些內容要引發和如何引發理性思考;整場報告會感性表達和理性表達怎樣比例合理;怎樣加入其它元素等等。
綜上所述,報告會作為一種宣傳手段和傳播方式,仍然有著勃發的生命力。但要實現其傳播價值并優化其傳播效能,就需在探析其傳播模式的基礎上,研究一些具體的運作策略?!?br/> 參考文獻
?、賉美]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華夏出版社,2005
②[美]約翰·菲斯克 著,李彬 譯:《關鍵概念:傳播文化與研究辭典》[M].新華出版社,2004
③[英]丹尼斯·麥奎爾,[瑞典]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苋螑偅骸兑曈X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ㄗ髡撸耗暇├砉ご髮W傳播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
實習編輯:張興宇
責編:周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