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粉絲”作為一個群體,在眾多娛樂事件中吸引著人們的視線,社會變遷的影響在“粉絲”群體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文章試圖從社會變遷的角度對粉絲文化進行分析,以求梳理粉絲文化形成發展的脈絡,并對粉絲文化的走向提出見解。
【關鍵詞】社會變遷 粉絲文化 互聯網
在社會學中,社會變遷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它指一切社會現象發生變化的動態過程及其結果。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開啟改革開放進程以來,中國社會產生了激烈的變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都發生著劇烈的變革。在此背景下,作為個體的人的狀態也有了顯著的改變。
“粉絲”是英語“fans”的音譯。他們是一群特殊的大眾文化接受者,他們專注且深度投入與他們所欽慕或所崇拜的特定的明星、名流、電影、電視節目、流行樂團等,對于這些欽慕對象他們了如指掌,即使是細枝末節的信息,他們也都能說得頭頭是道,而對于自己喜歡的對白、歌詞、片段,可以隨口就來、引用無誤①。文化學者費斯克認為,粉絲與普通人的區別在于“過度”,即他們常常對某些特定的媒介內容表現出超乎常人的喜愛和強調。
一、“前網絡時代”的粉絲文化
盡管“粉絲”一詞在最近幾年才被發揚光大,但事實上其在歷史上早有雛形。宋人對蘇軾的詩畫才情崇拜有加,朱弁的《風月堂詩話》云:“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亦記載:“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盛”。
中國戲曲從漢代起已有兩千余年歷史,隨之產生的“戲迷”也存在了兩千余年。戲迷聽戲時,雙目微閉,搖頭晃腦,隨著音樂的變化輕打節拍,低聲吟唱。盡管戲迷們對那些曲目早已爛熟于心,卻仍時時回味,樂此不疲。長久以來,戲曲以其聲色結合的表演方式、充滿沖突的故事情節及簡單通俗的對白示人,并同戲曲本體所展示出來的文化內涵相結合,迎合了受眾的精神需求,激起了他們的共鳴;戲曲演員鮮艷華麗的裝束妝容和花哨瀟灑的動作也滿足了受眾的審美需求。同時,戲曲以其樸素市井的姿態,也歡迎戲迷的捧場和參與。正因為此,中國戲曲長盛不衰,其中,昆曲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京戲更是被譽為“國粹”。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常常追看露天電影,八九十年代的《射雕英雄傳》、《渴望》等電視劇的播放也都造成了萬人空巷的情景。在那個社會還未完全開放、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同樣匱乏的年代,為數不多的文藝作品成為了大家的精神食糧。
在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相對固定和單一的長久的歷史環境下,觀眾們之所以成為“粉絲”大多是出于自己單純的審美需求,他們僅僅因為“偶像”自身形象和表演風格的“美”而被吸引。同時,因為傳播方式的局限,“粉絲”缺乏交流與聚合的平臺,只能在小范圍內交流自己的感受;“偶像”作為被仰視的對象,作為普通民眾的“粉絲”也沒有渠道與偶像直接交流。此外,囿于傳統文化和觀念的影響,“粉絲”對“偶像”的支持也相對理智和克制。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粉絲”更大程度上只是個人的行為,嚴格意義上來說并未形成“文化”。
二、網絡時代的粉絲文化
隨著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大眾社會逐漸形成。上世紀末,互聯網開始普及,數字化技術跨越了地域和時空的隔閡,改變了個體之間的交流方式,更大大加快了社會變遷的深度和速度。在此背景下,大眾傳播中的一部分特殊的受眾——“粉絲”群體浮出了水面。
1、技術變遷使粉絲文化成形
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大眾媒介和受眾長久以來單一的傳受模式,這使得“粉絲”與“偶像”和大眾媒介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網絡為“粉絲”們提供了一個公共空間。媒介形象將那些互不相識的人們集合了起來,形成了一個頗具時代特征的“闡釋性社區”。網絡上,各大明星論壇貼吧集體火爆,在這些虛擬社區中,“粉絲”們團結在以“偶像”為精神中心的周圍。他們自由地交流著屬于他們自己的話題,充分地展示著話語權。這樣的公共空間的開辟直接導致了“粉絲”群體的形成。
如搜狐網CEO張朝陽指出的,互聯網對社會變遷的影響所體現的大趨勢就是信息民主化,它把傳統的社會權威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