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領導人活動的報道如何做到“三貼近”是個重要的新課題。本文結合筆者自己的電視新聞實踐經驗,提出在領導人活動的報道中做到“三貼近”,就是要把新聞宣傳的內在規律和“三貼近”的本質要求結合起來,找準黨心、民心的共通點,把握黨和人民群眾愿望的會聚點,捕捉黨的親民、愛民的閃光點,抓住報道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創新點,從而實現對領導人活動報道的質的突破。
【關鍵詞】領導人活動 報道 三貼近
作為地方電視新聞媒體,對領導人活動的報道是其新聞宣傳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克服這類報道中直接、表面、一般化的通病,把握新聞宣傳“三貼近”的原則,在報道內容和形式上不斷探索創新,從而把對領導人活動的報道做得更有吸引力、感染力,使觀眾想看、喜歡看呢?
筆者認為,做好領導人活動的報道,關鍵要深刻領會“三貼近”原則的本質和核心。胡錦濤總書記多次指出,新聞宣傳工作應該堅持“三貼近”的原則,從“以民為本”出發,努力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溫家寶同志在視察中央電視臺時指出:“電視鏡頭要更多地對準群眾,電視報道要更多地反映廣大群眾的意愿?!毙侣勑麄鳌叭N近”的原則,就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其核心和本質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群眾是否擁護、是否贊成、是否高興和答應作為我們新聞宣傳得與失的最高標準。
從新聞宣傳“三貼近”原則這個最本質的要求出發,不斷增加報道的針對性、實效性,體現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要求我們在做好領導人活動的報道中,首先要做到“心的貼近”?,F代傳播學認為,出于對整個人類自身及生命和生存的關切,人與人之間有著潛在的心靈交換、比較和相互評價的愿望。在現代信息社會中,這種愿望更多的是依賴新聞所傳遞的信息來實現的。那么,如何實現新聞報道的“心的貼近”?這要求我們必須從新聞采訪的獨特規律和思維方式出發,充分調動我們的新聞敏感和新聞預見能力,在新聞事實的提煉能力上下功夫,通過對現象的判斷和認定,尋找出最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最能與廣大群眾形成“心的貼近”的新聞主題和報道體裁,最大限度地體現報道的價值量。
具體來說,在領導人活動的報道中要做到“三貼近”,就是要把新聞宣傳的內在規律和“三貼近”的本質要求結合起來,找準黨心、民心的共通點,把握黨和人民群眾愿望的會聚點,捕捉黨的親民、愛民的閃光點,抓住報道內容與形式的結合點,從而實現領導人活動報道的質的突破。
首先,要找準黨心、民心的共通點
共通點就是“心的貼近”的觸發點。中國共產黨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領導干部,心系群眾,執政為民是其本色。因此,在報道中,找準黨心、民心的共通點,就能反映出黨的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是心心相映的。
2005年5月31日晚,新邵縣太芝廟鄉、潭府鄉境內突降特大暴雨,引發了三百年一遇的特大山洪災害。災情牽動了各級領導的心。從第二天(即6月1日)起,國家民政部、湖南省委、省政府、邵陽市委、市政府等各級領導冒著滂沱大雨,走過險峻泥濘的山路,迅速趕赴災區了解災情、慰問災民、指導抗災救災工作。記者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步行數十公里,用攝像機搶拍了一組組珍貴感人的鏡頭:村民家中,領導深夜在燭光下研究災情;沖毀的山路上,領導拄著拐棍奮力前行;倒塌的房屋邊,領導指揮醫務人員迅速展開救援;災民家中,領導緊握著災民的手,為他們送去黨的關懷和溫暖……事實證明,災難面前,黨的領導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心連心。新邵縣太芝廟鄉7名鄉干部得知災情后,首先想到的是通知村民向高處轉移,在途中突遇特大山洪,其中6名不幸因公殉職,只有1名生還。追悼會上,被他們叫醒得以生還的鄉親們悲痛欲絕,怎么也不敢相信一心只想著群眾的好干部就這樣走了。正是這群舍生忘死的平凡干部架起了黨心和民心的橋梁。記者在災區采訪后以最快的速度陸續發回報道30多篇,極大地鼓舞了災區干部群眾戰勝災害、重建家園的信心和斗志,同時也讓廣大群眾深深感受到了無論何時何地,黨心、民心是一條心。
其次,要把握黨和人民群眾愿望的會聚點
會聚點,就是新聞的價值取向的濃縮和把握共同的利益產生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的價值取向產生的是情感的共鳴。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的領導干部有責任做到恪守為民之責,多辦為民之事。因此,在報道中,把握了黨和人民群眾愿望的會聚點,就能反映出領導干部在為民服務上全心全意的。
2008年12月中旬,邵陽市委、市政府領導對省委、省政府8件實事和市委、市政府11件實事展開全面檢查驗收。記者發現,這些為民實事的落實情況既是各級黨委、政府關注的重點,同時又是廣大人民群眾期盼已久的。于是,記者把“邵水四橋與邵陽大道的建設”、“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等11件實事的進展以及領導人的檢查情況逐一進行了詳細的報道,做到了讓領導、群眾“兩頭都滿意”。
2009年6月4日,記者在新聞中報道了隆回縣石門鄉橫亭村“水質存在污染問題,近千名村民飲水困難”后,此問題馬上引起了邵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就在報道播出后第二天上午,邵陽市市長率領國土、環保、衛生、煤炭、扶貧辦、廣電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專程來到橫亭村現場辦公,幫助查找原因,尋求解決辦法。當得知橫亭村的水質問題主要是由于地下水的硫化亞鐵超標之后,市長當即表示不管是采用凈化水源還是尋找新水源的辦法,一定保證村民在一個星期內喝上干凈水、衛生水。一個星期后,記者在橫亭村再次采訪中發現,近千名村民飲水難的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第三、要善于捕捉黨的親民、愛民的閃光點
閃光點就是聚焦點,是新聞事實與情感相輝映的產物,是新聞價值量的黃金分割點。情為民所系,心為民所慮。黨的優秀領導干部總是心里時刻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做到了重民而不輕民,愛民而不怨民。因此,在報道中找到了親民、愛民的閃光點,就能反映出領導干部的愛民之心,讓報道更具人情味,更生活化,更有魅力。
2010年12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冒著嚴寒,在北京市實地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在廉租房住戶郭春平家的家中,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就抓住了這段親民、愛民的閃光點,在報道中用了一段現場同期聲——胡錦濤親切地同主人拉起家常:“家里幾口人?什么時候搬到這里的?以前的居住情況怎么樣?”郭春平告訴總書記,“過去一直沒有固定的住處,現在才有了家的感覺,心里特別踏實。”胡錦濤問,“一個月租金多少?能不能承擔得起?”郭春平笑著回答,“一個月77塊,承擔得起。”胡錦濤對她們說:“看到你們家居住條件有了改善,我感到很高興。黨和政府特別重視民生問題,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一步還會進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在報道領導人活動時運用這種閃光的細節,能夠使受眾直觀地了解到領導作為普通人的一面,感受到其平易近人、愛民親民的作風。可以說,閃光的細節描寫使新聞更加“貼近群眾”,拉近了受眾與新聞的距離,從而也大大拉近了受眾與領導人的情感距離。
第四、要“量體裁衣”,根據內容選擇不同體裁,不斷激活報道的“創新點”
江澤民同志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新聞宣傳更好地把握時代性,具有針對性就必須不斷創新,在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上更加豐富多樣,不拘一格。
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是邵陽市最貧困的高寒山區之一,被稱為“隆回的西藏”。記者跟隨當時的邵陽市委書記蔣建國三上虎形山瑤族鄉。第一次主要是慰問受冰凍災害的困難群眾。記者根據這方面的內容寫了一條消息:《噓寒問暖暖民心:蔣建國到隆回虎形山慰問困難群眾》。第二次正好是農歷12月24日,是我國傳統的小年,記者于是發回了一條新聞特寫《蔣書記與瑤胞過小年》。記者第三次上虎形山時,了解到蔣書記已經是第六次上虎形山了,為了該鄉的公路交通、學校教育、藥材種植、特色經濟等,蔣書記曾幾次上山現場辦公。記者在深入采訪后,創作了三集系列報道《情牽虎形山》。三次不同體裁的報道,充分展現了領導干部實實在在的為民之心,愛民之情,大大增強了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總之,要增強領導人活動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到“三貼近”,就要求我們要做到胡錦濤同志指出的那樣,深入群眾,立足于火熱的現實生活,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從群眾中獲得力量,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把思想性、指導性與可視性、可聽性結合起來,就能讓我們的報道緊扣群眾的思想脈搏,吸引群眾的關注,引發群眾的共鳴。只有這樣,對領導人活動的報道才能出風格,出特色,才能更有效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ㄗ髡邌挝唬汉鲜∩坳栯娨暸_公共頻道)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