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民主政治的進步,社會公眾參與意識日漸成熟,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越來越關注,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公眾參與程度越來越高。在監督中彰顯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和民生情懷,要善于研判,準確把握,主動介入,積極搭建反映和引導熱點難點問題的引領性平臺;要關注百姓生存、百姓意識、百姓情懷,整合各方力量助推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要加大對社會公共領域和公共事務的關注力度,積極傳播現代公民意識。
【關鍵詞】主流媒體 輿論監督 民生情懷
“重視傳播媒介的輿論監督,逐步完善監督機制,使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置于有效的監督之下。”“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直接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部門要實行公開辦事制度,把黨內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結合起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在黨的十四大報告和十五大報告中,對輿論監督都采取了非常積極的態度,直接指導、支持了輿論監督活動的蓬勃開展。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1991年制定,1994年、1997年兩次修訂)在第一條中明確要求新聞工作者“勇于批評、揭露違背人民利益的錯誤言行和消極腐敗現象,積極、正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這說明我國新聞界已經把實行輿論監督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的、神圣的職責。
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同時也是社會轉型矛盾的凸顯期。這個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熱點難點問題多。而與此同時,隨著社會民主政治的進步,社會公眾參與意識日漸成熟,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越來越關注,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公眾參與程度也越來越高。在監督中彰顯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和民生情懷,應是新形勢下地方黨報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問題。
善于研判,準確把握,主動介入,積極搭建反映和引導熱點難點問題的引領性平臺
在包括熱點難點問題在內的輿論監督中如何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這一命題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2010年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強調:要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充分發揮媒體凝聚力量、推動工作的積極作用。地方黨報應是地方黨委政府處理和化解熱點難點問題的建設性力量,是地方民眾了解和表達熱點難點問題的可信任渠道和地方社會輿論反映和引導熱點難點問題的引領性平臺、是社會公眾反映熱點難點問題的“代言人”。
作為地方黨報,對本地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一直面臨“報與不報”和以何種方式“報”的困惑。實踐證明,只有“關注群眾”,報道才能被“群眾關注”。越是和群眾利益關聯度高的報道,其輻射面越廣,影響力也越大。而熱點難點問題正是群眾所關注的,也最需要輿論引導。在熱點難點面前,作為主流媒體的地方黨報,既不能不報,也不能“有聞即報”。不報會失去話語權、影響力和公信力;而不作篩選的“有聞即報”,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甚至會給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添亂,不利于和諧與穩定。因此,地方黨報既要善于發現和敢于觸及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更要按新聞傳播規律對社會熱點難點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積極搭建地方黨委政府與社會公眾溝通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強有力的輿論監督促進問題的解決。
新聞媒體有著與地方黨委政府所不同的信息渠道,能了解到地方黨委政府所沒有了解而又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也有可能是平常所疏忽的信息。而作為信息提供者的社會公眾,其政策水平、表達水平等都有一定的局限,如對有的問題不知向哪個部門投訴,不知有關問題的政策和法律規定。而地方黨報的新聞工作者,對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職能、工作開展情況,比一般的社會公眾更加了解,對地方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有更全面的掌握。因此,地方黨報要在地方黨委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起到良好的溝通作用。把社會公眾所反映的問題,以合適的方式及時傳遞到合適的部門,更好地實現“下情上達”。特別是在互聯網條件下,現實社會中的矛盾和問題、各方面的利益訴求和主張,包括不理性的情緒、虛假的信息,都會被網絡聚合、放大,形成輿論熱點。因此,地方主流媒體要善于研判,準確把握,主動介入,快速應對。近年來,蕪湖日報報業集團圍繞上述任務作了一些積極探索和嘗試。
輿論監督要關注百姓生存、百姓意識、百姓情懷,整合各方力量助推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
最近幾年,蕪湖城市建設大大提速,交通安全設施及時跟進,但規范化操作和管理仍存在少數盲區。根據蕪湖新聞熱線讀者反映,《大江晚報》夜班記者實地探訪發現,作為貫穿市區南北的一條主干道,濱江南路沿途9個路口,或雖有信號燈而未設視頻監控,或安裝了視頻監控信號燈卻不亮,9個紅綠燈8個成了擺設,有駕駛員闖紅燈后未見處罰,據此認定“電子警察”是“唬人”的,導致過往車輛大多超速,遇到紅燈也熟視無睹。該報道見報后,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組織力量對濱江南路的交通安全設施的設置進行專題調研,規范了“電子警察”的操作,對超速司機形成震懾,使該路段交通安全狀況大大改善。
貫穿蕪湖市區的明渠保興垾一度污染嚴重,水質惡化,垃圾漂浮,蚊蠅孳生,被稱為蕪湖的“龍須溝”。經政府投入數億元歷時3年整治,初步呈現清水淙淙、綠樹成蔭的景象。但好景不長,由于少數市民素質低下,加之缺乏強有力的管理懲戒手段,明渠水體及沿岸景觀帶“臟亂差”回潮嚴重。記者敏銳發現了這一問題,經深入采訪,查找問題癥結,寫出“共同呵護:不能讓保興垾再成‘龍須溝’”,引起各界廣泛關注并深刻反思,不少市民就構建長效管理機制提出建議,他們認為,與改造保興垾的難度相比,最難的是居民自身文明素質的提高,不能因為少數人的不文明行為,影響大多數居民的利益,讓城市形象為之蒙羞。市政府分管領導以及環保、建設、城管等部門更是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整改措施,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市民環保意識,自覺養成不向渠內亂扔垃圾、不在渠內清洗穢物的習慣,同時敦促有關部門施行聯動管理,堅持嚴管重罰,對不講社會公德的惡習形成震懾。
改建、新建菜市場是政府實施的菜籃子民生工程之一。僅2009年,市區新、改建的菜市場就達22個,為居民創造了舒適、整潔的購物環境。但由于管理上的差異,同樣是新菜場,“風景”卻迥然不同,使投資效益打了折扣。記者經過多方調查,選擇新都花園和天香苑兩個菜市場作為范本,剖析了“一個亂糟糟一個清爽爽”的成因,并提出應對之策。報道直接引用被采訪居民的呼聲:“菜市場建得好更要管得好!”促進了有關部門的整改,發揮了黨報輿論監督作用。
加大對社會公共領域和公共事務的關注力度,積極傳播現代公民意識
蕪湖日報報業集團的熱點難點問題輿論監督在關注百姓生存、百姓意識、百姓情懷的同時,加大對公共生活領域的關注,積極傳播現代公民意識。在題材選擇上加大對社會公共領域和公共事務的關注力度,如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重大題材,做到真實、客觀、公正,事實準確,批評中肯,并逐項提出整改意見。集團建立“輿論監督一周專報”制度,定期在內刊《蕪湖報業信息》發布,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分管領導,同時送達被監督單位。以2010年12月7日《大江晚報》刊發的市民反映小區停車位問題的報道《一年漲數萬元 卻沒有產權 這樣的停車位買還是不買?》為例,“輿論監督一周專報”給出的對策建議是:該稿件為曝光報道。在我市部分住宅小區,存在買得起車卻買不起高價停車位、部分住宅小區“逼車入庫”等現象。建議市住房和城鄉建委牽頭,會同市重點工程局、市建設投資公司、市城鄉規劃局、市物價局、市物業管理處等有關方面,對此進行“會診”。一是對現有住宅小區,屬于停車位建設和管理欠缺的,采取針對性措施,緩解停車位數量有限、管理無序、收費不規范等問題。二是把停車位建設納入今后住宅小區建設的統一規劃,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三是加強價格指導和執法,規范停車位的收費標準和行為。經市領導批示,有關部門正在整改中。
近幾年,蕪湖舊城區、棚戶區改造力度不斷加大,相當一部分市民住房條件得到改善,但仍有少數地塊的危舊房屋成為“被陽光遺忘的角落”,而這部分居民大都屬于困難群體,啟動上述地塊的危房改造對體現公平公正、提升居民幸福指數意義重大。《大江晚報》于2010年11月2日以“身處危舊房屋 多方奔走呼吁 堂子巷一帶的老城區居民盼搬遷”為題,在“有困難找晚報”專欄推出,引起屬地政府高度重視和積極回應,第一時間啟動拆遷改造方案。《大江晚報》旋即于11月5日刊發記者的跟蹤報道“堂子巷一帶居民要搬遷了 2400多人將告別危舊房”。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并向公眾反饋,僅用了3天時間,效率之高、效果之好,應該說是一次成功的輿論監督范例。
蕪湖日報報業集團發揮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的優勢,多年來積極傳遞和反映市民的意見和呼聲,成為黨和政府與基層群眾之間的“連心橋”,集團旗下《蕪湖日報》的“民生·熱線”、《大江晚報》的“熱線新聞”版均得到了廣大讀者的普遍認同。《蕪湖日報》和《大江晚報》分別躋身“中國地市黨報品牌十強”和“中國十大最具成長性地市報”行列。
(作者單位:蕪湖日報報業集團)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