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求專題的新穎、厚重和典型,是《知音》雜志成功的奧秘所在。《知音》雜志的做法同樣值得電視人的借鑒。
【關鍵詞】電視專題 收視率 《知音》
曾幾何時,電視節目專題在中央電視臺、省級電視臺乃至地市電視臺都是紅紅火火。以央視的“實話實說”安徽衛視的“東方紀事”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電視專題節目占據了電視節目的黃金時段。然而,隨著選秀節目、娛樂節目、相親節目的風生水起,具有新聞傳播意義的電視專題節目的收視率每況愈下。難怪央視靠做專題節目起家的大腕級人物崔永元多年前就曾借助與趙本山宋丹丹合演小品時揶揄央視專題節目“小崔說事”:“沒關系,這節目收視率低。”
誠然,在電視節目的形式上新聞工作者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嘗試新的節目形式,但具有新聞傳播意義的電視專題節目只要新聞(消息)存在一天,它就不會消失。因為受眾對一條具有特別意義的消息(新聞)不僅需要知其然,還需要知道知其所以然。就一個新聞事件而言,受眾不僅需要新聞背后的背景資料,還需要深度點評與剖析。而滿足受眾的這些收視欲望,電視專題節目是一種傳統的行之有效的表現形態。
那么,電視專題節目在各種形態的競爭中如何提高收視率,或者通俗的表達怎樣吸引觀眾的眼球呢?筆者認為一檔電視專題節目必須同時具備三個特點。
第一、新穎
綜觀各省級、地市電視專題節目,題材定位欄目設置大同小異。最多的就是法制類專題節目。如“法制時空”、“案件調查”、“今日說法”、“拍案說法”、“拍案驚奇”等等。無外乎婚外戀、財產糾紛、情感糾葛,看完前半部便知后半部。取材老套、雷同,缺乏創意,的確使人審美疲勞。就此現象而言,《知音》雜志的做法值得電視人的借鑒。許多年來,《知音》的銷售量有增無減,即便是今日在報攤上看到最多的雜志恐怕還是《知音》,其實《知音》從開始到現在恰恰一直就是在做專題。為什么《知音》的讀者數量不降反升呢?那是因為所有為《知音》寫稿的人都知道,題材新穎是《知音》雜志的第一標準。舉一個網戀的例子,2001年,《合肥晚報》的一名女記者與黃山市的一名公安干警因網戀而結婚。在當時,網戀已不屬于新聞。但《知音》在報道這檔新聞時,筆墨完全不在網戀上。它先是告訴讀者,黃山市的一名警察因夫妻鬧離婚嚴重刺激了正在讀高中并且成績十分優秀的女兒。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女兒得了失憶癥不得不休學治療。良心自責的父親萬般無奈之下通過網絡尋求幫助而巧遇《合肥晚報》單身女記者,這位女記者用自己慈母般的心最終幫助的女兒恢復記憶并在復讀一年后考取了中國科技大學。可以想象,如果文章取材著眼于網戀,它的意義將會被淹沒在讀者的視線中。
第二、厚重
作為電視專題節目,十分忌諱浮光掠影,它有幾個關節點就會有幾個亮點,節目的一波三折才能收到激動人心的效果。我們的很多電視專題節目,雖然時間長度夠了,但情節內容的厚重卻不夠。在安徽金寨縣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有五個兄弟住在金寨與英山(湖北)交界的深山里面,一條河上因為沒橋每年發洪水時都會淹死人,這五個兄弟用自己打工掙來的錢修了一座橋。這就是安徽某報社當時報道的不足250字的一條消息。但《知音》得知后派記者采訪最后發了一篇7000字的文章——“農家五兄弟和一座悲壯的橋”,它首先介紹了農家五兄弟為什么拿自己打工掙的錢來修橋,大哥叫尹代運,兩年前他曾抬一名產婦過河,不料山洪爆發,遲遲不得過,眼睜睜看著產婦在河邊難產而死。這件事又強烈刺激了他,他發誓一定要修一座橋,他到村里鄉里縣里甚至省里要錢修橋都空手而歸。盡管如此,建橋的情結卻與日俱增。最后他率五兄弟到南京打工兩年,用掙來的錢建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大橋,不料工程進入收尾階段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沖的無影無蹤。五兄弟不甘失敗,舉債化緣再次建橋,因為經濟實力不足,建起的橋難擋風雨,又塌了。屢建屢塌的悲壯之舉感動了很多鄉民和縣市領導,最終通過交通廳撥款、鄉民義工等方式建起了一座通過技術監督部門驗收合格的大橋,《知音》這篇文章發表之后,央視《實話實說》等專題節目紛紛給予報道。由于故事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命運牽動許多讀者的心,為數不少的善良讀者捐款幫助當事人還清了債務,《知音》為此還做了后續報道,在讀者中造成了相當的影響力。
第三、典型
電視專題節目即使是一個事件也是以人物為中心的,也就是說,大凡電視專題節目都是以一個人為中心在講他的故事,而許多電視專題節目所報道的那個人是否具有典型性的特質就尤為重要。《新安晚報》曾報道過一件事,安徽某地一名男子與一名不滿14歲的女孩同居,初審法院判其入獄,但二審法院依據事實改判無罪。初看這則消息也很普通,似乎沒有特別的意義,但《知音》編輯部認為這個案例非常典型,反映了時代的特征,法官依據事實而不是拘泥于法條(按照現行法律規定與不滿14歲女性發生性關系一律按照強奸罪論處)顯示了法官的與時俱進,可供借鑒、啟發。《知音》記者就此采寫了一篇文章“與不滿14歲的女友同居該當何罪?”。文章指出,盡管女孩的戶口本顯示該女孩確實不滿14歲,但她卻生得人高馬大,發育得十分豐滿,幾乎所有見過她的人都認為她不止14歲。法官在宣判男子無罪時陳述,隨著物質精神生活的改善的因素的影響,有一部分人發育提前,依據不知者不怪罪的推論,故宣判該男子無罪。《知音》此文發表后,在東北等地一些法官也相繼作出類似判決,最終,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釋,承認此類判決的合法性。由此可見,人物、事件具備典型可提高收視率,因為這種節目它為人們茶余飯后提供了思辨的素材和理由。
電視專題節目的三大特點——新穎、厚重、典型在一檔節目中應交相輝映,一檔好的收視率高的電視專題節目應當這三個元素同時具備。事實上,在本文例舉的《知音》刊登的幾篇文章中新穎、厚重、典型的三大特點也都兼而有之。這也是《知音》長盛不衰的秘訣。當然,如何把握這三個要素需要記者編導的強烈的新聞敏感,有了這種敏感才具有對人物、對事件、對題材的判斷力。
如果我們電視工作者能以《知音》之石攻電視專題節目之玉,扎扎實實沉下心來做足功課,我想電視專題節目的收視率就會不斷提高。人物、故事是電視專題節目的永恒主題,就像電影一樣,故事片永遠是它的主流。
(作者單位:宣城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