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傳播媒介——新媒介的誕生以及網絡新聞傳播對網絡傳播媒介受眾的閱讀習慣、閱讀心理和閱讀方式等所帶來的變化,結合網絡新聞寫作教學和研究實際,介紹了網絡新聞傳播的特點,闡述了網絡新聞傳播所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網絡傳播 閱讀方式 傳播方式 交流方式
互聯網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出現的“第四媒體”,它打破和撼動了整個新聞傳播的傳統格局,給傳播領域帶來了一場深刻的革命。這種新聞傳播方式,越來越受到傳播受眾的喜愛和關注。據《通信世界網》報道:今天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十六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數突破1億人。目前我國網民數和寬帶上網人數均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同時調查還顯示,“目前互聯網的八大熱門服務依次是電子郵箱、瀏覽新聞……”其中從網民的構成來看,35歲以下的年輕人仍占絕大多數,占到總體的83.7%,從網民的上網情況來看,在家里上網的用戶比例有所增加,達到65.9%。人們手握小鼠標,點擊網站,縱觀多方信息,這種新聞具有多元化,雙向性、各方匯集。掃描式閱讀新聞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清茶一杯、報紙一張的閱報習慣、也改變傳統媒介靜態化(相對于新媒體)、重在單向傳播、不易交流等傳播方式。
一、網絡新聞傳播影響了受眾的閱讀習慣 ,改變了閱讀方式
網絡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的是互聯網上綜合性門戶,網站和各類專業性網站所發布的各種有傳播價值的新信息;狹義則專指互聯網上新聞類的信息,包括媒體網站、個人主頁、站點所發布的新聞信息。
消息是新聞體裁中最常見的一種,它的目的是用簡潔、客觀的文字,向讀者報告新近發生的事實。即使想報道宣傳什么,也必須“用事實說話”,通過選擇所報道事實來表達傾向,不能由記者在消息中發表議論。正如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所創造的主要技法之一“寓論斷于序事”(“序事”同敘事)就是這種寫法,即通過對事件的敘述過程,用活生生的事實表明觀點。
網絡媒介受眾的閱讀習慣在瀏覽網絡新聞時表現為快速、短時、探尋、互動等等。據美國傳播學者尼爾森研究發現,人們在網上閱讀新聞的時候通常采用快速閱讀的方式,即力圖在15秒鐘時間內得到想要掌握的信息的要點。統計表明那些只閱讀新聞簡要內容的人是堅持閱讀完全文的人的3倍。換句話說,在網上,人們很少逐字逐句地閱讀,而是快速地一覽而過。
作為新聞最主要的載體——消息,擅長用概括性的敘述方式,敘述不僅是一種寫作方法,更是人類體驗、理解、解釋世界的一種方式。列夫·托爾斯泰在談到《戰爭與和平》一書的力量時說:“我不敘述,我不解釋、我只展示,我讓我的人物為我說話。”曾獲網絡新聞獎《激情高昂206名江西大學生今日出征西部》一文中就大量引用新聞人物的語言“今視網8月24日訊(記者 黃熹):今天上午,江西師范大學休閑廣場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危朝安說,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推出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大家踴躍報名參加。……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做好干事的準備,做好沉下心來學習的準備,扎扎實實地跟西部人民一起奮斗,扎扎實實地為西部做一些事情,在推動西部輝煌的過程中實現青春的輝煌!……”全文大段是“危朝安說”的作者“讓人物為我說話”。運用直接引語,對新聞事實進行敘述,可以防止作者主觀臆斷,濫發議論。
清華大學教授李希光曾尖銳地指出:“中國新聞文風的癌癥:沒有直接引語。” 劉其中先生對美國三大報紙《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使用直接引語的情況調查發現,這三家美國大報在新聞中使用了直接引語的占93%,其中使用了三條以上直接引語的高達76%;而《人民日報》(1996年)使用了直接引語的新聞僅占8% ,他認為在敘事時要用直接引語,可以增強現場感,表明來源明確,增加可信度和真實感。
網絡媒介大量使用了直接引語,使新聞傳播變得更為貼近受眾、受眾可以邊看邊發議論,與“聲音”交互對話。受眾在網上掛貼子、發言論,在接受新聞信息時,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接受、互動式交流“有話要說”。沒有任何一種媒介能提供這種便利、快速的雙向互動交流,這也是網絡新聞愈加為人們所接受的主要原因。網絡新聞傳播影響了傳統媒介已養成的受眾閱讀習慣,改變了受眾的閱讀方式。
二、網絡新聞傳播改變了傳統媒介的傳播方式,媒介交流方式
網絡新聞傳播與傳統新聞傳播的不同點在于:在網絡新聞傳播中,公民享有思想自由權。思想自由是內隱的,任何形式也控制不了的,一個人怎樣去想只有他自己能夠知道,想好了可以自由表達,這是公民傳播權利的內容,人們可以擁有言論自由權,但必須是在憲法許可的條件下,也就是說公民在憲法保護下發表言論是自由的。這種自由在其它媒介傳播中會受到壓抑、阻礙,使人們感覺不舒服、不愉快。而在網上瀏覽新聞時卻可以即時發表言論,這一點也是人們因言論自由而帶來快樂的一種滿足。
網絡新聞的量多、面廣,具有互動性,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成為人們能接觸網絡新聞的主要媒介。
新聞要注重真實,也就是說真實性是其生命所在。網絡新聞在網絡媒體之間競爭中出現一些失真、偏激,造成網絡新聞可信度低于45%。人們勤于上網看新聞,又疲于辨別。這大大降低了網絡新聞的傳播效率。加之廣告漸多、重復新聞多且相互抄襲等。又使得網絡新聞成為人們不重視或不敢看重,大大降低了網絡新聞傳播效果,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 新疆一小學護欄坍塌造成一人死亡十二人受傷》,新疆新聞網烏魯木齊10月17日消息 位于新疆阿克蘇市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二中附屬小學今天上午發生樓梯護欄坍塌事件,事故造成一人死亡,十二人受傷。
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宣傳部介紹,“今天上午九時三十分左右,當時正值早操時間,學生由教室前往操場時,教學樓一樓至二樓左側拐角一樓梯扶手因學生擁擠坍塌,有十三名小學生因此摔落造成跌傷或踩傷,其中一名學生在送進醫院后搶救無效死亡。……”
在新聞網站上看到這一消息的同時又看到了這樣的言論:某網民對該網站近期發出的新聞評論說:“這條消息它誰是誰啊?請報姓名,我在現場怎么沒見記者來訪,你下崗吧,內容失真了……”“最近發的新聞怎么這樣短,讓不讓人看明白啊”。“怎么有這樣多的災難,我們到了世界末日嗎?……”諸如此類的言論,在網絡新聞傳播事件新聞的同時,受眾對新聞事實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在電子留言板上隨處可見。網絡媒介既傳播消息,同時又在與受眾進行交流,這種交流是點對點、點對面的人機交流。人們關注網絡新聞,是因為它速度快,便捷,容量大,可為什么又看不明白呢?是失真、寫作不好、內容偏的原因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彭蘭指出:網絡新聞傳播方式是層次化的。早期網絡新聞在處理上是,一條新聞作品往往只有簡單的兩個層次,即標題與正文。但是,隨著人們對網絡特性認識的深入,網絡新聞作品的層次越來越復雜。目前,一個完整的網絡新聞作品通常可以分解為下列五個層次:標題、內容提要、新聞正文、關鍵詞或背景鏈接、相關文章或延伸性閱讀。記者無論獲取信息還是傳播信息,都面對浩瀚無際的新聞資源,記者一方面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實地采訪新聞、掌握新聞線索,一方面可以利用全新的線索,這樣就拓寬了記者獲取新聞的渠道,使記者的調研從封閉走向開放。
網絡媒體的新聞雖絕大多數來自傳統媒體,但傳統新聞的體例和網絡新聞的體例卻不完全一致。報紙登載的新聞可以有引題、主題、副題,可以有虛有實,網絡媒體登載的新聞以實題為主,報紙平面展示新聞比較直觀,正文可長可短,電腦屏幕瀏覽以閱讀短文為主,要會運用 “拉”方式與“推”方式進行網絡傳播。拉方式目前是網絡新聞的主要發布方式,即將新聞發布于網站,由受眾登錄網站后自主進行選擇性新聞閱讀;推方式指的是,利用相應手段直接將新聞傳送給網絡受眾,無需受眾登錄網站進行新聞的選擇。加之,全數字化的采訪工具、內容展示的多媒體性、范圍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網絡新聞真的到了“讓我喜歡讓我憂”的地步。網絡新聞傳播的實踐,帶來了從傳播者本位到受眾本位的轉移,對傳播內容、受眾心理和傳播效果產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①高鋼:《新聞寫作精要》,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②劉建明:《當代新聞學原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③張海鷹、滕謙:《網絡傳播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④杜駿飛:《網絡新聞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⑤趙志立:《從大眾傳播到網絡傳播》,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⑥彭蘭:《網絡傳播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艾維依,新疆職業大學;李純,新疆昌吉學院)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