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慶衛視“禁播商業廣告”的舉動,在媒體界引起了轟動。重慶衛視禁播商業廣告的行為是為了打造媒體公益化,但是筆者對其采取禁播商業廣告的策略卻有一些質疑,本文試從集團利益、經濟角度、消費習慣等對重慶衛視的禁播商業廣告進行探討。
【關鍵詞】重慶衛視 禁播商業廣告 質疑 啟示
國人幾乎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那就是:一打開電視,就是鋪天蓋地的廣告迎面撲來。喋喋不休的廣告語讓人心煩意亂,低級惡俗的廣告令人嗤之以鼻,但是你卻無法拒絕它們無時無刻的存在??芍^是揮之不去,不招則來,就這樣如影隨行的纏繞著你。尤其當劇情發展達到高潮時,突然的插播廣告,真是令人大倒胃口,大為惱火。
最近,重慶衛視進行全面改版、“為民除害”——宣布在任何時段都不再播商業廣告。這令廣大受眾拍手叫好。其改版內容可以概括為“一不二減三增”。 “一不”即重慶衛視在任何時段都不再播商業廣告?!岸p”:是減少電視劇播出量,且不在黃金時段播出。“三增”:增加新聞節目播出量;增加自辦專題節目和文化欄目;增加公益廣告和宣傳片。重慶衛視通過最新的改版方式,著力建構由政府主導的公益化的電視媒體,其運行也主要依靠財政支持,而不再靠商業廣告支持的公益頻道。
眾所周知,廣告是我國電視媒體主要的盈利模式。據了解,即使在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中國電視臺廣告收入也保持穩定的增長。統計顯示,“排在前10位的電視臺廣告收入占電視臺整體廣告收入的54.96%”,如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湖南電視臺、浙江電視臺等。在各個電視臺想盡辦法來提高廣告收入的時候,為何重慶衛視敢為天下先,忍痛割愛,斷了自己的財路?
廣告作為媒體的主要收入來源,媒體對廣告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廣告與媒體的關系是極其微妙的,廣告是媒體的生存資本,媒體是廣告生存的土壤。電視媒體廣告收入基本上是與收視率呈正向互動的,收視率又與大眾化密切相關,這也就意味著電視臺要提高收視率,必然要使節目更吸引受眾的眼球。收視率的提高,也就會吸引更多的廣告商前來打廣告。于是電視媒體圍繞收視率展開了追逐賽。這一方面導致了媒體為了追逐更多的利益,玩忽職守,漠視廣告的效果,最終導致虛假廣告,違法廣告泛濫。另一方面,媒體一味迎合受眾的不合理需求,以至于低俗、膚淺的廣告遍地開花。于是受眾忍無可忍,不停換臺,或者直接關掉電視。結果可想而知,收視率下降了,廣告商不滿了,節目沒人看了,電視臺收入少了。電視臺不滿意,觀眾也不滿意,觸犯眾怒了。重慶衛視打造公益頻道,不以盈利為目的也算是在國內電視臺媒體獨辟蹊徑。禁播商業廣告,自然而然是勢在必行。
但是筆者對重慶衛視的禁播商業廣告的行為有以下的質疑:
1、真正的公益頻道,必須獨立性強,與政府與商業都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既可以避免淪為黨派的政治意識形態的代言人,又避免受財團的控制。在節目制作方面有自主性,保證信息的客觀公正。禁播商業廣告后,重慶衛視主要靠政府財政來支持運營。這不可避免地受政治因素的制約,很難在節目制作方面做到獨立自主性,這與公共頻道的理念相違背。
2、禁播商業廣告后,重慶衛視沒有確切明晰的其他資金來源。光靠政府財政支持以及集團補貼來維持運營,似乎難擋市場的競爭對手的沖擊以及在電視臺費用支持方面,也顯得捉襟見肘。雖然國際上也有類似的廣播電視經營體制,如英國的BBC、日本的NHK、美國的PBS等,這些國家也禁止這類公益電視機構播放商業廣告。但是為了保證CNK組織運營的自主性和公益性,其國家法律制定了收費制度,這保證了CNK不受商業電視廣告來源的左右,不受視聽率高低的左右。美國的PBS的收入來源也比較廣泛,主要一會員費為主,補助和籌款為輔。然而目前我國幾乎所有電視頻道都是免費入戶而只采取單一的廣告。若禁播了商業廣告,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重慶衛視是否能夠生存下去,值得憂慮。
3、禁播商業廣告,違背市場經濟發展基本規律。從經濟角度來說,有效競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特征。而廣告不僅能催動競爭、激活市場,提高市場運行效率。而且廣告作為企業的營銷利器,能很好地幫助企業樹立品牌形象、增強競爭力。通過公平競爭,廣告行業優勝劣汰,從而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而對商業廣告進行一刀切的做法,顯然將優秀的商業廣告也拒之門外。這做法一是導致大量的廣告人員失業,二是直接打擊了一些優秀商業廣告業主的信心,從而不利于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記得一位學者曾說,“電視廣告并沒有失效,失效的只是偽劣的廣告”。所以,筆者認為,受眾所討厭是那重復無數遍的惡俗廣告。而真正優秀的商業廣告,不僅僅是以刺激消費,獲得最大利益為目標,更重要的是廣告之中包含的一些文化和符號意義,不僅影響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如審美價值,人生價值等。所以,將所有的商業廣告格殺勿論,非但沒有解決虛假廣告,違法廣告的根源問題,反而助長大量廣告行業的不公平競爭的不正之風。
4、禁播商業廣播與受眾“電視廣告導向”的消費觀念之間矛盾重重。重慶衛視禁播商業廣告的目的是凈化屏幕,節省受眾的時間,讓受眾看到更多有價值、有營養的東西。但是這種做法給受眾帶來益處的同時,也給受眾帶來不便。受眾原本習慣的“電視廣告導向”的消費觀,會在“零廣告”的“優雅”環境下變得措手不及。如果沒有商業廣告,受眾在購物時,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時,可能就會無從下手,可能會浪費更多的時間在看商品的說明書上。
重慶衛視“零商業廣告”的背后,實質是“利”和“益”的較量,是媒體雙重屬性之間的斗爭。也就是說,是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中一場拔河比賽,在這場比賽中,媒體最終選擇了社會效益。重慶衛視的禁播策略,給商業廣告敲了一次的警鐘,也給同行媒體一些啟發。筆者認為,電視媒體作為廣告商和受眾之間信息傳播的橋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確處理好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問題,避免商業廣告再次被禁播的命運,電視媒體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媒體作為公眾利益的代言人,應當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積極發揮“把關人的”作用,對商業廣告進行嚴格審查。制定商業廣告評級制度,對評級最差,投訴最多的商業廣告進行停播和處罰。建立完善的審查員制度,一旦發現有違法,危害公眾利益的廣告,對審查員進行嚴厲的處罰,以保證商業廣告發揮應有的經濟、文化作用。
其次,媒體作為先進文化的宣傳者和倡導者,媒體應該具有高度的文化責任感。在這個廣告猶如空氣一樣,無孔不入的時代,廣告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也十分巨大。它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甚至是一個社會的風氣。因此媒體應積極對商業廣告文化進行引導,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廣大受眾傳播更多有思想,有內涵,高品質,高質量的廣告。假如媒體只注意到商業廣告的經濟功能,忽視了它的文化功能,那最終會影響到整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
最后,國內媒體應積極借鑒國外電視商業廣告管理經驗,結合我國電視廣告的實際情況,從維護受眾利益的角度出發,限定商業廣告播出時間和時間段,以及重復播放的次數。如法國法律規定電視商業廣告每天播出7次,共15分鐘;瑞士法律規定電視廣告每晚3次固定時間播出,累計時間不得超過15分鐘。將廣告播出的時間和時間段進行限制,受眾可以自行選擇,要么在廣告時間結束的時候,打開電視或者調換頻道。即使看到廣告,也不會想以前那樣厭惡,因為對廣告播出重復次數的限定,使受眾對一則廣告欣賞不會感到審美疲勞。
這樣一來,受眾抱怨少了,看節目的次數多了,收視率提高了,從而使受眾,廣告商,電視媒體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總之,重慶衛視的“零廣告”策略,值得同行借鑒,但切記要三思而后行。
(作者: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藝學研究生)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