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型電視紀錄片《公司的力量》2009年8月23日在央視財經頻道開播后,取得了巨大的反響。本文從文本的角度對該片進行話語理論的分析,為我們進行紀錄片的創作和研究提供了一個比較新的視角。
【關鍵詞】《公司的力量》 文本 話語
話語理論源于語言學,傳統上,話語研究的領域主要是修辭學和詩學,隨著廣播、電視、網絡等電子媒體的興起,話語理論被引入到媒介話語研究,該理論“主要關注媒介話語與權力、意識形態的關系以及話語的意識形態建構功能。”①電視紀錄片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自然也適用于對紀錄片的話語分析認識。菲爾克拉夫認為任何話語都是一種三維概念,即有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組成。在這里,我們從文本向度對大型電視紀錄片《公司的力量》進行話語分析。
該片2009年8月23日在央視財經頻道開播后,取得了巨大的反響。《公司的力量》是中國第一部深入探討公司制度的電視紀錄片,歷時兩年完成,跨越歐、亞、美三大洲,8個國家,記錄了50多家最具典型意義的公司,遍訪了全球數十所高等學府、商學院和研究機構,逾百位來自歷史、經濟、政治、社會學等領域的各國資深學者和在企業界極具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都積極加入了對公司話題的討論。從表面看,該片是對全球著名公司與公司發展史的梳理與歸納,但從深層次來看,卻寓意豐富,創作者意在從現實出發、從中國出發,巧妙實現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以期讓歷史更貼近現實、讓世界貼近中國。
“話語是一種言說方式,它是通過‘文本’或‘語篇’表現出來的。”②可見,文本在話語分析過程中處于重要的地位。文本方面的分析就是對文本本身的特征進行描述,以揭示文本中隱含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和統治關系。對電視紀錄片來說,就是對紀錄片的題材、畫面、解說詞、音響等構成要素進行分析,揭示出隱藏在紀錄片中的意識形態的統治關系。
1、紀錄片是發現的藝術
紀錄片是發現的藝術。一個好的、重大的、成功的選題,往往是紀錄片成功的關鍵因素。《公司的力量》選取了經濟活動中最活躍的組成部分——公司作為敘述對象,從選取對象上來說,該片無疑是成功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中國正處于進一步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和中國人民在此時都非常渴望進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他國的經濟狀況。該片以世界現代化進程為背景,梳理了近現代以來世界范圍內公司的起源、發展、演變、創新的歷史脈絡,討論公司組織與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創造、社會生活等諸多層面之間的相互推動和影響,旨在以公司為載體來觀察各國的現代化道路和市場經濟的演進,從市場經濟的視點,探尋實現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個人幸福的途徑。該片的選題,符合當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能夠最大限度的引起觀眾的收視興趣。
2、大題材,小切口
電視紀錄片作為一種以視聽為主的藝術樣式,一定要選擇好切入的角度。切忌出現沒有人物,沒有情節的泛泛而談。在我國,主流紀錄片曾經由于違背紀錄精神,主觀性地灌輸意識形態而遭到觀眾的拋棄。但是,隨著大眾話語的異軍突起,隨著《大國崛起》等主流紀錄片的熱播,主流紀錄片開始向大眾化、多樣化的方向努力,宣告了主流紀錄片的強勢回歸。《公司的力量》在敘述公司二三百年的歷史時,沒有對全球的經濟和公司進行一般意義上的敘述和概括,沒有充滿說教意味的泛泛而談,而是選取了典型的人物和事件為切入口,力求使枯燥的經濟事件和人物生動、豐富。比如在《獵富時代》一集中,一開始就列舉了范德比爾特放棄了經營了42年的航運業轉身投運鐵路的故事,接下來,還生動的講述了洛克菲勒、西門子等人的傳奇創業歷程。將十九世紀那一段轟轟烈烈的公司發展歷程,用“有血有肉”、生動豐滿的人物和故事加以體現和概括,取得了很好的敘述效果。與以往主流紀錄片充滿說教意味的表達方式相比,主流紀錄片表現出多樣化、大眾化的特點,通過淺顯易懂、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主流意識形態的教化要求。
3、敘事的故事化、多元化、權威性
故事化敘事主要是指紀錄片通過畫面和聲音故事化的敘事手法來建構影片結構,推動敘事,完成對紀錄片主題的闡釋。故事化最主要的表現是對敘述對象情節的展示,給觀眾一種看故事片的心理期待。《公司的力量》就是運用故事作為貫穿全片的主線,強調以小見大,從細節和故事出發,完成對全片結構的闡述。如在《進步之痛》一集中,首先講述了美國第一座標準化的公司鎮——普爾曼鎮的沖突。1894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芝加哥沒有慶祝活動,攜帶格林式機槍的聯邦軍隊開進城市,十二萬五千名鐵路工人正在罷工,沖突中13名工人被打死。西北鐵路公司的律師克勞倫斯·丹諾親眼目睹了這幅景象,他震驚不已。難道公司擁有某種特權?他決定為被捕的工人領袖辯護,為此,丹諾辭去了人人羨慕的鐵路公司律師一職。該集通過這樣一個生動的故事,以小見大,反映了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沖突。縱觀《公司的力量》全集,無不是通過d72f1a2d2d01f391f39efc4402a22c8eb21b28095fe7fe2c203fa5b929f8cc59故事與人物來推動敘事,完成結構的。
多元化敘事主要是指在解構全片時提供開放而平衡的信息,提供兩面提示,避免說一面理,提高影片的真實性與可信性。霍夫蘭認為,對于教育程度和(或)智商低的受眾來說,一面理的信息導致更多的態度變化,而對于教育程度高和(或)智商高的受眾來說,兩面理的信息會引起更多的態度變化。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品位大幅提高,電視紀錄片作為有品位的節目形態,必須采取多元的敘事方式,提供給大眾更多的思考和態度變化。《公司的力量》共分十集,其中《進步之痛》和《危急時刻》兩集主要是從公司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缺陷作為主要的敘事角度的,在解讀歷史時提供開放而平衡的信息,做出了充分的“兩面提示”。紀錄片在流暢生動的正反兩面的評說之中俘獲了觀眾,從而引發受眾的新思考和新視角,達到了更為有效的傳播效果。
話語是結構化的、互相關聯的;某些話語比其他話語更具有威信、更符合正統,因此更“毋庸置疑”,另一方面總有話語在為贏得任何一點承認而進行艱巨的斗爭。因此,話語體現著權力關系。在《公司的力量》里,創作者詳細挖掘了公司在世界范圍內誕生和發展的歷史,尋找并拍攝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和遺址,很多都是首次在電視屏幕上呈現給中國觀眾;拍攝、記錄了50多家最具典型意義的公司;遍訪了全球數十所高等學府、商學院和研究機構,5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9位商學院院長,逾百位來自歷史、經濟、政治、社會學等領域的各國資深學者,對公司和現代社會提出了各自的不同理解和精彩闡述,交匯成一次全球頂級學者的智慧碰撞。該片不惜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多個國家實拍,并采訪了數百位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之所以如此興師動眾,就是為了增強該片的權威性與可信性,該片系統的和關聯的話語結構使得它比其它相關歷史紀錄片顯得更有威信。
《公司的力量》創作者堅持理性精神和全球視野,追求誠實、冷靜、客觀的媒體姿態,試圖以開放的心態為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國人打開視野,也期許能為正處在全球化時代第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中的世界提供幾許思考。同時,以一種隱喻的方式間接反映了中國官方倡導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科學發展觀”等主流意識形態的觀點。該片為觀眾提供前所未見的歷史畫面資料,而且將歷史資料與現實世界相結合,將大量的中外權威專家訪談與客觀冷靜的解說相融合,最終使解說詞、采訪記錄、畫面和音樂實現流暢的配合。可以說,將主題思想與內容要素進行有機統一是本片成功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①②邢勇:《真實的背后——中國電視紀錄片話語分析》,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1,10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09級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