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周易》的目的之一在于“無大過”
問:您在新著《周易與人生》中提出,“《周易》活在我們的生活中”。當前有關《周易》與為人處世、中醫養生、居家樂業、命運預測以及創新思維等方面的圖書和講座有很多,您能介紹一下《周易與人生》中的新穎觀點和精彩看點嗎?
楊慶中:的確,大家給《周易》貼的標簽實在是非常之多。不過就我的經驗而言,一提到《周易》,多數朋友的第一感覺是:《周易》是講算卦的書。我們姑且不談這種觀點正確、全面與否,請問算卦是為了什么?是不是為了趨吉避兇?那是不是只有透過算卦才能趨吉避兇?是不是只有學會了算卦才能趨吉避兇?有沒有不占而趨吉避兇之道?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思考。我認為,不占而趨吉避兇之道是存在的,《周易》就是討論不占而趨吉避兇之道的書。而且,自孔子之后,易學發展的主流,就是探討不占而趨吉避兇之道的。不占而趨吉避兇?靠什么?靠《周易》的智慧。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天天都在用《周易》的智慧。比如我們周圍如果有朋友不順心,遇到了倒霉的事兒,我們會用“否極泰來”這個成語來勸他,勉勵他。“否極泰來”就來自于《周易》,“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的卦名。又比如有的年輕朋友虛度光陰,我們會用“自強不息”這個成語引導他、鼓勵他。“自強不息”也來自于《周易》,是《周易》里面的原話。其他如厚德載物、韜光養晦、居安思危、憂患意識、求同存異、革故鼎新、洗心革面、義結金蘭……都出自《周易》。可見,我們天天都在用《周易》的智慧思考問題,趨吉避兇。
不少朋友認為《周易》是一部算卦的書,其實是不準確的。在中國古代,《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哲學教科書,在中國傳統學術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有學者甚至認為《周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是大道之源,他對于中華文化特點的形成和發展起過重大的作用。
今天研究《周易》,可以多層面,多視角。但我寫這本小書,目的仍然是探討不占而趨吉避兇之道。關于這一點,孔子學《易》的歷程很有啟發意義。史料記載,孔子早年由于視《周易》為掌之于巫史之手的蓍占之書,所以不十分看重。但到了晚年,由于個人的閱歷,以及可能讀到了一些新的史料,重新研究《周易》,發現里面有“古之遺言”(古代圣王的遺教),有“德義”可觀,于是“晚而喜《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讀之韋編三絕”。可謂下了一番大工夫。孔子學《易》的心得體會是:“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無大過”就是不犯大錯誤,不犯大錯誤不就是趨吉避兇嗎?我覺得,今天研究或學習《周易》,也應當像孔子那樣,把“無大過”作為目的。《周易與人生》這本小書就是探討怎樣做才能“無大過”的問題的。
問:九年前,您曾出過一本《周易與處世之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周易與人生》與前者在主題和內容上有何異同?這本書為什么要把20個易學命題分為“內編”和“外編”?
楊慶中:《周易與人生》是《周易與處世之道》一書的修訂版,但也有幾個明顯的區別:第一,《周易與人生》這本書在《周易與處世之道》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引言和兩個附錄。考慮到《周易》一書結構特殊,有一套專門的術語,為了便于讀者閱讀,“附錄”中特別收錄了一篇專門介紹易學基礎知識的文字,并附上《周易》六十四卦,供讀者參考。第二,校正了《周易與處世之道》中的很多錯誤,尤其是引文中的錯誤。第三,對個別章節作了更為通俗化的處理。
此書原名《周易與處世之道》,乍一聽,好像只是關于處世技巧的一些介紹,其實不然。當時就是按照《周易與人生》的結構來寫的,只不過為了配合叢書的書名,所以起了《周易與處世之道》這個名字,這個名字對全書內容的概括實際上是不全面的。因為該書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講德性基礎,另一部分是講方法原則。
我認為,人的生命活動,包含處世方法和德性涵養兩個層面的內容,撇開后者只談前者,則容易流于機心與游世;撇開前者只談后者,則容易流于迂腐與拘謹。所以,《周易與人生》這本書特由內外兩編構成,內編討論人生活動的德性基礎,外編討論人生活動的方法原則。前者可謂變中之常,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守持,以使自己保持并完善自我的人格修養,比如“謙卑禮敬”中的“謙”,就是六十四卦中的一卦。三千年后的今天,我們還在強調“謙”,這就是說德性基礎的部分,是歷千年而不變的。后者可謂常中之變,可因時地的不同而有所變易,以使自己合乎并順應時勢的流轉。我們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周圍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在人生活動的方法原則上也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只要把握住“變中之常”,即德性基礎,那么無論怎么變,都不會變出格。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只有有機地結合二者,才能使人顯得既厚重,又智慧。這樣來看,書名叫“周易與人生”就更為合理一些。
閱讀經典的意義在于印證生命體驗、提升德性修養
問:泰安岱廟北門叫“厚載門”,導游介紹說取自《周易》中的“厚德載物”,但游客要想獲得較深的感悟,還需要進一步的解讀,來獲取《周易》中的智慧及其對現實人生的指導。您的這本《周易與人生》,是如何為人們做“進一步的解讀”的?
楊慶中:《周易與人生》是圍繞著二十個專題來展開的。前十個專題講“德性涵養”,后十個專題講“處世方法”。它不是一部系統介紹《周易》相關知識的書,而是通過講解《周易》中的人生智慧,鉤沉古圣先賢的心路歷程,印證我們的生活經驗,以期提升我們的生命自覺能力。
比如“厚德載物”,《周易與人生》中有一章章題就叫“厚德載物”,是專門解讀“厚德載物”的。在《周易》中,坤象征地,其基本取象為地,因而其所彰顯的“敦厚柔順”的品格也來自于地。我在書中作了這樣的解讀:
我們首先分析《周易》用坤卦的卦象來代表大地的原因。對于一個以農業立國的民族來說,土地意味著什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中國古人對“大地”也很早就產生了獨特而深厚的情感。《周易》成書于殷周之際的周人之手,而周人的祖先便是從事農業的專家,并世代在堯、舜、禹的部落聯盟中擔任農官。周人謹守著祖先的事業,勤于耕種,發展農業。可見,農業對他們是何等重要。
我們發現,《周易》對大地的認識也沒有僅僅停留在情感的認同和現象的描述層面上,而是從哲學的高度對它的生殖功用和柔順的品性進行了抽象和概括。《坤·彖傳》中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成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這是《易傳》作者對《坤》卦的特性作出的概括和贊美。大意是說:“完美呀坤元!萬物資取它才能產生,而它則順承于天。坤體敦厚而負載萬物,德性順天而久遠無疆。含育一切而光華萬物,萬類因之而順利成長。母馬屬于地類,馳騁在廣袤的大地上,溫柔順從,堅守貞常。君子有所前往,搶先迷失正道,順從則福慶久長。往西南得到朋友,于是與朋友前行;往東北喪失朋友,但最終喜慶吉祥。安居靜處的吉利,正是應和了大地的美德而福澤無疆。”透過這段生動的話語,可以體會到《坤》卦的品德,大約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承天而資生萬物;一是敦厚而普載萬物;一是滋養而光大萬物。
從人生哲學的立場來說,《周易》所謂大地的這三層品德,至少在三個方面對提升人類的德性修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寬廣能容;一是敦厚能載;一是以柔濟剛。
問:您解讀《周易》的這種思維方式很有意義。近年來,國學經典的閱讀成為一股熱潮,您認為現在普及國學、閱讀經典的意義在什么地方?
楊慶中:《周易與人生》這本書,試圖打通《周易》與現代人的關系,并讓人們因此而對自身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鉤沉先圣的心路歷程,印證今人的生活經驗,提升我們的生命自覺力。這里涉及到一個經典解讀的問題。
可能會有朋友問:三千多年以前的東西,對今天還有意義嗎?我的看法是:人的生命活動中既有時代性的內容,也有超時代性的內容。能稱得上“經典”的書,其超時代性的內容都十分豐富,而這一部分東西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它總能成為我們思考相關問題的出發點。相反,那些時代性很強的東西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其魅力。比如《周易》中有一卦叫《訟》,是講打官司的。但由于它帶有很濃的西周宗法制色彩,特別反對以下訟上,強調打官司要半途而廢,這與今天我們所主張的維權觀念是背道而馳的,因而也就不可能成為今人要學習的智慧了。
正因為“經典”中包含有超時代的、或謂超越性的內容,所以它就具有很強的詮釋空間。“詮釋”不是簡單的說明,而是創造性的理解。換句話說,是在用我們的生活經驗印證“經典”中的智慧。透過這種印證,一方面可以梳理我們的經驗,一方面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這樣做,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在與“經典”、或者說與古圣先賢對話,溝通古今,彰顯人類生命的本質。
讀經典、或者說讀《周易》,讀到什么程度算是讀懂了呢?許多朋友讀《周易》,絕不是為了要當易學家,而是為了自己受用。我覺得,在不違背經典解讀體例的前提下,讀到能與經典“對話”的程度的時候,就算是讀懂了。比如,《周易》的基本思路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這個思路是要人們效法天地,看到日月星辰運行不已,就當體會自強不息的道理;看到大地敦厚順隨,就當體會厚德載物的道理。等等。這是一種很獨特的修養方法,照著這一方法去行,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可以成為我們提升自我的參照。這樣就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經驗,提升我們的道德層次。我覺得,這樣來閱讀《周易》就很有意義。
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革時,人們都會關注《周易》
問:您從最初對《周易》的關注到目前對《周易》的研究,認識有何變化?感悟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楊慶中:開始接觸《周易》時,并不知道《周易》在中國學術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隨著對《周易》研究的深入,認識就更加深刻了。特別是在寫作《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的時候,我發現20世紀有過三次易學熱,每當社會思想發生重大變革時,人們都會關注到《周易》。也就是說,《周易》在中國思想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總會表現出它的影響。
20世紀三次易學熱分別是:20、30年代以疑古思潮為背景,以近代實證方法為手段,以正本清源,破除封建壁壘為目的而形成的一次易學研究熱;50、60年代以思想方法的討論為背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以《經》、《傳》哲學及研究《經》、《傳》的方法為核心而展開的一次易學大討論;80、90年代以傳統文化的反思為背景,以馬克思主義及現代最新科學理論為依據,以詮釋傳統易學的現代意義為主要目的而展開的一次全方位的易學研究。
由20世紀的三次易學熱,再回過頭來看中國思想發展史,我們也會發現《周易》的特殊地位:漢代被奉為五經之首,魏晉是“三玄”(《周易》、《老子》、《莊子》)之一,宋代是融合三教的理論基礎。宋代理學大師程頤一輩子就寫了一本書,就是《程氏易傳》。正如我在前面所講的,《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哲學教科書,居于中國傳統學術核心的地位。大家知道,中國傳統學術的核心是經學,而經學的核心是易學。所以說《周易》是中國傳統學術核心的核心。為什么每當社會思想發生重大變革時,人們都會關注《周易》?答案也許就在這里。
問:當前有關《周易》的書很多,據悉山東濰坊的一位教授家中就收藏有439種《周易》相關著述。那么,當普通讀者去關注《周易》、學習易學時,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可以看哪一類的相關圖書?
楊慶中:對于普通讀者來講,學習《周易》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找一本或幾本正規出版社的,注意!必須是正規出版社出版的有詳細注釋的書,然后反復研究其中的一卦。如果讓你拿一本二三百頁的《周易》解讀類的書去看,既有符號,又有文字;符號部分眼花繚亂,文字部分則不看翻譯不知所云,看了翻譯更不知所云,那你一定會頭痛而沒有信心讀下去。所以,我的主張是先研究一卦,一個月研究不透,就用一年的時間去研究,一年研究不透,就用兩年的時間。《周易》六十四卦在結構上是一樣的,各卦所要彰顯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只要把一卦研究透了,就很容易抓住《周易》的精髓,再讀其它卦也就比較容易了。
有關《周易》的相關著述,肯定不只439種。對于這些出版物我們且不作褒貶,就研究《周易》而言,我個人推薦黃壽祺、張善文的《周易譯注》,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2001年又出了一個修訂版。另外還有金景芳、呂紹綱著的《周易全解》,是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吉林大學出版社在1987年還出版過一本《周易講座》,由金景芳講述,呂紹綱整理,這本書是講課記錄。黃壽祺先生書中的注釋都有出處,而呂紹綱先生書中的注釋和原文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可以把黃壽祺等先生的書作為閱讀的第一步,金景芳等先生的書作為閱讀的第二步,同時還可以參考余敦康先生2006年在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周易現代解讀》。有關基礎知識類的,可參看已故著名哲學家朱伯出先生主編的《易學基礎教程》,九州出版社出版,已經再版了好多次。廖名春教授的《周易十五講》也可以參考。2010年10月份,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我的小書:《周易解讀》,比較簡單,也可以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