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難秋著《中國科學翻譯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和李亞舒、黎難秋主編《中國科學翻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版)這兩部于涉及科學詞匯的雙語詞典文獻可謂詳之又詳,用力甚勤。所謂“荷馬也有打盹兒時”,智者千慮而有一失。1944年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版徐善祥、鄭蘭華編《英漢化學新字典》,上述兩部翻譯史均作錄入。白璧微瑕,讀者稍憾。
徐善祥曾任長沙雅禮大學教授。《上海圣約翰大學人物志》傳日:
1882年12月10日出生,祖籍江蘇上海,科學家兼工程師。1898通過科舉考試,獲秀才銜,入上海圣約翰書院攻讀英文,畢業于1904。執教于南洋中學,為期二年。期間通過考試,獲省級公費獎學金,1906秋留學美國,入耶魯大學。1909獲博士學位,專長化學。1910回國,任上海吳淞中國民族學院教務長。1911—1913編著多冊中英文本的教科書籍(商務印書館)。1914—1915任北京財政部造幣廠政府駐廠化驗師。1916在長沙雅禮大學化學系任主任前后達11年。其間,獲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學金再度赴美進修,1925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工程系博士學位。返國后,1927年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8年工商勞工部成立后,任技術專家與工業司副司長;1929年5月升技術司司長,同年6月兼任南京中央工業研所主任;1930年農業部、采礦業部、工商部、勞工部合并,任技術部主任。1934年春,徐氏辭去部職務后前后三度赴美,歸來后任中國興業化學工藝顧問及建筑工程師事務所任副所長。著作《中國油性清化在干燥過程中,其濃度、溫度、濕度的影響》、《定性化學分析》;教科書;“新科學叢書”的編輯和《英中韋氏標準辭典》的編輯。
《百度百科》鄭蘭華傳日:
鄭蘭華(1895—1971),嘉興新塍人。父鄭之章,學者,工詩詞,著有《蔬果百詠》等。蘭華從小由父母教讀四書五經。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前后,由親戚資助,考入上海華童公學。課余去《天鐸日報》社擔任校對和譯電工作,受《天鐸日報》主筆李懷霜(同盟會會員)革命思想影響頗深。1915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由華童公學保送入上海圣約翰大學,并免繳學費。1919年夏畢業,獲理學士學位。是年秋,任長沙湘雅醫學院助教。一年后,轉入長沙雅禮大學任化學系助教、講師。1925年獲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學金,赴美國芝加哥大學修理論化學。1926年畢業,獲芝加哥大學化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任長沙雅禮大學副教授。后歷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助教,沈陽東北大學教授,南京中央大學副教授,南京金陵大學教授,上海醫學院副教授兼上海同德醫學院副教授。1942年在四川任上海醫學院教授、科主任,兼重慶藥專教授。后任重慶大學化學系教授、代理理學院院長,并兼任女子師范學院、測量學校、中央大學及四川教育學院等院校教授。重慶解放前夕,任重慶大學護校委員會委員。1951年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1952年9月參加九三學社。同年,任重慶西南師院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1956年后,當選為重慶市人民代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自1935年起為中國科學社會員,1949年后為中國化學會重慶分會理事長,四川省分會理事長,全國化學會理事,中國化學工程學會會員。蘭華從青年時代起即獻身我國化學科研和教育事業,并以愛國主義精神貫徹一生。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蘭華積極響應參加。1924年在長沙雅禮大學時,拒絕加入教會組織雅社會。1950年抗美援朝,將稿費及積蓄的一兩黃金捐獻購買飛機、大炮。這一時期,還主動把解放前在嘉興南湖邊買下的準備給父母建住宅的地基捐贈給政府。著有《實驗普通化學》、《毒氣戰爭中的防護和救治》、《火》、《無機化學教科書》;與徐善祥合編有《英漢化學新字典》等。
《英漢化學新字典》所舉資料有國立編譯館出版的《化學命名原則》、《化學儀器設備名詞》、《藥學名詞》、《礦物學名詞》、《物理學名詞》;科學名詞審查會出版的《理化名詞匯編》、《化學名詞歷屆審定本》;惲福森編《普通英漢化學詞匯》、《英漢化學字匯》。
凡例前有徐善祥落款1944年7月的“編輯緣起”:“夷考化學之入中國,未及百年,其始不過制造局格致書院及廣學會等三數機關,從事編譯;然一因吾國文字未能科學化,譯音譯意,均難融會貫通;一因所譯名詞,漫無標準,各樹旗幟,使人無所適從;莘莘學子,欲用本國文以研究西學,苦無津筏……”
顏惠慶為《英漢化學新字典》序曰:“化學名詞之確定,又為研究化學者所切需也。故各國學者,每一發明,賦予新名,必經再三斟酌……化學名詞之譯名,又為我國化學界所當最先從事者矣……”
曹惠群序文說:“民初惠群又與(善祥)同預審查化學名詞之工作……嗣后相見,輒評論名詞,知其于從政之暇,仍不忘情于學問也?!?br/> 《英漢化學新字典》1260頁有奇,詞條4萬余,“其用功之勤,體例之備,選字之慎,信非率爾操觚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