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擔任對口高考班《電工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在長期復習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了“高密度”“快節奏”,有了“滿堂灌”的嫌疑。如何教學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和有效,從課堂的三個環節“備課”“上課”以及“課后”進行分析、探討適合現在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學生本位;互動合作;反思
一直擔任對口高考班《電工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在長期復習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了“高密度”“快節奏”,有了“滿堂灌”的嫌疑。但長期困惑我的問題是:學生為了什么這樣學習?是為了考大學?是為了混張文憑?還是為了將來工作發展的需要?他既然已經選擇了這門專業,就表明他對這門學科有著一定的興趣和偏好。我們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引導他們步入專業的殿堂。
新課程改革呼喚每位老師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促進者,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要由居高臨下的傳統之師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確實,新課程改革提出了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瓶頸”問題,即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課程改革和傳統教育并不矛盾,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如何提高學生的能力”。無論高考考題如何變化,考試的最終目的是考查學生是否具備解題能力、獨立思維能力,這和新教育實驗的初衷不謀而合。
一堂課的“三議”從開始的“灌輸式”到“討論式”再到最后的 “合作式”,確實讓我受益匪淺,教學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一、教學設計知道學生的“需要”
教師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要想讓學生學到東西,學生自己得渴望學習,而不是要老師逼著學。實現這一學習目標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擔任主角。任何老師都不能讓人學好,學生必須愿意學習,而且努力學習才行。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是一項參與性的活動。學生學習的方式是實踐——不斷實踐,直到學習成為他們的第二本性為止。而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抑或是探究學習體現的正是學生親身的體驗和實踐,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必須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等。在此基礎上,要對學生進行分析研究,確定最近發展目標。我在設計中遵循了“單元知識點和整個學習體系的關系”“學習者思維的發展邏輯”“學習的基本目標、能力目標”等有層次、有梯度地指導學生學習,及時發現他們的錯誤思路、方法,讓學生學有余力,輕松學習,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每次上課之前花很長時間精心備課,把符合學生現狀的教學案,在上課之前發給學生,讓他們對所學、所復習的內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二、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動”
課改使學生思維變得活躍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了,甚至敢于向教師挑戰,教師得放下架子,學會蹲下來欣賞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有勇氣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與學生共同探討。因此一節課,無論怎么準備,都不會盡善盡美,課堂上會發生很多事先無法預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