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學會學習”已經成為新課改的主旋律。因此,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最終學會學習。
關鍵詞:自主學習;主體;創新;習慣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是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突出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學會學習”成為新課改的主旋律。因此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必須著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從而最終學會學習,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那么,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課堂教學的空間充滿著無形而又敏感的人為因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前提。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告訴我們:他們的“親師性較強”,如果學生對某位教師有好感,他們便對這位教師所任教的學科較有興趣,就肯下工夫去自主地鉆研這門課程。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盡力尊重每位學生,關愛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以認真的態度傾聽學生的意見。對于學生提出的奇異想法,要選擇恰當的角度予以評價。要刻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學生的畏怯心理,從而建立起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樂于參與教學活動且勇于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水到渠成地完成“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種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沒有興趣,學生學習歷史也就失去了動力,更無從談起自主學習了。因此,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盡量采用各種方式去激活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新穎的導入、各種課外活動、現代化教學手段等來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如:我在講《最可愛的人》一課時,利用《上甘嶺》《志愿軍軍歌》等影片和歌曲來再現抗美援朝時的情鏡,感受志愿軍戰士保家衛國、血戰沙場的情景。學生看后一片沉寂,繼而又熱血沸騰,似乎自己就置身這場戰爭之中。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消除了學習的疲倦感,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也有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訓練學生的學習習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實現教育理念的轉變,就要求歷史教師必須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注意訓練學生的學習習慣,要重點通過預習習慣和復習習慣的培養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對學生的預習,要有明確的要求:(1)要求課前認真閱讀教材;(2)要讓學生嘗試著動腦筋解決課本中的習題等;(3)繼續查資料做深入的研究。通過預習,有效地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學能力,為自主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學生的復習,可分成三種情況來操作:(1)先復習,再做作業;(2)先做作業,有時間再復習;(3)安排時間集中復習。復習時要要求學生注意整理、歸納,把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使其系統化、結構化,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對不同的復習階段及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復習要求,實現分層分類推進。
總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成為歷史課堂的真正主人,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存賢.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青海教育,2004(6).
[2]孟凡君.學會與會學.新課程·教師版,2007(10).
[3]印祥妹.新課標下中學歷史教學如何抓好課前預習.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6(21).
作者簡介:
崔麗銘,女,生于1971年2月,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第二中學歷史教師。近年來,致力于課堂教學研究,有多篇論文獲獎。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