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要求明確了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把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一、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現實生活是學習數學的起點。《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痹诮淌谛抡n程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尋找與學生年齡特征、生活經驗相適應的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掌握數學。
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感興趣。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從學生平時生活中看得見、摸得到的事例開始,積極地創設活動的、可操作的、學生可以做的教學內容,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之中,并以直觀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可以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從而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理解數學、感受數學。
例如,教學“克和噸的認識”時,課前應讓學生到市場、商店去充分了解各種質量單位,搜集信息,提出問題。課堂上面對新知識,學生頭腦中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滿載著獲取的資料、質疑的問題、自己初步的理解……有了這樣的先期準備,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將會輕松自如,知識的重點、難點也將迎刃而解。讓他們從日常生活中入手學習知識,從中體會到數學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與現實息息相關的活動,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從而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
二、讓數學回歸生活空間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所學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1.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時,我就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按一定的比例把牛奶和高樂高配制成一杯巧克力奶,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加深了印象,明白了按比例分配在實際生活中的用處是很廣泛的,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用數學概念解決生活問題
例如,學習了“比例尺”之后,讓學生根據比例尺的意義解釋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什么我們一眼就能認出相片上的人是誰?”“是什么方法可以把我們祖國的面積畫在任意大小的一張紙上?”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后,讓學生解釋“為什么有的顧客買襪子時只要在自己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合適自己穿?”“偵察人員只要量出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大約身高?”
三、讓數學成為現實
數學結果的呈現形式往往是一些經過精心組織的、條理清晰的數學結構,它們雖然看上去很美,但割斷了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的參與只是被動的,很難找到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空間,對數學的興趣、愛好也就成了空談。認識到數學與人和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材中數學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這樣的數學才益于學生理解。
“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睘榇耍處煶藶閷W生提供熟悉的經驗,使數學知識成為他們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外,還要創造性地將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中,更好地幫助他們感知理解數學,并認識到數學的價值所在。這種安排,除了教材中綜合性的實踐活動,還要根據知識點靈活運用,比如學習“統計”一課后,我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統計本班同學閱讀課外書籍的情況,分析一下,哪種書最受歡迎,為什么?這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就會學得輕松、主動,從而喜歡數學。
四、讓數學成為一項人類活動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把數學看成一系列組織現實世界的人類活動。即用數學的思想方法,不斷把與實際問題有關的材料進行整理和組織起來的活動。因此,把數學要作為一項人類活動對待。
例如,我聽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老師發給每小組一些邊長為1 cm的正方形,讓學生直接求幾個大小不等的長方形的面積。一開始測量的是比較小的長方形的面積,擺一擺,沒什么難度,學生取得初步的成功后,給他們一個更大的長方形,這時有小組求援了,讓老師再發一些小正方形,老師說:“沒有了,靠你們自己想辦法?!庇谑怯械男〗M干脆合并起來一起測,可測更大的就更不夠了。經過短暫的困惑和討論后,終于有小組利用簡單的方法得出了長方形的面積,聽后,學生恍然大悟,在此基礎上,再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學生在自然真實的活動中“實踐”數學,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發現和創造,在知識學習中情感也得到了滿足。
總之,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種勇于實踐的創新精神,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注意讓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為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數學的聯系,讓數學課貼近學生的生活,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作者單位 江蘇省寶應縣泰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