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孩子自由”,是我美術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在美術課堂中,我積極主張學生將自己的個性和創新精神,通過繪畫藝術充分地解放出來。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我不在黑板上掛示范圖,不接受從兒童畫報上抄來的形象作品,常常要求學生不使用橡皮,不用鉛筆打草稿,然而,我常常鼓勵學生大膽、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表現,是我美術教學的第一步。
新課程觀念把“現實、情感、構成”作為三大繪畫要素。在繪畫的表現方面,強調要提高自身的感受,這對學生來說猶如人需要生命一樣重要。在教學中我看到,學生在畫中表現的都是事物的一般性特征,如圓形代表人頭、太陽、花朵,長圓形代表身體、樹干、云彩。因為在他們眼里,這些看起來簡單的形象,卻是本質的東西——物質性。同時兒童對事物的理解也只有質的區別而沒有量的不同。如小鳥可以與人一樣大,因為他們從鳥會飛、人會走這點出發,認為它們具有同樣的價值。這些現象與教材理論的觀點是相一致的。值得指出的是,藝術創造是個人直接經驗的產物,過多的外來干涉會使學生逐漸放棄真實的感知覺,走向虛假和概念化,因此,讓孩子們充分表現他們創新精神和心目中可信的世界,是我對少兒美術教學的宗旨之一。
目前的美術教育仍忽視對學生的情感培養。而我認為這是形成藝術素質的重要環節。在初級階段,兒童的感情流露大多表現為手持比劃式的動作,他們的畫面就是這種表情運動的記錄。但這往往是一種自我的泄露,不是視覺形象的展示。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了各種繪畫方法吸引他們,使他們習慣于通過藝術形象來表現自我。如紙板畫、拼貼畫、線條游戲、色彩游戲等,都是他們受歡迎的形式,孩子在紙上留下的每一個新鮮的痕跡都促使他們熱情地去探索新的造型形象,通過實踐我發現這是培養兒童藝術激情的有效手段。
在選擇有關創作內容的問題上,我碰到過這樣有趣的情況,在一次主題為“世界和平”的創作課上,一個三年級的學生正畫著一張蠟筆畫:一大群各國小朋友圍著一個太陽,當時我認為這已經很好地體現了兒童愛和平的主題,就請他不要再畫了。但她硬要在太陽里面加上一大把胡子,并說,這是小朋友給太陽公公拜年的;她的舉動提醒了我: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和體驗,對他們的創作熱情只能順水推舟,因勢利導。只要學生有感而發地作畫,才會給作品帶來生命力。
在藝術教育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我教學的另一個側重點。我認為在培養學生心理素質上,要做到各種因素統一協調的發展,在培養學生藝術個性氣質上,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而這一切實質上就是“還孩子以自由”的繼續,是合理的全面的教育的延伸。
在繪畫教學中,如何協調學生的心理素質呢?我發現有一些具備豐富藝術想象力,聰明伶俐的孩子,卻不能很好地完成創作,這說明即使很有天賦的孩子,如不注意對他進行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將一事無成。像持久力、自信力、踏實的品質等各種素質,必須在藝術教育中加以培養,這是學生將來從事任何事業必備的品質。
針對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我分別進行了備課和個別輔導。對膽小的學生要求畫畫時線條連貫不斷,果斷肯定,以培養他們勇于表現的性格;對沒有持久力的學生,要求他們在一種構思上反復推敲、練習,直至找到最合適的描繪方式為止,以培養他們自我控制的毅力;對粗心的學生進行線條結構的訓練,以養成他們工作精確的習慣;對情感過于內含的學生給予較多的色彩練習機會,以激發他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另外,我還通過版畫課培養學生果斷的品質,通過討論課培養學生奮起競爭的熱情。這些品質的養成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保證。
兒童的藝術氣質是最易被發現的。一個動作、一張圖畫,甚至幾根線條,幾塊色彩,都能映射他們的自然天性,及時抓住這些小苗的個性特征,施以相適應的養料,使之順利地開花結果,應是實現個性教育的關鍵。如某些被認為是“無藝術細胞的乖孩子”,然而具有良好的色彩感,我就讓他在裝飾畫方面有所發展。愛動腦子容易接受新知識且具備熟練的寫生技巧的學生,我就給予他輕松的抽象畫課題。如此,我希望萬紫千紅的百花園的形成。
當代的小學美術教育不再只是技巧的訓練和情操的陶冶,整個教學過程應成為學生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一種嘗試過程。學生在繪畫方面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創新精神得到了培養,等他們長大后,他們將以科學的態度和積極的開拓精神,更好地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作者單位 青海省格爾木市江源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