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眴栴}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是學生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保證。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特點是在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因此,我們要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學會并喜歡提出數學問題,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對于小學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那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于提問,學會提問,善于提問,在提問中獲取新知識呢?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點滴研究和認識。
一、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
學生不敢提問題,是傳統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和惰性心理。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我們教師在課堂中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消除這兩種不良的心理。受傳統的“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是“嚴肅有余”,而“親切不足”。我們要擺正師生的角色關系,明確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僅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引導者。因此,要讓學生敢于提問,教師首先要努力營造自由、寬松、和諧、民主的探索問題的情景;對學生的每個問題都要認真對待,如果問題提得不好,不能“諷刺挖苦”“一頓臭罵”,要從內心消除學生自卑、畏懼的心理障礙。有時候他們的問題顯得幼稚可笑,甚至荒謬,也不要隨意批評或是流露出失望譴責的動作表情,教師先要肯定他們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啟發、誘導學生提出問題,并鼓勵他們下次一定會問得更好。要杜絕在語言、神態、行為上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例如:教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鼓勵學生可以在小組里議一議,大膽去猜、去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點?”鼓勵他們大膽提問,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有的想:長方體的每個面是否都是長方形呢?有的說:正方體的12條棱是否等相等呢?還有的說:長方體特殊情況下會不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呢?……學生會大膽質疑,教師再組織并引導學生逐一解答這些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心里想提的問題就多了。
二、創設和諧的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針對小學生年齡小,求知欲望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教師在新課導入時,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的問題情境,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質疑興趣,使學生想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主動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而且,教師要把引導學生質疑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保證將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質疑。無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教師都要積極引導、鼓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質疑問題的氛圍。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讓學生拿出自備的長方形紙張,折出它的1/2來,折好后,讓同桌比較大小。當學生比出大小后,教師問:“同學們有什么疑問嗎?”這時,有的學生說:“我們折出來的都是紙張的1/2,為什么大小不一樣呢?”教師立刻表揚這位同學問得好,并讓學生把折的長方形紙張再進行比較,得出:每人拿的長方形紙張大小不一,單位“1”就不相等,所以1/2也就不相等。這樣,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敢想;解放學生的嘴,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認知活動中去,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我們還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創設一些問題情境。《義務教育數學教育指導意見》指出:“數學必須從熟悉的生活,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所以,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問題原型或從數學材料中找到生活中的問題,將它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去解決數學問題,體會到數學無處不在,并促使學生能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折扣問題》,課件出示:毛衣八折出售。老師提出問題:根據你生活中看到的打折情況,說說“打折”是什么意思?“八折出售”呢?再出示一組課件:
1.帽子六折出售 2.書包七折出售
3.運動服五五折 4.皮衣四至七折出售
師提出問題:請逐一說出這些“折”是什么意思?
通過創設購物的具體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覺得數學知識離自己的生活很近,自覺地運用自身的經驗和知識,結合實際,較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打折”的含義。
三、創設提問的技能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
有的學生對一些知識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往往缺乏提問的技能,想問又不知怎么問,所以教給學生提問的技能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一般有:
(一)發揮教材作用,提出數學問題
教材中有許多主題圖或練習題都有“你能提出什么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的提示,圖文并茂的主題圖或練習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個與生活聯系緊密的情境,在情境中蘊涵著數學信息,教師充分利用這樣的機會,鼓勵學生在信息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時,讓學生說說選擇了哪些信息,再次經歷收集信息的過程,內化信息,加深理解。
(二)從課題切入,培養問題意識
讓學生從課題上提出問題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同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有利于教師制訂教學目標,有利于激活學生求知的欲望,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先讓學生說說收集到生活中的百分數。然后針對課題指導學生質疑:“對于百分數,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將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求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提問的勇氣和能力,養成愛提問、善提問的良好習慣。
(三)從不懂的地方提出問題
如一位教師教學“利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后學生在練習“25×35+25×6-25”這題時出現了兩種情況:
1.25×35+25×6-25
=25×(35+6-1)
=25×40
=1000
2.25×35+25×6-25
=25×(35+6-25)
=25×16
=400
該教師沒有急于判斷對錯,而是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檢驗哪種正確。學生想到了不用簡便方法計算得出結果,于是教師請同學們利用這種方法驗證,結果得出了第一種方法正確。由于大家是一起驗證的,所以對這個結論都贊同,可教師發現有的學生臉上還有一些困惑,于是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說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在教師的鼓勵下,一位學生問:“為什么最后一項是25,在括號里卻成了1?”這位學生問到了本題的關鍵。經過討論,終于使這部分學生明白了25可以看成25×1,表示1個25,所以括號里必須是1,不是25。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不僅促使學生真正地理解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上找問題
如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憶已學過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然后出示例題。(單位:厘米)
讓學生思考如何計算這個圖形的面積。有的學生問:能不能把它分割成幾個已學過的圖形再計算面積呢?受該生的啟發,孩子們想到了許多方法。在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上發現和提出問題,并從問題出發,自主探索,利用已有舊知獲取新知。
四、帶問題走出課堂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保證
過去教學,人們倡導“堂堂清”“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等理念,事實上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既要切斷“尾巴”——不能課內損失課外補,又要留有“尾巴”——讓學生攜問號離開數學課堂。
我們的課堂一定要開放,允許學生帶著沒有解決的問題,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大課堂,去作開放式的探究。如特級教師鐘麒生上的一節課《簡單分數的大小比較》,就體現了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通過開放的學習活動,學生認識了分數的大小比較后,再引導學生說幾個分數并比較大?。寒攲W生說出幾個假分數時老師疑惑了,“有這樣的分數嗎?它表示什么意義呢?”當大部分學生都疑惑或認為沒有這樣的分數時,老師又說:“有這樣的分數,那么它表示什么呢?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研究!”雖然假分數在不久后就要學到,但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學生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培養極為重要。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可以讓學生將課內的興趣延伸到課外,探索更多的新的問題,從而讓其產生主動學習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總之,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主動提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教師努力的方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我們教師長期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把握教材,創造條件,讓學生敢于提問,愿意提問,善于提問,必將培養出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人才,為學生步入21世紀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 四川省隆昌縣圣燈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