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雖然表面上是獨立進行的,但它必須同整個語文教學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才能互相促進。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編入教材的課文都是經過細致推敲的優秀范文,其中作者巧妙的構思、有序的寫作、獨特的觀察、優美的表達方式等都是學生學習的好材料。因此作文教學應該著重指導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進行習作,琢磨并領悟出作文的真諦。
小學語文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為根本目的的,就更應該:
一、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把作文教學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作文生活化
教學中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知識與寫作方法的縱橫聯系。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扣住學生心弦,引發他們探求寫作的熱情。因勢利導,訓練作文的技能技巧。設計不同的思路讓學生潛心地去讀,自由地去想,無拘無束地議。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師只要抓住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時所產生幻覺的蘊涵即可。教師教學時可以從這五次擦燃火柴入手進行以下幾方面的質疑:先讓學生默讀全文,教師投影出以下幾個連續問題:
(1)文中“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幾次火柴?她先后看到什么?
(2)作者為什么要以先讓小女孩看到火爐,然后才是烤鵝、奶奶呢?
(3)小女孩最后一次擦燃火柴為什么不愿意讓火柴熄滅,由原來的“不敢擦亮一根”到此時敢“擦燃一大把火柴”?
(4)小女孩最后一次夢想中:“她飛到再也沒有饑餓、沒有寒冷、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三個“沒有”,代表什么含義?結合課文最后一句及文章中“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乖巧的女孩,赤著腳在街上走著?!薄八掷溆逐I,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錢,爸爸會打她的。”“他們頭上只有個房頂,雖然最大的裂縫已經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風不是可以灌進來。”等一些表意經典的句子,就可以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本文中“小女孩”在現實生活中又泠又餓、沒有家庭溫暖、缺乏社會關心的悲慘命運,從而揭示社會的了陰暗,體現作者對貧苦兒童的同情。這樣就達到學生閱讀本文的基本目的了。
但是到此,我們有些老師就錯誤地認為經典段落教學已經到位了,其實至此其教學任務才剛過一半,那另一半就是讓學生真正理會在自己的習作中應該如何運用一些好的句段來準確表意和反映文章深刻的內涵。
二、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作文模仿訓練,讓他們把新學的知識借鑒遷移
如教學《可愛的草塘》后,我指導學生揣摩課文中的描寫方法,以“我的故鄉”為題讓他們思考如何去贊美故鄉的美景,介紹故鄉的特產及變化,怎樣表達對故鄉的熱愛之情。這樣讓學生從讀中學寫,寫中思讀,使學生通過模仿學習別人好的寫作方法,逐步學會怎樣寫作文,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才能使教學中的德育到位。那么,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
時代背景是指在一定歷史情況下,對人物、事件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實環境。由于在教材中,許多課文內容離今天的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遠,對他們理解課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礙。這就需要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先深入淺出地向學生簡略介紹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以便幫助學生在學習閱讀中進一步理解課文,讓時代背景介紹起到搭橋鋪路的作用。如在講授《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時,有許多學生都對抗美援朝的歷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國人民自愿軍是什么。這樣,就需要教師在講課之前向學生簡單地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中國人民自愿軍抗美援朝的歷史。讓學生認識到中國人民自愿軍抗美援朝對朝鮮人民的重要意義。使他們在學習課文之前就對中國人民自愿軍產生深厚的感情。這樣,在后面的新課講授中,學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朝鮮人民對中國人民自愿軍歸國會產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的之情了。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將讀與寫緊密結合,想方設法地教給學生一些讀寫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達到語文教學的讀寫目的。
(作者單位 四川省南部縣永紅鄉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