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出讓孩子“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趣中”學習美術,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創設廣泛的文化情境為前提,大膽改革美術教學方法,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人格,積極探索開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個性化的現代美術教學方法,對孩子進行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的教育。美術教師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堅持“以生為本”及“三創”教育理念,體現課程改革要求,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及自身修養。
關鍵詞:美術教學;藝術魅力;多元化
藝術的魅力在于它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我們的學生正處在富于想象的年齡,用藝術打開他們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能使他們學會以審美的態度感悟人生、認識社會。美術教師則是溝通學生和藝術的橋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是發展學生個性的極好手段。許多成功的教學實例給我們一個啟迪:美術教師必須一改過去站在講臺前,居高臨下、俯視眾生的做法,而應該走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畫畫,注重師生間的交流,創造民主的教學氛圍。把空間留給學生去想象,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創造和表現的無窮樂趣,充分感受美術的獨特價值和藝術魅力。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文化修養不同,對繪畫藝術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想象,敢于創新,敢于發表不同的意見,為學生創設更自由的參與空間。作為執教者的我們,不應該僅僅只是把課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該更進一步地拓展課本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會“學”,在學的過程中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張好的美術作品總能引來學生崇拜的目光,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產生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百看不厭。它像磁鐵般吸引著學生,激發他們的欣賞欲望,提高他們學習繪畫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美術作品欣賞中去。因此,我在選用范畫時,就特別注意:作品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使內容深入淺出,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下的美術教學,對學生感知美能力的培養,既要有法,又要得法,更要多法。要做到這些,根本的問題在教學設計中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與認知,突出審美培養的直觀性、趣味性、活動性,從多方面引導學生感受藝術美、自然美的特征。在美術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自然景物的欣賞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對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素質方面的一個很好的教育渠道。因此作為教師應把握本學科的性質和特點,要充分發揮本學科優勢,增強生動性。
新課程標準提出讓孩子“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趣中”學習美術,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創設廣泛的文化情境為前提,大膽改革美術教學方法,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人格,積極探索開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個性化的現代美術教學方法,對孩子進行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的教育。如在講授建筑風格時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學習情境,教師以導游的身份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法國的香波城堡、荷蘭的妙頓城堡等幾座世界著名建筑圖片,讓學生談一談欣賞后的感受。其目的之一在于拓展學生的美術文化視野,使學生通過欣賞從視覺上初步感受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審美角度不同,體會到美術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加強學生的美術文化修養。其二則是讓學生了解到這些建筑外形高大、奇特、美觀。通過向學生介紹建筑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學生體會到建筑不是冷冰冰的,它也和人及人性緊密聯系在一起,表達著人類高尚的情感,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
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是現代課程改革的趨勢,在不同的學科中具有不同的審美因素,語文學科具有語言美,音樂學科具有節奏美,美術學科具有畫面美,數學學科具有邏輯美……我們的老師在學科課堂教學中,能運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學科教學中的有利因素,促進了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和成長,個性也得到了發展。美術課也要打破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突破學科界限,把美術與相關的學科如德育、音樂、語文、自然等學科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學習過程的多元化,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方式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例如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欣賞美術名作;借助語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對音樂、舞蹈的欣賞可以使畫面充滿韻律感。在教學中可以巧妙利用美術與語文學科聯系進行詩配畫、故事插圖……這一堂堂與其他學科溝通、聯系的教學內容,是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轉換的一種有機結合,更是更新美術教學內容的一種好方法。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恰當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則會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覺悟。美術學科內容中有著極其豐富的道德文化內涵,職業中學的美術學科更要將這種內涵轉化為審美活動,呼喚一種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帶著一種對人生價值的領悟,使人進入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有益于學生的思想道德的提高和長遠的發展。
藝術參與既要注重參與活動的過程,也要注意參與活動的結果,做到有始有終。作業評價是美術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是體現學生評價美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同樣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評價的習慣,注重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學生在參與自評或互評的過程中不僅能積累審美鑒賞力,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藝術批判能力,豐富學生的評價語言,培養了一種探求精神,符合美術教學自身發展的需要。只有通過學生自主意識支配的評價行為,才能提高評價的效果。通過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圍繞教學目標要求共同討論,既是對美術課堂教學情況的反饋小結,同時也為今后的學習指明了方向。
美術教育的發展是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的,美術教師的知識技能水平和自身修養也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而不斷提高。在教學中要更好地根據藝術教學的藝術參與原則,采用情境融合教學,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鼓起學生美感的風帆,讓學生在接受美術技能、技巧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進行情感的升華。
參考文獻:
[1]校園文化活動指導.南海出版社.
[2]美育與德育.山西人民出版社.
[3]走進課堂:初中美術新課程案例與評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 江蘇省武進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