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因而必須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為此在普通高中數學教學中試行“分層次教學”的教改實驗,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分層次教學”的指導思想
“分層次教學”的指導思想就是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學習的可能性,按課程標準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將學生依次分為A、B、C三個層次,進行因材施教,逐步遞進。
二、“分層次教學”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1.心理學研究依據
人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分層次教學中的層次設計,就是為了適應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根據人的認識規律,把學生的認識活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階段完成適應認識水平的教學任務,通過逐步遞進,使學生在較高的層次上把握所學的知識。
2.教育教學理論依據
由于學生基礎知識狀況、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潛在能力、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存在差異,接受教學信息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學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終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3.教育教學實踐依據
目前對普通高中,以高考升學率的高低去衡量辦學成敗的觀念至今未打破,本著普通高中“為畢業生參加社會勞動和進一步學習打基礎”的職能,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學生差異的客觀存在及教學現狀,切實開展教改實驗,探究“分層次教學”的有效途徑,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困境,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使數學教學符合素質教育要求,以適應社會需要。
三、普通高中數學“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1.創造良好的環境
實施分層次教學,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重要條件。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創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分層次教學的目的不是人為地制造等級,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讓不同成績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以逐步縮小差距,達到班級整體優化。
2.學生層次化——學生自愿,因能劃類,依類分層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再結合高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性格特征,按教學大綱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可將學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即能在教師和C層同學的幫助下掌握課文內容,完成練習及部分簡單習題;B層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即能掌握課文內容,獨立完成練習,在教師的啟發下完成習題,積極向C層同學請教;C層是拔尖的優等生,即能掌握課文內容,獨立完成習題,完成教師布置的復習參考題及補充題,可主動幫助和解答B層、A層的難點,與A層學生結成學習伙伴。
3.在各教學環節中施行“分層次教學”
(1)教學目標層次化。分清學生層次后,要以“面向全體,兼顧兩頭”為原則,以課程標準、考試說明為依據,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將知識、能力和思想方法融為一體,合理地制訂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并將層次目標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
(2)課前預習層次化。針對高中生閱讀理解能力相對提高,學習的目的性、自覺性明顯增強的特點,明確提出各層次的預習目標,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看書預習方法,就會獲得滿意的預習效果。
(3)課堂教學層次化。在安排課時的時候,必須以B層學生為基準,同時兼顧A、C兩層,要注意調動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難的問題,課堂上可以不講,課后再給C層學生講。課堂教學要始終遵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上升的規律,要求不宜過高,層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證C層在聽課時不等待,A層基本聽懂,得到及時輔導,即A層“吃得了”,B層“吃得好”,C層“吃得飽”。
(4)布置作業層次化。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A層是基礎性作業(課后練習),B層以基礎性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課后習題),C層是基礎性作業和有一定靈活、綜合性的題目(課后復習題)各半。
(5)單元考核層次化。根據A、B、C三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同一份試卷擬定出不同層次的單元測試題,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個層次學生按規定要求自由選擇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題只要求A層學生完成,部分題只要求C層學生完成(可用附加題形式)。
(6)課外輔導層次化。教師要做補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因材施教,給沒有過關的A層學生補課,給C層學生增加競賽講座。這樣可進一步使A層學生“吃得了”,能奮發向上,C層學生“吃得飽”,能充分發展,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