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介紹“雙師型”教師出現過程和內涵基礎上,分析了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雙師型”教師關系,深入探討了“雙師型”教師在教學改革中的作用及影響。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教學改革;作用
一、“雙師型”教師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
1.“雙師型”教師概念的提出過程
“雙師型”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當時我國職教界對職業教育特殊性的認識還不夠充分,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我國職業教育蓬勃發展,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轉向具備相關專業領域內實際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我國政府多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進行“雙師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首次提到的是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印發的《關于開展建設示范性職業大學工作的原則意見》,隨后,《國家教委關于高等職業學校設置問題的幾點意見》中、《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等文件相繼出臺。特別是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逐步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體系,研究制訂高等職業院校教師任職標準和準入制度。
2.“雙師型”教師內涵
依據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辦公廳在《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中的附件:《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雙師型”教師內涵解釋如下:
“雙師型”教師是指具有講師(或以上)教師職稱,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專任教師:
(1)有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
(2)近5年中有兩年以上(可累計計算)在企業第一線本專業的實際工作經歷,或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訓活動;
(3)近5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已被企業使用,效益良好;
(4)近5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
二、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雙師型”教師關系分析
1.開展“工學結合”教育教學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
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
開展“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就要必須做到:以就業為導向,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優化課程體系;促進高職教學手段的全面改進。這些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舉措。
2.“雙師型”教師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體
以上改革內容的實施都要求“雙師型”教師隊伍來完成,這是,由“雙師型”教師的特殊身份確定的。
(1)“雙師型”教師的知識結構具備廣博性和交叉性。在知識層面構建跨專業的知識結構,并將各專業的知識、技能融會貫通,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
(2)“雙師型”教師的能力結構具有實踐性和應用性。不僅具有教師所必需的基本教學能力,還具有較高的專業實踐能力。
(3)“雙師型”教師的素質結構具有綜合性和職業性?!半p師型”教師同時具備教師和作為一名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企業員工的基本素質。
三、“雙師型”教師在教學改革中的作用及影響
1.“雙師型”教師是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改革的推動者和領跑者
“雙師型”教師自身的工作實踐經驗和行業背景能很好解決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定位不準確、脫離行業需求這一問題,其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與學習精神,利于學校緊跟人才市場需求靈活調整專業,他們能夠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和行業市場環境去積極探索和實踐,大膽進行教學改革,積極引導廣大師生員工尤其是領導轉變觀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