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達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產物。對于作文,學生心生畏懼;對于作文教學,教師有苦難言。語文教學經驗告訴我們,能否提高作文教學水平,是決定中學語文教學關鍵的一環,這是一項很難找到現成答案的課題。在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生涯中,我曾做過多種嘗試和探索,作文教學始終讓我感慨良多。現就初中作文教學談談我的粗淺認識。
一、明確作文教學的理念,解決學生“為什么寫”的問題
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這么一個概念——作文教學是識字寫字、遣詞造句、布局謀篇、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綜合訓練。其中識字、講讀是基礎,社會實踐是內容。也就是說,它是考查學生對語文知識技能綜合運用的一種手段,具有再創造的特性。在學生方面,讓他們樹立“為學習而寫作”的指導思想,即把寫作當作學習其他學科的一種手段。其實在許多學科的學習中,寫作無疑起到這樣的作用。要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單靠簡單抽象的說教是不行的,要讓學生主動地置身于熱火朝天的現實生活中去,深切地感知作文和生活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思想上對“為什么寫”有了較為正確的認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很快會被調動起來。
二、搞活作文課堂教學,解決學生“怎樣寫”的問題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的實踐活動,因此,必須處理好“教”與“學”“動機”與“效果”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熟諳學生的寫作實際水平,針對學生不知道“怎樣寫”的問題“對癥下藥”,指點門徑,力求做到一課一得。
三、引導學生分析作文命題的特點
任何一種作文命題,無論是何種體裁,也不管是何種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學生對作文命題搞不清楚,對內容不熟悉,結果只能是敷衍了事。現行教材選編的一些文章所反映的內容與現代生活距離較遠,學生很陌生,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我們應該選擇一些內容新穎,貼近生活實際的文章作為剖析的對象,針對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真正做到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解決某種技巧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啟發學生把握發散思維的方法
同一題材,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發現的問題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各有不同,真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作文教學要使學生在構思時思路開闊,“八面玲瓏”,八方輻射,立意時獨出心裁,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發人之所未發,重點要培養學生多元思維的方法。這樣,學生在作文時就會感到思如泉涌,要寫的東西很多,也就會從諸多的角度中選取自己體會深刻,材料新穎,立意獨特的角度來寫,克服無話可說、內容空洞的毛病。
五、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青少年學生思想開放,喜歡獨立思考,勇于標新立異,但和成年人相比,他們缺乏豐富的社會經驗,思想偏激、幼稚,分析問題不全面,缺少深度。這些特征往往表現在他們的習作中。因此,教師應對他們加強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如此,學生才能去偽存真,尋找出材料揭示的正確觀點,以及材料之間的聯系,在此基礎上抒發感情,進行評論,作文必能抓住要領,褒貶得當,也就不至于泛泛而談,言之無物了。
六、讓學生掌握文體知識,適“材”選“體”
學生寫文章之所以感到無從寫起或不知道“怎么寫”,原因之一是不熟悉文體知識,缺少“規矩”。其實任何一種文體都有它們的共性和個性,不同文體的比較教學,交叉訓練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規律性的東西。根據不同的題材性質,用不同的體裁去表現,寫作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還有開頭的方法、過渡的方法、結尾的方法、設置中心句的方法等等,不一而足。
七、范文引路,模擬訓練
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說過:“課文無非是例子,也是習作的例子,讀范文指導作文,習作文效法范文,評作文對照范文,這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經驗。”教師應以這種思路安排作文教學,讓教者心中有數,使學生學有目標。在評析課文時,著重分析作家觀察、發現、思考、聯想、選材、構思的方法,講清每篇文章的寫作特點,讓學生有法可效。真正讓學生“以模仿為中介,通過閱讀—模仿—寫作這一過程建立起穩定的心理結構”(劉淼《作文心理學》)。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知識,“怎樣寫”的心理障礙問題得到了解決,教師今后的作文教學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開端。
課外活動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什么樣的活動方式最能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的問題,教師應該從實際教學出發,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揚長避短,有選擇地開展,從而提高初中生作文教學效率。當然,作文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明顯的成效的,也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需要教師有“放長線釣大魚”的意識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魄力,方能讓學生的作文有質的飛躍,作文教學的預期目的也就達到了。
(作者單位 甘肅省成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