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的改革,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日益顯得重要。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的模式、步驟等諸如此類的作文教學話題逐漸成為語文教學研究探索的主流。作文教學的模式由傳統的“命題—寫作—批改”的三段模式發展到今天流行的“命題—指導—寫作—批改—講評”五段模式,都證明作文教學在新課改的前提下和“五嚴”背景下正不斷銳意改革。為此,筆者結合自己的作文教學經驗總結出了作文教學“三部曲”。
一、激趣導入
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比指導學生寫作技巧更為重要。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所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中,才能產生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詞語。”這說明關注到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并且突出了這個主體的作用。學生在這種比較自然的心理狀態下寫出來的作文,才能夠反映出學生的思想感情,這也是學生自然情感的流露。當然,我們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也不可忽視,我們會向學生提出幾個要求:(1)開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發揮;(2)寫真人、真事、真情。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個環節就是努力讓學生實現由“要我寫”向“我要寫”的轉變。正如魯迅先生說的:“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學生寫起自己的事情來,自然是得心應手。這無非得益于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的激趣導入。比如作文“你是我心中最美麗的風景”,可以引導學生說自己最開心的時候,最想把開心的事告訴誰;有委屈的時候最想告訴誰;告訴他們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或者為什么要告訴他們?)你都告訴了哪些事呢?相信這些話題,學生會紛紛舉手發言的。
二、互評相長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學生如果在兩三個月里看不到自己腦力勞動的成果,他學習的愿望就消失了。”教師指導學生互評作文,一改以往老師預先選出好、中、差三類作文讓學生在班上朗讀,然后引導學生詳細分析作文的中心、表達方式、結構、語言等方面的得失,最后教師提出今后的對策,從作文表達方式的選用、材料的剪裁、結構的安排、語言特點等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并掌握本次作文的要求。而是讓每個學生成為作文批改的小老師。發給學生本次作文文體的分項分等評分標準,并用表列出評分細則,如記敘文評分細則可按“內容”“表達”“書寫”三大項,“題意”“思想”“事例”“感情”“表達方式”“結構”“語言”“字體”“書寫”“卷面”十個小項詳細列出,從而讓學生有統一的、易操作的評分標準。然后,教師抽出幾篇文章在全班朗讀,指導學生按評分標準進行集體評分,得出一致的分數,從而在實踐中掌握評分標準。緊接著,把學生分為四人一組的改作小組,學生在小組內互評和自評作文。要求學生每人要評改時,要分項寫出評語,分等級評出分數,并署上評分者的名字。教師應巡回指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討論問題的習慣,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也可以全面了解別人的長處與短處,這就讓學生有個提高的依據,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一步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一環,要調動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三、修改求精
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真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教師應該提倡學生反復修改自己的作文。所以,為了檢查學生的批改質量,教師要對學生批改過的作文進行復改、復評,及時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教師的復改、復評是教學環節中的反饋環節。復評時,教師除寫總的評價意見外,最重要的是必須指出學生作文中要修改的地方,盡量教師作修改。“文章不厭百回改”,教師最好由句到段到篇,指導學生學會修改,使學生最終養成反復修改的好習慣。有條件的可以幫學生投稿,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感受到好的作文是修改出來的。
總之,作文教學是一項值得長期探討的工作,作文教學“三部曲”僅是本人作文教學探索初步成果。我們會在今后的作文教學中不斷探索作文教學的新方法,為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不斷努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興化市教師進修學校)